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琦瑢 許少寧 房亞男
鄉土情懷認同是鄉村教師對鄉村社會生活的熱愛以及對鄉村教育發展的自信,是作為鄉村教師必備的一種鄉土文化意識。鄉土情懷認同既是形塑鄉村教育文化認同的風向標,也是提升鄉村教育質量與治理的源泉,更是推動鄉村振興與革新的核心力量。然而,受社會結構變遷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影響,鄉村教師與鄉土情懷認同漸行漸遠,導致了鄉村教師缺失鄉土情懷、鄉村教師受功利主義影響想要迫切逃離鄉村生活、鄉村教師與鄉村文化的隔閡等問題。為此,重塑鄉村教師鄉土情懷認同需要建立差異化評價體系,突出鄉村教師的貢獻、加強對鄉村教師的鄉村社會人文關懷能量和強化教師的職業修養等措施重塑鄉村教師鄉土情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鄉村教師作為鄉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教育振興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而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高低也成為影響學生發展以及當地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基礎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是鄉村教師隊伍必備的基礎技能,然而比它們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對鄉村的熱愛,形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鄉土情懷認同。鄉土情懷認同是鄉村教師必備的一種鄉土文化理念,強化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認同能夠增加鄉村教育以及鄉村社會生活的價值認同和外在自信[1]。
一、鄉村教師鄉土情懷的內涵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以此蘊含著一個地方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情感歸屬,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雙重意涵。“情懷”常用來表達人的情感和心境,如家國情懷、人文情懷、教育情懷等[2]。而“鄉土情懷”表達的是人對本鄉本土的一種情感歸屬,是對家鄉歷史、鄉賢、風土民情、物產名勝的自豪、驕傲與熱愛之情[3]。
首先,鄉土情懷是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總體觀念和以及整個鄉村的認識,即“鄉土意識”。在社會學領域,“鄉土意識”一般是指“某一地域內的個體對鄉土文化全部的認識和情感接受,其內化形式是鄉土情感[4]”。鄉村教師的鄉土意識表現在對當地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和社會等的認識以及對鄉村建設和教育發展的關注,從而對鄉土社會產生親切感。
其次,教師的鄉土情懷意味著對整個農村環境的認同,即“鄉土認同”。該認同主要表現為文化、身份和職業三方面。就文化而言,鄉土認同指教師對該地區鄉土文化的認可和選擇,并認同其存在的合理性,包括當地的風俗習慣、地方建筑、飲食文化、民間藝術形式等。就身份而言,鄉土認同是指教師對自身身份與責任的理解與認同,指自己能夠熱愛并傳播鄉村優秀歷史文化以及強化自身教書育人的角色。就職業而言,“教師對其職業認同的積極自我感知能夠克服他們對惡劣工作條件的不滿[5]”,這使得教師即使身處遙遠偏僻的農村,也能夠不忘初心、把教書育人當成樂趣,矜矜業業。鄉土認同不僅是鄉村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動力,也是衡量鄉土情懷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鄉村教師鄉土情懷認同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教師鄉土情懷的缺失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大多數孩子接受的教育觀念已從“扎根于農村”轉變為“逃離農村”,這樣的現狀使得鄉村教師不再學習鄉土知識,也無暇估計將鄉土知識向學生傳遞。甚至還有的老師將“留在農村無用”等思想向學生傳遞,功利化的教學使得鄉村教師無法將鄉土知識很好的向學生傳遞。另一方面,新時期土生土長的鄉村教師很少,大多數是高等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他們在城市讀書、生活,受城市的教育與文化的熏陶他們的“返鄉”情感漸漸消退。教師體系的城市化傾向不僅對鄉村學生來說是一個去鄉土化的過程,對新時期的鄉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去鄉土化的過程[6]。
(二)功利主義誘導使鄉村教師逃離鄉村生活
積極向上的鄉土情懷認同是鄉村教師不可缺少的教育價值觀,然而鄉村教師不免會受到功利主義價值的影響,當農村教師開始關注甚至是過度追逐金錢、地位等功利性物質時,他們在農村教書育人的想法就會開始動搖,長此以往,鄉村教師就忘記了成為鄉村教師的初心,缺失了對農村的熱愛與人文關懷,缺少與奉獻、育人、創造等鄉村精神交往的生命對話。在“比較”思維以及同輩壓力的影響下,他們會逐漸排斥鄉村教學生活,對當下生活不滿意,對未來產生焦慮,甚至想要擺脫這樣的生活。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鄉村教師“服務鄉村、扎根鄉村”的奉獻精神日益削減。
(三)鄉村教師與鄉村文化的隔閡
費孝通先生將中國鄉村視為一個“熟人社會”,凡事講人情、講關系,這是中國傳統鄉村的特點。也正是由于這一特點,許多鄉村教師難以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而他們的一些價值觀念也不被當地村民所理解,在農村的“熟人社會”中,他們只是一群“陌生人”。雖然現在大多數教師來自鄉村,但在他們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比如上學、生活等是在城市中度過的。老一輩的鄉村教師與鄉村、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然而現在選擇一直扎根于農村的教師少之又少,許多教師到鄉村任教只是把這里當成個人發展的跳板,他們的思想觀念在求學過程中已然被城市中的意識形態占據。
三、鄉村教師鄉土情懷認同的重塑之策
鄉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短板,其關鍵點在教師。對于鄉村教育而言,情愫的重要性不見得比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低。一方面我們不能拋開物質和環境的制約空談情懷和理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教師的作為;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教師的鄉土情懷的確能激勵農村教師熱愛自己的職業。教師愿意長期扎根農村,樂于根據鄉村實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們解決鄉村基礎教育發展瓶頸的關鍵。
(一)建立差異化評價體系,突出鄉村教師的貢獻
就我國目前發展而言,鄉村學校生源相對于城市來說較差,鄉村教師工作量大,如果用同一標準,鄉村基本上處于劣勢。因此,在評價方式上,我們應該建立起差異化的評價體系。在對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上,應該因地制宜,不僅將城區學校與鄉村學校區別開來,對鄉村學校也進行細分,按鄉鎮中小學校、村級學校進行分類管理。
除了建立起差異化的評價體系,在具體的評價中,我們應該加強同類型、同級別學校的評比,使評價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教無定法,只有認真辦教育、認真教學,各學校、各教師都有其教學風格,都有其可取之處,我們應該設立多種獎勵,對鄉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創新之舉給予獎勵,增強他們扎根鄉村的決心和信心。在職稱的評定上,我們除了制定符合鄉村教師實際情況的標準,還應該考慮教齡、貢獻、職務等因素,在名額分配上向長期在鄉村任教的一線教師傾斜,讓他們體會到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尊重、關懷,激勵他們砥礪前行。
(二)加強對鄉村教師的鄉村社會人文關懷能量
鄉村社會是鄉村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場所,也是促進鄉村教師與村民共同相處的環境基礎。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立足鄉村教師對鄉村教育和鄉村社會的依戀感,增強鄉村教師的鄉土文化自信,以開放的胸懷接納新文化、新思想,已是新時期促進鄉村教師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議題。一方面,鄉村社會應考慮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發展的落差,積極創造條件,營造和諧的鄉土氛圍,鼓勵并引導鄉村教師參加鄉村活動,以鄉土文化與鄉土精神促進鄉村教師心靈與鄉土靈魂的互動。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生活方式的縮影,與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同命相連;另一方面,鄉村社會應給予鄉村教師足夠的物質支持與精神鼓勵。首先,鄉村社會應充分考慮鄉村教師的生存環境,給予鄉村教師安鄉立身的生活保障與補貼,完善鄉村教師的社會保障制度。其次,鄉村社會應協同鄉村學校建立教師精神鼓勵機制,激勵鄉村教師參加與鄉土文化、鄉土風情相關的培訓和研修活動,強化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操,培育鄉村教師的鄉土意念。
(三)強化教師的職業修養
職業修養是鄉村教師扎根鄉村執教的精神支柱,與鄉村教育一脈相承,鄉土責任感是鄉村教師職業修養的關鍵要素,旨在強調鄉村教師形成獨有的鄉土教學思想,體悟鄉村教師職業的神圣感與責任感。其一,強化鄉村教師相互信任和賞識的意識。鄉土情懷目標的達成建立在鄉村教育相互信任與賞識的基礎上。基于信任與賞識的情感指向,鄉村教師應在鄉村生活世界確立教與學的生態目標,搭建鄉村教育情感表達的心理疏導機制,擺脫形式主義和工具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學會傾聽學生的內心訴求、賞識學生的優秀品行;其二,強化自身鄉土情懷的認同。與城市教育不同,鄉村教育具有內在的鄉土韻味與鄉土民俗,鄉村教師需要結合鄉土氣息,堅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解互動中體悟鄉村教育的使命與責任,發揮好榜樣示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寬斌.新時代鄉村教師鄉土情懷認同的失落與回歸[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41(5):201-206.
[2]張立平,程姣姣.農村教師鄉土情懷的意涵與培育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1(1):71-77.
[3]李景韜,劉華榮.基于鄉土情懷培育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模式[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8,37(1):137-141.
[4]胡逢清.“鄉土意識”與新桂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3):53-57.
[5]魏淑華,山顯光.國外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現狀[J].外國教育研究,2005(3):15-17.
[6]王中華,賈穎.論新生代鄉村教師鄉土知識的建構[J].教育科學研究,2020(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