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鋒
摘要:在初中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是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文化知識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道德水平與道德素養。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德法知識,但是卻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并沒有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優勢發揮出來,只有老師不斷完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才能從應試教育理念中跳出來,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前言: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促進正確“三觀”的形成。我國道德與法治教學目前存在一定的問題,大部分老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錯誤的認知,仍然通過傳統方法進行教學,過度重視學生學習成績,導致學生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缺失。
一、聯系實際生活
在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采用“灌輸式”或者“鴨子聽雷式”教學方法,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但是對于一些知識點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限制。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老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拉近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進行《“我”和“我們”》知識點教學時,老師就可以跟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在通過微課講解本節課內容之后,學生就會了解集體的力量以及意義,這時候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自己和朋友之間共同完成的事情以及從中收獲了什么。只有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才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另外,老師也可以和學生玩游戲,老師將學生分成三組,每組學生有的代表“五角”、有的代表“一角”、有的代表“一塊”,然后老師背過身去,隨機選擇數字,如“一元五角”,那么學生就需要選擇相應的數字和抱在一起,通過趣味游戲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到集體的作用以及意義。
二、豐富教學方式
在傳統道德與法治中,大部分老師都采用“灌輸式”或者“單一板書式”方法展開教學,學生雖然能夠學習到得到知識,但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而且在以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過度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了保證學生成績的進步,在講課時一般都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這一教學方式削減了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很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老師在教學時如果一味的講解知識點而忽視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程度,就會導致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進而失去探索欲望,而學生的基礎知識也不扎實,在考完試之后就會忘記所學的知識,就像沒有學習過一樣,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低下,無法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根據這一教學情況,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需要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理念,積極改變教學方法,不斷為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老師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情景構建等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老師需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效果。
三、科學的評價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關注,而老師的及時反饋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初中時期,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叛逆,雖然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但是卻缺少自律性,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需要積極制定科學的評級,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因此,老師需要改變以往“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態度等進行多角度評價,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及時給予獎勵與表揚,同時,老師需要避免將學生進行比較,防止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失去自信心。老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評級目標,這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壓力與學業壓力,而且還能激勵學生更好的進步,不斷鞏固學生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程度。
四、開展課外活動
如果只依靠教材開展德法教學,不但會讓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而且很難達到教學目標。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可以通過活動更好的了解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意義,這樣才能構建高效活動課堂。在得到教學中,老師可以積極舉辦講座、辯論會、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可以通過案例直觀的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例如,在進行《生活需要法律》內容學習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舉辦“小小法庭”活動,讓學生扮演“原告”、“被告”、“法官”三種角色,讓學生通過實踐場景感受法律的嚴謹與嚴肅,讓學生通過活動能夠感受到發來吧的限制以及對公民的保護,讓學生可以成為遵紀守法的學生,可以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
結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考慮,拉近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可以真正理解道德與法治內容,進而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提高德育教育效果與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水宜.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救育科研),2018(7)
[2]任保軍.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創新實踐與反思[J].文理導航(上旬),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