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面落實新部署 穩健奮進新征程

2022-06-10 10:17:31丁聲俊
糧食問題研究 2022年3期

丁聲俊

摘要:本文從“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切入,概括了我國開創的糧食安全新局面。主要包括:糧食改革發展指導理論的科學化;糧食等主要初級產品增長持續化;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化;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市場化;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化和智能化;科技創新促進糧食產業融合化與現代化;糧食行業由封閉轉變為國際化。在上述基礎上,本文重點闡述了黨中央、國務院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后疫情時代新環境,對確保大國糧安做出新部署: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實行黨政同;穩定面積保口糧,端穩中國飯碗;因地制宜保多樣,豐富農產品供給;集中力量攻難關,打好種業翻身仗。在上述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深刻闡述了三個重點問題: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的客觀必要性;構建以國內糧食大循環為主體的新體系;建立糧食新業態模式。最后,文章指出只要全面落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新部署,穩健奮進新征程,一定能把中國糧食安全推進到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和更堅實的基礎上。

關鍵詞:大國糧安 新部署 新征程

民生要安泰,社會要安定,經濟要安穩,國家要安邦,必須強化國家糧食安全,確保大國糧安,乃“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讓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美滿,由“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是“國之大者”的精髓。胸懷“國之大者”,就是要為時代立業,為人民立命;不忘初心,堅守本心,為生產者謀利,為消費者造福,不斷從新時代的高度強化大國糧安的“壓艙石”。當今,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糧食部門堅持新發展理念,秉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開創大國糧安新局面。為此,廣大農業糧食工作者必須深刻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實質和深邃內涵,堅守戰略定力,堅定信心,奮勇前進,勇做新時代新征程的堅定者、奮斗者、搏擊者。

一、我國開創了大國糧安新局面

新中國誕生70余年來,歷來把發展糧食生產、保障民生供給,置于治國理政的戰略地位。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啟的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把我國農業糧食產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中國農業改革開放豐碑上熠熠閃光的“中央一號文件”,記載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指導中國農業農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的歷史。這一史無前例的改革,對實現農村改革率先突破、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生產騰飛起到了巨大的歷史性作用。迄今,黨中央、國務院已發布24個“中央一號文件”,它們都聚焦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等“三農”議題,始終把保障大國糧安視為永恒的主題,置于治國理政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不斷譜寫我國糧食安全的新篇章。

(一)農業糧食改革發展指導理論科學化

如今,“中央一號文件”已成為中央“三農”改革發展的風向標,實現中央“三農”工作總部署的動員令,完成“三農”戰略任務的進軍號,成為中國農業糧食改革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南。理論的徹底性,決定了實踐的堅定性,及方向的正確性,保證我國農業糧食改革與發展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向前。

從1982年到1986年,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在強調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同時,還創新性提出了另一個主題,就是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即后來所說的市場經濟。這5個“中央一號文件”使億萬農民逐步從綿延數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中解放了出來,推動糧食生產跨上新臺階。在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40731萬噸,創歷史新紀錄。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實現了勞動力自身的進一步解放與發展,為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這使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經濟理論在改革實踐中實現了中國化,在九州大地上得到了成功運用和發展,產生了開創中國農業糧食新局面的威力。

從2004年到2022年的19個年頭,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了19個“中央一號文件”。這些具有創新性的光輝文獻,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經濟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成果,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農民的偉大創造,成為我國農業糧食產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南。從國情出發確定科學發展目標、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和發展新動能。從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為保障糧食安全建立起“四梁八柱”:從頂層設計的戰略制定到落地生根的具體措施;從調整生產關系到發展生產力;從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到優化農業糧食生產要素配置;從傳統農業糧食生產方式到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其中,我國創新性探索開拓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發展道路;制定符合中國需要的糧食安全新戰略,以及相應配套的戰略舉措;建立健全了糧食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以及完整的市場體系與價格體系;探索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以及促進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建立和充實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和儲備體系,以及應對嚴重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的應急儲備;建立和加強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全面發揮“無形的手”與“有形的手”兩種調控手段和機制;開辟和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作用的農業糧食對外合作的新開拓。

要特別指出的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提新主題、不講新提法,而是錨定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2022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共包括8個部分35條,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兩條底線、三項重點、一個加強”。所謂“兩條底線”,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所謂“三項重點”,就是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所謂“一個加強”,就是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研讀“中央一號文件”可以清楚看到,黨和政府關于農業糧食的決策,包括建立和完善符合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并把糧食安全提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開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局面。

(二)糧食等主要初級產品增長持續化

從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打破周期,創造出農業糧食“十八連豐”的奇跡,糧食總產量躍升為世界第一位。其中,谷物種植面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85%以上,總產量所占比重高達92.45%。與此相應,我國糧食實現基本自給,大米、小麥等口糧的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民眾的口糧絕對安全。伴隨糧食總產量的連續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不斷提升。從2010年以來,在人口總量不斷增長的條件下,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4公斤左右,比世界人均糧食占有量的360公斤高出114公斤。而且我國除糧食以外的其他重要農產品也呈現增長趨勢:畜產、水產、果蔬等產業都呈現持續發展態勢。438664A6-12E7-44E4-B613-EBB54DBF05E2

(三)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實現全面小康化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均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占有量逐步增長,經歷了從票證供應到放開市場的自由購銷時代;民眾從饑餓、半饑餓型變為溫飽型,再升級到全面小康社會,告別了不得溫飽的歲月。值得強調提出的是,我國在2013年提出了貫徹落實“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具體要求及實踐路徑,取得了全面消除貧困的巨大成果。2020年在農村實現“兩不愁”基礎上,又解決了“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歷經8年,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以此壯舉,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中國的貢獻。城鄉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逐步下降,肉蛋奶等動物蛋白食品的消費量顯著增加,人均口糧消費量比改革開放前下降40%,肉蛋奶的消費量增加2倍,食用植物油的消費量增加近3倍。居民食物從短缺單一,轉變為豐富多樣,食物結構不斷合理化。這樣,居民膳食結構更加科學化、營養更加平衡化,居民的營養水平名列發展中國家前列。如今,我國已由建國初4億人口“吃不飽”的苦難歲月,轉變為14億多人口“吃的好”的美好生活,邁進了豐衣足食的新時代。

(四)糧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市場化

我國從實施改革開放之日起,農業糧食就始終朝著市場化總方向邁進。數十年來,我國糧食改革始終堅持以體制改革為根本、以機制轉換為核心,不斷引入和擴大市場因素,注重建立健全糧食市場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主形成糧食價格的機制。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頑固堡壘,建立了全面市場化糧食購銷體制;對稻谷、小麥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對玉米實行“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收購政策,其他豆類、雜糧完全實行市場自由購銷。糧食轉型升級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糧食購銷體制到機制,從市場主體到業態,從行政主管到以經濟手段為主,從單一計劃價格到完備的市場價格體系,從單一化企業形式到混合所有制,從長期封閉到“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結合。這些改革舉措的實施與完成,有力推動我國糧食產業成為具有本國獨特特色的現代化市場經濟:市場主體多元化,市場經營網絡化,市場價格體系化,市場制度完善化,市場機制靈活化,生產規模超大型化。迄今,我國已形成了統一開放、高效靈活、競爭有序的生產體系。2022年1月,中國市場主體達到1.5億戶,企業的活躍度在70%左右,具有極大的市場容納量。

(五)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化和智能化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特別是以1990年國務院決定建立國家糧食儲備為契機,我國逐步建立健全起現代糧食儲備制度和儲備體系。建造和改造了一大批新型現代化糧食倉庫,布局于全國城鄉,據《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到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量比1996年增長31.9%。這些糧食儲備庫大都分布在陸路、水路大通道上。無論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中央儲備糧庫和政策性糧庫,還是地方儲備糧庫,儲備糧數量充足,質量合標,調度有序、結構合理、分布適當、覆蓋全國的糧食儲備體系,增強了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同時,國家還建立了應急儲備、地方糧食儲備制度,以及國家儲備糧食的輪換等。這表明,我國已經建立和完善起糧食垂直儲備制度和儲備體系。

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在建立充足數量的糧食儲備的同時,高度重視確保數以億噸的儲備糧食質量的科技創新,大力推進國有糧庫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標準化建設,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理念和技術,構建糧食管理平臺。對國有糧食庫進行基礎硬件改造、糧庫業務管理、智能出入庫、智能倉儲保管、智能安防和遠程監管數據接口等六個方面的智能化建設。通過國有糧庫智能化建設,實現儲備糧管理業務規范化和數據標準化,提升倉儲作業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突出儲備糧食數量、質量和安全管理,實現賬、卡、表、簿電子化和業務網上辦理,提升數據采集、處理、傳輸、共享、存儲、發布等信息化應用水平。為宏觀調控、行政管理、公共服務和行業發展提供支撐,為儲備糧安全保駕護航。迄今,我國國庫智能化儲糧的覆蓋率高達98%,儲糧依存率高達95%,糧食損失率不到1%,居世界先進水平,受到國際糧食組織的高度贊揚。特別要指出的是,在頻發的嚴重自然災害和突如其來的疫情的沖擊下,我國的糧食儲備制度和儲備體系助力抵御空前大災害、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成為維護市場穩定、人心安定的“定盤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六)科技創新促進糧食流通現代化

糧食流通產業經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包括糧食“購、銷、儲、運、加”等環節。每一個產業鏈條的設施布局,都關系“糧食+產業”節本增效和糧食安全。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科技創新戰略,不斷提升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實施“五優聯動”“優質糧食工程”“好糧油行動”等重大舉措;研發流通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城鄉一體化的連鎖、超市、代理制等現代業態,以及“物聯網+”新模式,展現糧食流通產業現代化面貌。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糧食流通經濟越來越高水平地邁向現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1)普及推廣新業態。即促進現代業態蓬勃發展,促使糧食的銷售方式從傳統方式轉變為現代化方式,更好適應民眾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以及個性化、品質化趨勢的需要。像網購、快遞、外賣等銷售方式已經遍布大中城市。(2)探索創新糧食流通“互聯網+”新模式。這種新興的平臺經濟,直接帶來流通方式的現代化轉變,各類實體店消費向網絡消費轉移,致使網上零售增勢強勁,釋放消費新需求,從工業品下鄉到農產品進城;從實體店零售到線上線下融合銷售,乃至打造社區便民生活服務圈,形成以鄉鎮為中心的農村流通服務網絡。(3)農產品電商形式方興未艾,成為促進創業、推動創新、穩定就業、改善民生服務的重要平臺,對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目標起關鍵性作用。此外,農產品電商還對促進貧困地區產品銷售、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扶貧脫貧攻堅的一種新形式。438664A6-12E7-44E4-B613-EBB54DBF05E2

(七)對外開放合作,實現國際化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農業糧食從封閉轉變為開放,向著國際化邁進。以“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以互利和雙贏為原則,采取積極穩健的措施:一是向多極化開辟和發展;二是向實業化開拓和發展;三是突出企業主體,擴大農業糧食對外合作。目前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合作關系,涉及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農用機械領域的60余項新技術和新產品。總而言之,我國農產品從商品貿易到資源配置,從科技合作到引進外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對外合作從單純商品貿易到技術援助,乃至資源配置等,合作廣度和深度越來越擴大。農業糧食以多種形式實現從“封閉”變為“開放”,大大促進了規模化、國際化。

二、確保大國糧安的新部署

2022年2月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作更進一步細化和硬化、制度化和機制化。如果把2021年和2022年兩個“中央一號文件”結合起來學習,領會其方針和方向、思想和思路,內涵和精髓,那么就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央對確保大國糧安提出的新部署。

(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實行黨政同責

歷史和現實的實踐昭示:改革和治理、創新和發展“三農”事業,根本保障在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到新的高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制定了責任制度及其考核辦法。明確要求: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糧食安全省長要負責,黨委書記同時也要負責,實行黨政同責。這是立足“兩個大局”,直面風險挑戰,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糧食安全制度政策、提升現代治理能力的長遠之策;還是強化政治引領、凝聚強大合力、進一步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需要。貫徹落實中央文件決議的精神,我國修訂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黨政同責第一次在行政法規中得以明確規定,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承擔保障本行政區內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其實質是進一步明確糧食安全“誰來管、怎么管、管什么”的問題;壓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明確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要建立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各地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守“兩條底線”,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為此,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認知、正確處理保障糧食安全和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之間的辯證關系。按照辯證唯物方法論,確保大國糧安,既要堅持“重點論”,又要運用“兩點論”,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各級黨政領導既要全力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又要大力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二)穩定面積保口糧,端穩中國飯碗

糧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鄉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為此,要堅守“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做到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國內糧食生產、收購、儲備、加工以及銷售等全產業鏈入手,穩定提高糧食,特別是谷物產能,并保持其穩定性、可靠性。必須抓得“緊而又緊”,不可絲毫放松,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應。

1. 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重大戰略。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是萬物生長的溫床和載體,必須使其實至名歸。要采取“長牙齒”的過硬措施,實施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制度;堅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可逾越;確保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不可縮減;確保到2022年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時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與此同時,繼續健全完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保障農民的財產權,適度擴大規模經營,避免和克服土地撂荒現象。當前,要繼續加大依法治理土地亂象的力度,糾正“非農化”“非糧化”,以及建造“大廣場”“綠化帶”“寬馬路”等浪費土地的現象。同時依靠科技創新改善耕地稟賦,提高耕地產出率。包括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節水灌溉系統,以及改善化肥結構和合理使用化肥、推廣秸稈還田和配方施肥,減輕和消除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糧食生產環境,發展綠色生產,生態生產,提高耕地產出率和產品優質率。

2. 保持足夠糧食面積,穩增糧食產能。保持足夠糧食種植面積是穩定提高糧食產能的基礎條件,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用于生產糧食,以及種植瓜菜等一年生作物。現階段,以三大谷物為主體的糧食作物,是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特別是保障民生口糧絕對安全的不可或缺的產品,必須確保糧食種植總面積在17.5億畝上下,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實現這一重大總目標,全國各個糧食類型地區,都要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協同合力,依靠科技進步保糧食面積、保糧食產量、保糧食質量,共同扛起糧食安全重擔:(1)糧食主產區,即余糧輸出地區,要繼續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出更大擔當。(2)糧食主銷區,即缺糧輸入地區,要挖掘生產潛力,切實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比例,減少糧食輸入量。(3)糧食產銷基本平衡區,即糧食基本自給地區,要穩定提高糧食自給水平。

(三)因地制宜保多樣,豐富民眾“菜籃子”

人體發育成長、維護健康和生命,必須攝取包括能量、蛋白質、脂肪及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素。它們來源于多樣化、優質化的食物資源。因此,人們在“吃飽”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改善“吃好。

1. 樹立“大食物觀”,滿足民生多樣化需求。如前所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之間,是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辯證統一關系。前者主要指稻谷、小麥、玉米,以及豆類、薯類等;后者主要指“菜籃子”食品,包括食用植物油、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以及水果與蔬菜產品等。廣義講,“菜籃子”食品,也屬于糧食安全的范疇,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概念,即“大食物安全觀”。

所謂“大食物觀”,就是面向全部國土資源,包括耕地、山地、丘陵、草原、森林和海洋等,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民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在于,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食物領域,要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糧食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438664A6-12E7-44E4-B613-EBB54DBF05E2

2. 積極擴大油料產能,提高油料自給水平。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和向日葵油等,都是我國主要食用植物油品,是各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必需品。油料作物與禾本科糧食作物間作,既可增產植物油料,又可養護土壤。我國食用油的油料作物,主要包括大豆、油菜、花生、葵花子和芝麻等。近年來,我國進口大豆數量巨大。接近1億噸,為減輕對國外大豆的依賴,我國實行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國家采取鼓勵和支持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耕地輪作補貼、產油大縣獎勵力度,以及其他保障措施,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等,以及扶持因地制宜擴大大豆、菜子油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迄今,我國大豆播種面積已連續4年增加。我國大豆傳統種植區域分布在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產區。預計2022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將增加2000萬畝以上,總面積達到1.5億畝,國產大豆市場供應有保障。此外,菜子油是我國南方廣大地區一種主要食用油品,主產區分布在長江流域及西南各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種植油菜既改良土壤,又不與糧爭地,還開發一個巨大的油源。

3. 確保基礎產能,豐富“菜籃子”產品供應。“菜籃子”產品是民眾生活多樣化的保障。除豐富多彩的果蔬之外,動物性蛋白食品在“菜籃子”產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廣大消費者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食品,必須保產量、保質量。其中,老百姓最為普遍關心的是肉蛋奶,特別是豬肉。據農村農業部在2020年4月發布的《中國豬肉展望報告》預測數據顯示,我國豬肉消費量將穩步增長。預計到2029年,我國豬肉的產量和消費量將分別達到5972萬噸和6077萬噸。為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動物蛋白食品日益增加的需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其基礎產能:首先,必須穩定生豬生產的長效支持政策,穩定生豬產能,防止大起大落。眾所周知,豬肉是百姓廣為關心的肉食品,必須通過健全長效機制、平穩發展生豬產業。其次,必須加快擴大牛羊肉和牛奶業生產,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提高產能。再次,必須擴大水產養殖業面積,提升漁業生產產量、提高質量。最后,必須確保大中城市常年蔬菜面積,與此同時,大力推進北方設施蔬菜,及“南菜北運”基地建設,提高蔬菜應急保供能力。通過上述措施,促進“菜籃子”產品產能穩定增長,確保多樣化初級產品的充分供應。

4. 開發沉睡山區,擴大基礎資源。我國山區丘陵面積廣闊,占國土總面積的比例接近70%,擁有森林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90%以上,通過開發山地,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不僅能夠生產大量優質食物產品,而且還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新增或改造木本糧油經濟林5000萬畝,總面積保持在3億畝以上,年初級產品產量達2500萬噸,木本食用油年產量達250萬噸,林下經濟年產值高達1萬多億元。振興木本糧油產業,生產大量茶油、橄欖油、核桃油、紅棗、板栗等優質特色產品,變豐富的食物資源優勢為保障“大食物安全”實力。這里強調指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在許多主產省已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特色產業,要繼續支持擴大油茶、核桃和橄欖油等油料種植面積。同時,通過革新和改造,把低產油茶林、核桃林提升為高產高效林,開辟一個巨大木本油源。

(四)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源自主自強

作為一個農業糧食大國,種業絕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業。它是一項“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是“大農業”“大食物”的芯片,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處于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關鍵時期的中國種業,必須搶抓機遇,不斷提升種業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方向,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營造創新主體有動力、市場主體有活力、種業市場有秩序的良好種業發展環境,切實保障用種安全。贏得主動,占據制高點,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提高種業創新水平和種源的保障能力。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種業改革政策措施,全國種子行業逐步走上了產業化、市場化道路。經過30多年的研究發展,我國種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作物選育和良種水平,以及良種供應能力都顯著提升。2017年,我國種子市場規模為1222.12億元,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預計2020年種子市場規模將超過1400億元。

1. 積極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方案》。2021年9月,中央又正式下發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這個重要文件,首次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對振興我國種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都做了全面安排。提出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等“五大行動”;明確提出種業發展總目標,要集中力量破難題、攻難關、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這為我國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制定了路線圖。要按照《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要求,著力夯實種質資源基礎,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抓緊做好保護和鑒定評價工作。

2.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探索創建種業新體系。不斷深化改革,探索建立種業新體制和新機制,是我國振興種業的保障。通過改革建立健全上下聯動、部門協同、覆蓋范圍更廣泛、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種業發展的局面。當前,深化種業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深化種業的科研體制改革;支持種業企業提高育種創新能力;組織國家良種重大科研攻關,編制國家良種重大攻關五年規劃;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管理,編制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推進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加大種子市場管理力度,嚴格規范種業市場。特別要指出的是,要積極培育種業有實力和帶動力的產業化企業,并以產業化企業為龍頭整合現有企業資源、建立一批由國資控股的現代種業集團。與此相應建設一批種子培育繁殖基地,使之成為種業創新攻關、繁殖推廣、信息發布的中心,構建集種業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于一體的自主創新體系與體制。

3. 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攻破種業的關鍵技術。造就高素質專業隊伍,是加強種業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攻破種業“卡脖子”關鍵技術的主力軍。要推動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育種研發人才,與種業企業協同合作、加強種業創新平臺和創新研發核心團隊建設,形成種業研發和創新的骨干力量。他們主要承擔基礎性、前沿性課題研究。種業專業隊伍要全面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建立全國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對現有的種質資源進行生物學分類,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并對公眾開放,增強全民種質資源保護意識。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種業專業隊伍要把精力和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科技自主原始創新,培育繁殖一批谷物、油料、雜糧,以及畜禽、水產優良品種,為農業、糧業、畜牧業、養殖業,以及園藝業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實現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4. 嚴格監管,規范種業市場。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力度,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是保障我國種子高質量的“嚴關”。當前,必須采取如下措施:嚴格貫徹執行《種子法》,規范種子生產基地,推進許可備案信息化,強化種子質量監督,強化植物新品種權保護,以及嚴查非法轉基因種子,確保我國糧食生物安全。此外,要建立種業大數據平臺,特別是種子質量及其市場主體可追溯的信息平臺;營造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市場手段優勝劣汰,扶持優秀種業企業、促進具有創新能力的種子企業快速成長壯大,使之成為骨干企業。

5. 積極發展種業對外開放合作。通過進一步實施“放管服”改革措施,改善營商環境,營造更加開放的種子市場競爭環境。一方面,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綜合開發利用,并加大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力度。另一方面,要按照種業發展規律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力度,提升種業的對外合作水平,壓實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形成推進種業振興的強大合力。發揮我國在雜交水稻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鼓勵種業企業“走出去”,提升種業的國際話語權。(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員)438664A6-12E7-44E4-B613-EBB54DBF05E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六月婷婷综合|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自视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自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欧美一级夜夜爽|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成人夜夜嗨|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视频999|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a√在线|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欧美天天干|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欧美在线|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激情综合网| 日韩美一区二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一线天| 久草中文网|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1美女视频在线| 狠狠干综合|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欧美久久网| 国产网站在线看|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五月网|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第九页|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