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安全管理在小學教育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理念指導下,必須改善“圈養”現象,為學生營造安全且舒適的成長環境。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安全管理“圈養”現象的弊端,提出小學安全教育改善“圈養”現象的有效措施,強調以生為本理念,注重安全管理實效,為小學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一、小學安全管理“圈養”現象弊端
在小學安全管理期間,存在限制學生行為、制定安全禁令等,甚至取消體育課程對抗類教學項目,對學生產生了一定“圈養”現象,以此保障學生安全。為增強安全管理效果,應探尋安全教育本質,堅持以生為本理念組織安全教育活動。改善“圈養”現象的基礎在于明確該現象的弊端,第一,“圈養”現象損害了學生權利,制約性安全禁令不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對學生思維造成了局限,且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安全的管理[1]。“圈養”現象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安全指數,但學生在長期機械化氛圍中,將逐漸喪失創新與實踐意識,與現代化全面育人教育思想相悖;第二,學生長期處于被“圈養”狀態不利于其形成安全獨立意識,同時在學校所營造的安全環境中,學生安全警惕意識無法形成,無法從根源消除潛在安全隱患。
二、小學安全教育改善“圈養”現象的有效措施
(一)營造安全管理環境
為使學生在小學階段身心健康發展,開展安全管理工作并改善“圈養”現象是必然的。學校作為學生日常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應通過一系列措施,在學校內營造安全管理氛圍,使學生能夠在適宜環境中重視安全,珍愛生命。如在學校、教室、教學樓走廊、食堂等重點區域張貼與懸掛安全標語,對學生起到警醒作用;定期組織宣講會,從不同角度傳遞新時代安全理念,提升學生應對安全的重視,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鞏固學生安全認知,提升學生安全防護技能。
(二)安全教育融入課程
安全管理工作不應通過局限性要求對學生行為造成限制,應使學生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受到安全教育思想的熏陶。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好奇、好動的時期,若一味限制學生行為將引起反效果,因此,可將安全教育內容融入日常課程教學中,結合各科知識內容傳遞安全理念,以課程為載體展開安全教育,增強安全管理實效。學校可引導各課程教師,積極尋找安全管理教育與課程內容知識間的契合點,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安全思維,同時,加強對小學安全教育課的關注,從交通安全、自救自護、安全隱患、注意事項、飲食安全等不同角度落實安全教育,借助課程提升學生對安全管理的重視。在安全教育課程實施期間,應注意理論結合實踐,避免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安全技能而降低安全管理效果。如在交通安全課程中,除講解基礎性安全知識外,還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入交通事故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引發交通事故的原因,還可帶領學生前往街道十字路口,調查行人、車輛違規情況,以此深化安全管理教育,使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三)實施安全實踐教育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易形成安全意識,提升自身安全防護能力,為增強安全管理實效,應認識到安全實踐活動的必要性,營造具有引導效果的趣味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活動中實現安全教育,給予學生快樂體驗。如組織情境演繹活動,隨機選取學生扮演羊與狼兩種動物,扮演羊的學生需根據狼的行為保護自身,扮演狼的學生需進攻羊村。學生在羊與狼的對抗中不斷提升安全防護能力、臨場反應能力,并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危機事件。定期組織火災演練、地震演練活動,根據演練活動情況適時傳遞自我防護技能,同時,將學生身邊的常見安全隱患制成安全手冊,記錄各類安全事件應對措施,以此強化安全管理,通過實踐教育改善“圈養”現象。
三、總結
“圈養”現象的出現不僅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還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在現代教育背景下,需立足于實際,堅持以生為本教育思想,注意營造安全管理環境,將安全管理融入課程,實施安全實踐教育,全方位提升安全管理效果,改善“圈養”現象。
參考文獻:
[1]鄧李梅.關于小學安全管理“圈養化”問題探究[J].學周刊,2019(23):164.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課題名稱《改善小學安全管理“圈養”現象的對策研究》(編號:GS[2020]GHB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