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雪景

摘 要: 開展議題式教學是新一輪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創新點之一,也是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實施手段。議題式教學在推動教師教學方式轉變,驅動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一課的公開課教學為例,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三個維度出發進行教學實踐,進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關鍵詞:活動型學科課程;議題式教學; 價值引領; 深度學習;教學評價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要使活動設計成為教學設計和承載學科內容的重要形式。因此,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的公開教學中依據課標要求,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體會頗深,收獲頗多。以下主要從教學過程實施的三個環節: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談議題式教學實踐反思。
一、教學設計:發揮議題引領作用,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
確定開展活動的議題是落實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充分發揮議題的引領作用,凸顯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體現教學和學習的重難點,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議題引領,使學科內容成為“題”中之義
1、理論要求: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要使活動設計成為教學設計和承載學科內容的重要形式”。議題式教學是根植于課程知識和現實情境,通過選取一個能夠統領課程內容的中心議題,圍繞議題設置結構化的情境和系列化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要做到對現實問題的正確分析和處理,就需要學科內容的有力支撐。議題的擬定要體現學科的內容,然而并不是按照教材的順序,按部就班的鋪述,而是通過教學內容的提煉,明確議題,發揮統攬教學的各個環節,這需要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學理念,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縛,根據自身的實踐和研究,把教材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加以利用。而在這一過程中“議題”對知識的引領作用不可替代。
2、現狀分析:傳統的教學下,教師在進行教師設計時,依然停留在學科知識立意的時代。課前確定本框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及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反應的預判,課堂上通過教學活動,課后通過強化練習對重難點知識加以鞏固。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實現教學目標。但這些環節的設計更多的只是只是落實了學科知識,顯然與當前思想政治學科提倡素養本位的教學是背道而馳的。
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一課的教學中設置了結合抗疫情過程中國內外的典型事例,調整教材的順序。圍繞“認清民主優勢 增強制度自信”的中心議題。該中心議題的“民主”和“制度”對應了教材的兩部分的核心知識:“我國人民民主的特點”、“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充分發揮了議題的統帥地位和引領作用,實現了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改變了原來枯燥的、機械的教學模式。
(二)借“題”發揮,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考”應以《高考評價體系》為考試依據以價值為引領,發揮好考試的指揮棒作用,突出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作用。
無論是《課標》還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均把核心價值的培養和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學和評測的重要任務和主要目標。基于以上認識,在本課題的教學中確定了本框體教學的中心議題“認清民主優勢 增強制度自信”,讓這一議題在本課題教學中發揮引領作用,通過疫情之下中美兩國政府的抗疫表現,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學生探討,認清我國的制度優勢,增強制度自信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認同,堅定對黨、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實現從教教材知識到用教材教,從應試教育到價值引領,立德樹人,進而推動教師教學方式轉變。
二、教學實施:任務驅動,觸發深度學習
深度教學要求課堂教學擺脫單純注重知識技能機械訓練和掌握的功利性教學價值觀,樹立以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思維品質、價值觀念等方面發生系統性變化為目的發展性教學價值觀。如何讓學生對于我國的民主優勢和制度優勢有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認同。簡單的說教或者粗暴的灌輸顯然對于信息時代網絡背景下的學生是不適合的。需直面問題,充分發揮網絡時代的信息搜索的優勢。為此,教學中設置了兩個子議題引導學生分組完成探究任務,讓學生對中西“民主”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進行信息的搜集和比較,觸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真正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子議題1:西方有關媒體污蔑武漢封城是反民主、反自由的行為,請你加以批駁。
附:分配任務、線上討論
設置的意圖:在議題的指引下,培養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任務1和任務3:例舉比較中美抗疫中的表現,看出西方的所謂民主帶有欺騙性;任務2:不能以民主發展的程度來否定我國民主的優越性;
任務4: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制度自信。
設置的意圖:在議題的指引下,培養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任務1和任務3:例舉比較中美抗疫中的表現,看出西方的所謂民主帶有欺騙性;任務2:不能以民主發展的程度來否定我國民主的優越性;
任務4: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制度自信。
三、教學評價:評價引導,展現核心素養
中學思想政治課程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形成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課程評價應基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后形成的、在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其中,“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的水平表述為:能夠面對簡單情境問題,引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事例;敘述憲法對我國根本制度的規定;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認同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學業質量標準是衡量學生學業質量高低的準則。思想政治學業質量標準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化、層級化、操作化描述,指向可評價。它是思想政治階段性評價、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的主要依據。核心素養中政治認同的學業質量標準表述為:
水平一:引用典型事例,證實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水平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回應當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并對相關信息或推理進行檢驗和評測…
水平三:選擇恰當論據,在全球視野中比較各國發展道路,論證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說明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道理;
水平四:綜合運用各種論據,辨析各種錯誤思潮,有創見地批駁封閉僵化或改旗易幟的主張,闡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本節課的教學評價以發展上述的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體現上述的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發展水平,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境化問題的過程和結果。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置了兩個子議題,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表達和論證觀點的機會,并就探究活動分別設置針對學生個人和小組的教學評價。
設置意圖: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擔當,具備合作探究意識。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科學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問題,厘清真相看清本質,具備科學精神。增強政治認同,制度自信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認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議題式教學是落實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實施途徑,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議題式教學活動的系統性與當前教師議題式教學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開展高效的議題式教學仍將是路漫漫,任重而道遠,需要吾輩不忘初心,上下求索。
[文中所舉的《認清民主優勢,增強制度自信--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教學設計榮獲《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主辦的全國首屆議題式教學設計大賽二等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沈雪春.試論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基本特征[M].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6).
[3]紀立建.立德樹人: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應有之“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2019(11):06
[該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課題編號:Fjjgzx20—11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