馬志俊
在現代化教育工作中,情境教學已成為各階段教師開展教育工作時所應用的重要策略。其中,問題情境是教師需要創設的重要內容,其與學生學習效果息息相關,且相對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因此,做好各階段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工作已成為教師關注重點。數學是學生在小學時期需要學習的重點科目之一,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此基礎下,諸多教師愈加注重利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開展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工作,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程度和應用能力。然而,相關的創設策略仍有問題,部分教師的創設模式相對單一。本文將淺析問題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現狀提出有效運用策略,從而進一步落實教育教學工作。
問題情境是當前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時所應用的重要策略,該方法可以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程度,并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與動機。同時,在合理化的情境中,學生還能進一步拓展自身思維,從學生發展特點看,其在小學時期對問題化教學方式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其個人思維與思考能力也極易受到問題啟發。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充分用問題因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做好問題情境的創設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在應用這一方法后,學生能充分融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教學環境中,并主動思考相關問題,轉變自身學習角色。但從實際情況看,部分教師對問題情境的創設模式相對單一,其對這一方法的理解并不透徹。目前,如何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有效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為教師研究重點。
一、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現狀分析
(一)對問題情境的應用頻率相對過低
就本質而言,問題情境屬于小學階段情境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其教學成果難以在短時間內呈現,教師要適當增加該模式的應用頻率,并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問題請教。但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相對過深,其在開展教學時認為問題情境較為浪費課堂時間。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對這一模式并不注重應用頻率相對較少,久而久之,教師會缺乏對問題情境的創設經驗與技能。在之后的教學中,為保障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的適配性,教師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問題情境模式,但其所創設的情境與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難以貼合,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一模式下,小學生難以在問題情境中有效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其數學思維也難以提高[1]。
(二)對問題情境的應用模式相對單一
小學時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相對較弱,對外界環境的學習依賴性相對較高,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從教學模式上做出改進,在問題情境教學工作中同樣如此。當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更加多元豐富時,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更加多樣,學習效率能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也會被有效激發。然而,在實際情況下,部分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過于單一,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程度有所不足。如部分教師認為,在課堂中有效運用提問策略,便能滿足學生對問題情境的學習需求,因此,其在開展教學時,只會用提問策略實施數學問題情境教學工作。在這一模式下,部分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性會較為片面,其在進行數學學習時難以轉變自身身份,仍以機械被動的方式接受相關教育。這種小學生會對單一的問題情景模式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出現抵觸心理與疲憊情緒,影響自身的學習效果。
二、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內容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小學時期,學生會接觸諸多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實際內容,這些內容在教材中也有所呈現,但其理論性會相對較重。同時,學生在這一時期的學習思維尚未完全形成,若僅依靠理論灌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學生會對所學內容喪失興趣。因此,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創設問題情景時,教師可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因素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幫助學生以另一種角色體會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其對數學內容的理解[2]。
如小學時期學生會接觸與除法有關的內容,最初所學習的是一位數除法。而此部分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關聯,因此,教師可創設一個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如六一兒童節,老師要為班級學生準備游戲獎品,已知獲獎學生共有六人,老師準備了六個筆記本,12根鉛筆,六個卷筆刀,以及18塊橡皮。請問應該怎樣合理分配獎品,才能讓每位學生獲得的獎品種類與數量一致?
在這一情境中,學生會以問題解決者的身份看待相關問題,之后,教師先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確定正確的分配方案,在學生具備一定思維之后,教師再提問,如果是大數字的除法,應該怎樣計算。學生會發現,此時,畫圖法過于復雜且浪費時間。在此基礎下,教師進行除法的計算方式,并詳細講解計算過程。在具備除法思維之后,學生能在教學中有效鍛煉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提高問題解決水平,凸顯問題情境的優勢。
(二)結合常見教學素材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小學時期,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會涉及公式,此部分內容論化,學習難度相對較大。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教師可將公式的學習過程和推理過程設置成問題情景模式,讓學生實際體驗不同數學公式的產生過程,從而在問題情境中提高實踐能力,并加深對不同數學公式的印象。以小學數學中圓柱和圓錐體積公式的關系為例,在初步學習此類內容,使學生只能通過代入數字了解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但在本質上,學生難以在根本上體會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因此,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思考同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此時,經過預習的學生能準確回答出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但學生對這一數量關系的產生過程缺乏實際體驗性。此時,教師可讓學生用細沙,白紙,膠帶,剪刀等工具做出同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之后將細沙灌滿圓錐,再將圓錐中的沙子倒在另一個圓柱中。此時,學生會發現圓錐中的細沙正好能填滿圓柱三分之一的體積。在此情況下,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圓柱與圓錐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從而加強對這一公式的理解與印象。除此之外,學生還能有效鍛煉自身的質疑精神,在問題情境中有效提高實踐能力。
(三)結合數學教學游戲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也可將游戲類內容引入其中,讓學生在數學問題游戲中收獲相關數學知識。從小學階段的學生特點看,其對游戲類型式有較大的學習內容,在游戲化形式的引導下,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游戲中,并在相關的情境中深入體會不同數學知識的應用方面與特點。這就意味著,在開展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時,教師可創設帶有游戲性質的問題情境模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檢驗數學知識,從而在完成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對不同數學內容的印象。
如學生在小學時期會接觸條形統計圖,教師可讓學生以擲骰子游戲完成對條形統計圖的制作與學習。首先,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再給每一小組分配一枚色子。之后,小組中一名學生負責投擲色子,另一位學生負責記錄每一面出現的次數。在投擲達到100次之后,小組學生共同制作出條形統計圖。在完成統計圖后,教師再讓學生將統計結果展示在全班學生面前,此時,學生會發現,每一小組所制作的條形統計圖有細微差別,但在整體上基本一致,骰子每一面出現的次數相差較小。之后,教師再開展講解工作,加深對統計圖的制作印象,并形成一定概率思維,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結合課堂練習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在小學生接受教育的相關過程中,課堂練習也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相關的練習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解決。通過學生的練習情況,教師能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有效幫助。除此之外,以課堂練習創設問題情境,也能讓小學生在課上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檢驗不同數學知識和法則的實際應用情況。在此模式下,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實踐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高[3]。
如在學習“1~5的認識與加減法”時,教師可先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題為學生進行加減法講解,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和思維。通過詳細的講解過程,小學生能對加減法知識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之后,教師為學生直接選擇一些簡單的加減法題目,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完成,如選擇五道簡單的加減法,讓小學生在十分鐘內完成計算。之后,教師公布正確答案,讓學生進行對比,再讓出現錯誤的學生表達出自身問題,由教師統一進行解決。
三、總結
就上述內容而言,利用情境教學模式開展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至關重要,其中,問題情境是教師需要創設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然而,相關教學工作還存在一定問題,教師對問題情境的創設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自身教學技能,利用生活實際常見素材以及數學,游戲等多種資源提高問題情境的創設水平,并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久而久之,小學生能在問題情境中有效提高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任鳳霞.淺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9):95-96.
[2]周換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3):56-57.
[3]梁浩.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讀寫算,2021(2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