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對中等職業學校而言,音樂欣賞活動是實施中職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和提高中職生對音樂美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激勵、鼓舞、教育、引導中職生生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未來,樹立科學的崇高理想教育方式。通過音樂欣賞能促使中職生了解音樂藝術特征、感知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能夠有效培養中職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能夠有效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生審美鑒賞能力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音樂,有助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文化藝術;學習豐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樂,拓展音樂文化視野,有益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因此,音樂欣賞對于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全面的、有個性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運用音樂欣賞方式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力呢?
1.從審美情趣入手,鏈接中外民歌與歌劇、藝術歌曲、曲藝與戲曲,主要包括:中外民歌、藝術歌曲簡介、中外歌劇簡介、曲藝與戲曲簡介、聲樂作品欣賞,有計劃地將中外優秀和具有地區特點的作品充實在音樂欣賞活動之中,打開學生欣賞、吸收、提升審美與鑒賞力的心扉。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發點和切入點。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有了興趣,才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都是16~18歲之間的未成年人,活潑好動,可塑性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是比較感興趣的。因此,善于抓住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興趣特點,通過音樂方式把學生培養成在品德與修養上成為快樂的人意義是非凡的、深遠的。
音樂欣賞活動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與鑒賞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音樂欣賞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喜好、興趣特點為抓手,從學生的情趣入手,巧妙地加以引導、激勵、鼓舞。在音樂活動中,充分展示學生喜歡的音樂作品,參與聆聽,善于捕捉學生喜歡音樂的興趣范圍,巧妙入圍,參與講解并羅列同類型作品,觸類旁通,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點,給學生普及如何欣賞音樂,怎樣才能感知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從而讓學生們真正喜歡上音樂、愛上音樂,成為一個個優秀、有教養、有品德和修養的人。如在欣賞美國音樂劇《音樂之聲》的欣賞活動中,教師運用多媒體PPT播放一組關于該劇的片段及圖片展示,以大部分學生愛聽故事為抓手,把音樂劇背景與故事情節介紹、設置懸念、主題渲染都串聯起來——聽故事、聽音樂,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探尋心理。適時簡述該劇為一部音樂劇,是19世紀末源于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演變過來的,音樂劇與戲劇、表演、歌舞融于一體,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劇中的音樂通俗易懂、富于情趣與情境。在詮釋音樂語言時要著重闡明,音樂語言是音樂劇中貫穿音樂劇向縱深發展的表現元素,用文學、詩歌一樣的音樂語言敘述故事主題,這能夠激發學生對于音樂語言表現的探究興趣。對于曲式和體裁的了解,教師結合音樂專業術語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漸入音樂審美門道。在小結環節時引入拓展題材,并釋明音樂劇史上四大名劇《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歌劇院魅影》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具體欣賞中,要讓學生融入到故事情境發展之中,隨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感受音樂的美好。因此,對于中職生來說,要有計劃地將中外民歌、藝術歌曲、中外優秀歌劇、曲藝與戲曲、聲樂作品欣賞等鏈接到中職學生欣賞活動中,打開學生欣賞、吸收、提升審美與鑒賞的心扉,引導學生自主產生探究的興趣欲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力。
2.運用現代音樂欣賞手段,精講多聽,使學生聽音樂的容量從量的變化達到質的提升。
音樂家羅杰﹒諾斯說:“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音樂是通過樂音的選擇和結合來表現和激起人內心情感或情調的藝術。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人類與音樂共生存,生活充滿音樂,世界充滿音樂,不同旋律的音樂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當音樂與人的情緒相吻合時,人才會得到心理的滿足和愉悅,增進身心健康。因此,用心去聆聽音樂能夠使人感受到愉悅、感到快樂,能夠使人產生信仰與斗志、激發無限的熱情,可以挖掘出人無窮的力量,擁有一個從心理到生理都健康的人生。而在學生的心目中,音樂是干凈的、純潔的、沁人心脾的,是能夠令自己產生無限遐想最美的禮物。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可以通過中國民族樂器簡介與民族樂曲欣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力。如在學生介紹民族樂隊編制的過程中把樂器按照演奏方法和發音特點,按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四大類分門別類介紹給學生,然后欣賞具有代表性的樂曲。吹奏樂器有笛子、蕭、塤、管子、嗩吶、笙等,相應的樂曲有《百鳥朝鳳》、《一枝花》、《婚禮曲》、《牧民新歌》、《帕米爾的春天》、《姑蘇行》、《秋湖月夜》等。彈撥樂器有古琴、箏、琵琶、柳琴、阮、三弦、揚琴等,相應的樂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漁舟唱晚》、《清江放排》、《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川江船歌》、《邊塞之夜》等。拉弦樂器有二胡、京胡、板胡、高胡等,相應的樂曲有《二泉映月》、《雨打芭蕉》、《平湖秋月》、《鳥投林》、《雙聲恨》、《春到田間》、《珠江之戀》等。打擊樂器有鼓、鑼、鈸、鐘、磬、板等,相應的樂曲有《萬花燈》、《將軍得勝令》、《劃船鑼鼓》、《豐收鑼鼓》、《鴨子拌嘴》等。通過了解、欣賞大量的樂器、樂曲,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辨識、感受不同樂器發出的音樂旋律,感知音樂進而激發學生自己去學習、創造音樂,客觀上就會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力。相對的來說,通過西洋管弦樂器簡介與作品欣賞同樣對學生進行審美與鑒賞力的培養。因此,大容量的欣賞音樂是提升學生審美與鑒賞力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重要過程,這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3.有效利用課外音樂課堂,在課外藝術活動中引領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挖掘中職生的潛在音樂藝術天分,提升中職學生的審美與鑒賞力。
音樂欣賞從廣義上來說是一個大的范疇,大到音樂會、演唱會、音樂大講堂,小到音樂欣賞課、個人的聆聽都是欣賞音樂的方式。而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課外音樂課堂,引領學生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是有效拓展、延伸、整合教學內容形成的音樂教育大課堂,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廣泛地吸引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有效挖掘中職生潛在的音樂藝術天分,能夠提升中職生的整體音樂素質。如在課外音樂活動中設立 “音樂視聽大講堂”講座,每周定期開講,組織學生參與,在講座中開展關于音樂的各種的講座;組織學生在“音樂廳”聆聽音樂,有效提升學生聽音樂的審美素養;設立校本“合唱團”,組織學生參加歌唱學習與實踐;組織樂器學習小組;組建小樂隊,有條件的組織校本管弦樂隊,讓學生見識樂器、學習樂器、參與實踐;邀請藝術院校藝術團進校進行音樂藝術交流等,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拓展、延伸音樂學習使中職生能夠充分感知音樂、認識音樂、理解音樂、熱愛音樂。教師在參與、引領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可以發現、挖掘學生中有異常藝術天分的學生并加以正確引導,使之成為音樂人才。因此,通過參加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能夠促使中職學生快樂成長、快樂生活,成為健康、陽光有高尚素質的人。
音樂是表現人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叔本華說:“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為此,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教師要引領學生經常地、帶著興趣與情感去聆聽音樂、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由簡入繁、由易到難,在學習、欣賞過程中不斷提升中職生的音樂審美與鑒賞力,使中職生逐漸步入音樂的藝術殿堂。
參考文獻:
[1]余輝.高職音樂欣賞教學的靈動設計探討 [J].戲劇之家.2021(11),111-112.
[2]劉萍麗.審美教育視域下高職音樂欣賞教學方法研究[J]戲劇之家.作.2021(30),111-112.
作者簡介:王佛君(1969.10~),男,寧夏銀川,銀川職業技術學院,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