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陳波
摘要:運用系統論視角,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重構,是重視學生長遠成長,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新標準,改變語文教學方式的一種重要方式。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一些問題亟待改進,如對文本的過度解讀、對知識教學的片面關注和過多進行主觀設計。對此在系統論視角下可以做到的是: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進行合理的聯系;注重文本的邏輯元素,使得語篇與教學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緊密;注重對話,以實現文本情境與教學情境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系統論視角;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引言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從系統論的角度對教學活動開展重構,這已經成為新時期語文教改方案當中的一條有效出路。在語文教學不斷開展改革的當下,重構教學內容的意義是:通過不斷的完善教科書,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更加合理的教學,從而達到與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教學效果。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教學過程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在教學環境中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從而作出調整。所以,倡導重構小學語文的教學環節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系統論”概述
“系統論”,其中心點在于“系統”。即把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由整體的視角來探究某一事物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并具體探究其結構、功能、行為及動態,從而針對該系統的整體進行有效的把握,以實現目標的最優化。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建立在“系統論”角度的教學,需要從整體的視角出發,探究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之間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建立在一定的知識高度上進行學習。從而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
二、對小學語文教學開展重構的主要意義
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這是教學改革所提出的一個要求。因為不同學生在學情和個性特征上面總是存在差別的。教師必須充分地結合不同學生的具體狀況來對教學方案進行區分,才能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接受和掌握知識。
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重構,反映了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狀況下進行的課堂觀察及產生的對課堂方案的調整。教材編排方式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之間有一些差別,而且因地區的學生所處的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導致了教學的重點和困難也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只有當進行合理的重構,才能夠把這種差別所帶來的影響縮小到最低程度。
(二)幫助學生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核心素養是立足于新課標的一個重要培養目標。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由一定的語文知識體系、一定的語言積累、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及語文學習習慣等方面構成。在語文教學中,具體的課堂內容是實現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重要依托,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乍一看似乎語文教材的組成部分就是一些課文及其他的內容。然而在開展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來啟發學生,不僅僅能夠有效地實現語文的知識積累,而且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也是大有裨益的,能使語文學習效果有條不紊地提高??梢哉f語文課堂的機制就體現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重構等角度。
(三)有利于對語文教學的創新
通過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可以防止單純的重復現有的教學方案。在實踐中,不少教師都僅僅是下載或翻閱現有的教案來進行參照,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教師長期這樣做,會導致其教學方案比較千篇一律而失去新意。因此,在教師的教學中,應當更注重“創新”,而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重構,可以指導教師創造更多的教學思路。
(四)對小學語文教學開展重構的主要方法
教學內容的合理重構能使教學內容清晰明了。它本身也體現出一種教學的深度,能把握語文教學的實質,使語文課堂充滿張力。教學內容的合理重構還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它使語文教學走向學生,成就對學生的生命關懷。
下面的內容結合人教版三年級語文進行分析。
三、透過語文教學的規律關注其本質
其實,語文教學的本質還是在于“實踐”。從學生學習語文這個視角觀察,語文課程更應該強調的是“實踐性”的特點。因為學生學習語文,無論是聽說能力還是讀寫能力,都不是從教師講授中學到,而必須通過親身的聽說讀寫實踐才能得到不斷地鞏固和提升。在肯定教師指導對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性的同時,不可忽視語文實踐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當中,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課余時間去“捕捉”大自然當中的聲音,把教材課文當中的情景與大自然相結合、相對比,提升他們的語文實際運用水平。
四、引導學生多進行閱讀
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必須通過學生自身大量的閱讀實踐才會形成。教師的教育或指導只是外因,可以起促進作用,但不能替代學生讀書,在現實情況中,語文課的讀書時間一般每周只有一節,甚至隔周才有一節,這與讀書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嚴重不相匹配,讀書習慣養成必須有持續并連貫的讀書時間作為保證,每天有固定的閱讀時間,不能有空就讀,沒有空就不讀,這不利于習慣的養成,養成讀書習慣還需要有閱讀量的累積,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階段閱讀145萬字是保底閱讀量,上不封頂,為此必須對語文課程進行整合,大幅度壓縮低效的講讀課教學時間,鼓勵學生自主讀書,在時間和空間上為學生提供更舒適的環境條件。
教師還可以經常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營造班級讀書氛圍,能使那些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也能體會讀書樂趣,養成讀書習慣,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良好讀書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在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中扮演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師應該平衡閱讀訓練和表達訓練的時間分配,著重創造學生表達的實踐機會學生通過表達實踐,可以反過來認識和積累大量詞語、句子,深刻體會那些巧妙的表達方法的價值所在,從而促進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深入閱讀,通過強化表達實踐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是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或手段。
結束語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一些固有的弊端卻沒有得到糾正。這是導致語文課效率較低的一個原因。這就需要對教學環節進行重新建構。事實上語文是一門帶有實踐性的學科,應根據課程規律重新審視現行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董靜,于海波.論教學邏輯的合理發展意蘊及其有效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 2017(2).
[2]南紀穩,張立昌.教學規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邏輯[J].教育研究,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