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雅琴,逯林欣,李晶,侯敏,何彥龍,張燕紅
(1.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醫學科學院同濟山西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山西 太原 030032;2.華中科技大學 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0)
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4~6 min,在此時間內爭分奪秒、和死亡賽跑式地進行心肺復蘇(CPR)搶救,能夠最大限度降低意外傷殘率,提高搶救成功率。為提高第一目擊者的搶救能力,近年來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培訓,但當突發事件真正發生時,多數人卻因遺忘而不會正確施救。究其原因,是由于人類的記憶有短時記憶與長期記憶之分,即在學習后知識的遺忘有先快后慢的特點,符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怎樣能在該項技術培訓后及時有效地溫習鞏固,進一步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從而減少該項知識技能的遺忘并且能隨時投入應用,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本研究利用微信新媒體、采用現場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習者容易遺忘的時間點以多種教學方法對知識要點進行復習,以期提高民眾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所學的心肺復蘇知識,最終提高心肺復蘇培訓的效率。
選擇2021年3月—2021年5月山西某醫學高校二年級兒科系和精神衛生系學生175 名,均完成心肺復蘇調查問卷,根據調查問卷結果最終納入觀察組68 名,對照組60 名。觀察組僅采用微信和現場培訓方式,對照組僅采用現場培訓方式。納入標準:全程參加現場培訓;能規律線上打卡復習鞏固并最終參加理論及技能測試者。排除標準:不能配合完成上述培訓與測試者。兩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心肺復蘇問卷調查
根據最新國際復蘇指南,自行設計《心肺復蘇現狀與需求調查問卷》,在研究前對問卷進行測試,最終確定問卷,問卷內容效度為0.87,各條目的內容效度為0.82~0.96,Cronbach′s α系數為0.84。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學歷、之前是否學習過心肺復蘇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否知曉急救電話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否愿意為心跳驟停者施救等。
1.2.2 培訓方式
對照組僅進行現場培訓,培訓內容依據國際(美國心臟協會AHA及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及國內最新心肺復蘇指南[1-3],通過多媒體由指導老師講解心跳驟停的判斷、心肺復蘇基礎知識、心肺復蘇操作步驟、海姆立克手法。理論授課結束后,由急診醫學專業人員利用心肺復蘇模擬人演示胸外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等基本操作技能。最后學生在心肺復蘇模擬人上動手練習,期間與指導老師互動,一個月后進行理論和技能測試。觀察組參加現場培訓前建立微信群,現場培訓后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課后在不同時間節點回顧知識與技能關鍵要點。第1天培訓課程結束,總結心肺復蘇要點及注意事項(相當于艾賓浩斯記憶法第二個記憶周期-30 min);第1天晚間嘗試回憶培訓課程內容并微信打卡(相當于第三個記憶周期-12 h);第5天微信線上培訓視頻回放(相當于第六個記憶周期-4 d);第15天后線上再次理論培訓心肺復蘇要點(相當于第八個記憶周期-15 d),一個月后,進行理論和技能測試。
比較兩組基本特征,包括年齡、學歷、性別、培訓前急救知識知曉率;比較兩組不同培訓方法下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理論與技能測驗得分。自行設計《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測試卷》與《心肺復蘇技能操作評分表》并經多名急救專家共同審閱。理論內容題型為20道單項選擇和填空題,滿分100 分;技能測試為成人和兒童CPR技能操作,內容包括現場評估環境、患者意識、動脈搏動、呼吸及呼救5 項,每項5 分共25 分;復蘇體位2 分,成人胸外心臟按壓與兒童胸外心臟按壓各15 分,氣道異物急救(海姆立克法)8 分,人工呼吸10 分,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C-A-B)復蘇順序5 分,共55 分;AED使用及判斷復蘇效果各10 分,共20 分,總分100 分。

兩組年齡、性別、培訓前急救知識知曉率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在現場評估、成人及兒童胸外心臟按壓、海姆立克法排出氣道異物及復蘇效果判定方面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C-A-B復蘇順序及AED的使用方面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技能測試各要點得分比較 單位:分
觀察組無論是理論測試還是技能測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理論及技能測試總分比較單位:分
多年來各級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機構、紅十字會、社會組織等以不同形式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術[4],使該技術的普及有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在培訓方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5]通過視頻引導的邊看邊練分步心肺復蘇(PWW)教學培訓的研究,結果顯示和傳統的心肺復蘇培訓相比,能提高心肺復蘇培訓效果[5];采用基于掌握的學習(CBL)聯合翻轉課堂教學法對基層社區醫院醫師進行心肺復蘇技能培訓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該培訓方法的試驗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組,提升了教學效果[6]。以上研究是在短期培訓后立即進行效果檢測,缺乏對授課后長期效果的進一步研究。由于培訓缺乏長效機制[7],很多人在危機到來時忘記搶救的方法,心跳驟停患者很難在黃金時間內得到及時救治[8]。我們知道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不是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之后就逐漸減慢,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9]。基于以上理論,有必要在傳統現場培訓后對該知識技能有計劃地進行鞏固復習,以期使受眾牢固掌握該急救技能。
現實生活中,由于場地、培訓者與受訓者時間匹配度等因素,普通民眾很難在短期內安排再次培訓,在一定時間內未能進行有效的鞏固與復習,很容易造成該項知識與技能的遺忘。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民眾帶來了一種全新且無障礙的交流方式,引發了教育系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深刻變革[10],各級醫療機構也在積極探索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擴展工作,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11]。其中,微信更是一種普及性高的通訊工具,能做到點對點、點對面的交流[12],使參與者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13],且時間靈活,受訓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進行模仿學習,不斷重復和鞏固,還可階段性檢驗教學成果,為進一步鞏固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培訓效果搭建了有效溝通學習的平臺。近年也有多個研究利用微信平臺探索心肺復蘇培訓方式,如通過微信平臺定期隨訪,增加溝通,結果顯示試驗組心肺復蘇急救知識成績高于對照組[14]。但該研究隨訪時間隨機、未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鞏固;應用微信平臺定期遠程培訓[15],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及技能考核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展現了微信平臺的有益作用,但該研究遠程培訓為固定時間,未結合遺忘規律,與本研究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選擇遠程培訓時間不同。
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結合微信線上平臺[16],理論上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受眾對新學的心肺復蘇知識的遺忘,使心肺復蘇急救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成為可能。本研究應用互聯網微信平臺,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在多個時間節點以多種形式鞏固前期所學的心肺復蘇知識與操作要點,由于復習時機的靈活性,即參加培訓同學可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時進行知識技能的復習,且復習形式多樣化,即微信平臺對于文字、圖片、視頻多元素的兼容性[17],結果顯示,對照組理論和技能測試得分明顯低于觀察組,觀察組的培訓方法明顯提高了心肺復蘇遠期培訓效果,為加快“第一目擊者”培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豐富了心肺復蘇培訓方式和途徑,建立了心肺復蘇普及培訓長效機制,提高了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上述培訓方法在現場評估、成人及兒童胸外心臟按壓、海姆立克法排出氣道異物及復蘇效果判定方面得分高于對照組,而兩組在C-A-B復蘇順序及AED的使用方面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筆者分析原因在于:2015年后胸外心臟按壓在心肺復蘇中的作用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先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得到了各共識和指南的推薦,該要點較容易記憶。而目前缺少相關視頻資料,且在微信平臺無法充分展示AED的使用,故該要點在試驗中未顯示突出效果。另外,中年人群比年輕人群更易發生心源性猝死,在多次急救培訓中發現,中年人群對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認識不足,缺乏學習興趣,培訓反饋率低,而青年人群興趣廣,對新鮮事物學習熱情高,富有責任感,培訓反饋率高。為有效探索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培訓方式,最終選定大學生為本研究的主要對象,該人群今后也應是我們推廣培訓的重要群體。但同時也因研究對象為特定人群,結論存在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對其他人群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