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承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傳統教育和要求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之間不斷碰撞,要求教師也快速做出教學方法的改變,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提出讓很多教師找到了轉變教學思路的起點,其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在新課改的洪流中找到自己風格的教學模式,還能夠幫助學生主動進行歷史學習,可謂一舉多得。
一、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式比較傳統
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比較傳統,這也就使得在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中有著傳統教育的特點。比如,根據大綱進行重復訓練,強化教學,通過大量的背誦、題目的訓練讓學生記憶和掌握教學內容,這導致部分教師難以轉變教學的方法和流程,依然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導致部分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沒有辦法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歷史學習不進反退[1]。
(二)教學時間不足,教學節奏過快
傳統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高中生同時進行多門學科的學習,這也就導致高中生必然會面臨著學習時間短、學習內容較為繁重的困境,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很難將那部分精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而歷史教師因為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會加快教學節奏,這也就造成了生活化教學很難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學生只需要掌握課本中的主要內容就已經足夠應付考試了,他們的大部分課余時間也留給了補課或者電子產品。
二、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優勢
生活化教學理念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將生活知識和生活內涵在上課過程中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復雜的教學知識。除此之外,更重要一點是在上課過程中盡量使用生活化的語言和方式,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將理論知識生動地傳授給學生,達到先理解、后記憶,教學與生活二者相互融合。
三、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高中歷史
教學的策略
(一)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內容的選擇
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以及心理特點進行的科學化設定,既要滿足學生掌握解題技巧的需要,又要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掌握歷史事件,并對其做出客觀評價。在學習歷史并對歷史事件做出各種評價的過程中,能夠增強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學會負責任、有擔當。而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參考教學大綱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要思考怎么樣通過對歷史教學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自己的教學能不能讓學生在歷史事件中得到啟發。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從知識、人格、情感等多個方面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全面發展[2]。
(二)加深生活化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想
根據調查,目前很多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并不高,在我看來,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生活化教學是基于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應運而生的,所以如果教師沒有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只是一味地將生活化方式強硬地融入在自己的教學中,那樣的教學必然是停留在表面的。而學生是通過教師的教學來掌握知識的,因此,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學生才能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跟著教師一起進行生活化學習。
四、總結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比較復雜難懂的知識點運用生活化的語言或者生活中常發生的事物來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晦澀深奧的知識點,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感知到教學安排,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學習的科目也比較多,因此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要適當地給學生減負,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而生活化教學理念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得學生將原本的壓力拋之腦后,對歷史更加感興趣。
參考文獻:
[1]楊娟.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95):135.
[2]宋慧芬.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