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軍
摘要:新時期小麥市場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保供穩市面臨糧價聯動挑戰、輿情誤導挑戰、資本炒作挑戰和飼用替代挑戰等四大挑戰。為有效應對各種新型挑戰,小麥保供穩市需綜合施策,加強市場價格監測和監管,引導市場預期;探索黑名單制度,加大涉糧資金監管力度;統籌調控能量飼料,提高小麥調控精準度;加大政策性業務統籌力度,形成政策合力。
關鍵詞:小麥 保供穩市 挑戰 對策建議
近幾年我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小麥最低收購價從2017年的2360元/噸(國標三等,下同)下調至2021年的2260元/噸,最低收購價格與市場供求狀況逐步接軌,小麥市場化收購比重持續提高,2020年超過87%,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初步發揮。同時,受疫情、輿情、災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小麥市場運行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新時期的保供穩市工作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創新調控方式,提高調控效能。
一、新時期小麥保供穩市面臨挑戰
新時期小麥保供穩市面臨著新舊挑戰交織的狀況,自然災害、病蟲害、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的局部減產、毒素超標、重金屬超標等傳統挑戰依然存在,糧價聯動挑戰、輿情誤導挑戰、資本炒作挑戰和飼用替代挑戰等新型挑戰不斷涌現。
(一)糧價聯動挑戰
我國糧食主要包括大豆、玉米、小麥和稻谷四大品種,從種植端看,大豆、玉米和稻谷存在明顯的“蹺蹺板”效應,爭奪土地現象明顯,區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地區;從消費端看,玉米、稻谷和小麥主要組成均是淀粉,存在明顯的“替代”效應,尤其是在飼用領域。因此,縱觀國內外,糧食內部四大品種的市場價格天然具有聯動性。先前大豆、稻谷、小麥和玉米之間價差較大,聯動性較弱;近幾年隨著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糧食市場化水平穩步提高,聯動性明顯增強。尤其是2020年以來,玉米價格上漲明顯,對小麥價格形成較強帶動作用,助長小麥看漲預期,呈現“若穩小麥,先穩玉米”或“不穩玉米,難穩小麥”的聯動現象。目前小麥保供穩市已經超越單純的小麥市場范疇,進入范圍更廣的能量飼料領域或者更大的糧食市場領域。
(二)輿情誤導挑戰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交軟件的普及,自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市場上真假信息爆炸式增長,由以前的“人找信息”演變為“信息找人”,輿情成為做好小麥保供穩市工作的一個重要變量,因為輿情是一把“雙刃劍”,準確、權威的信息能引導市場主體理性決策,促進市場平穩運行,虛假、歪曲的信息也能誤導大眾,導致市場主體沖動決策,引發市場大起大落。當前,小麥保供穩市面臨的輿情誤導挑戰主要集中在生產端災情誤導、流通端購銷誤導和消費端采購誤導。
1. 生產端災情誤導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據統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1996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11.9%;絕收面積271萬公頃,占1.6%。小麥整個生長期容易遭受赤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和倒春寒、干熱風、連陰雨、冰雹、大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幾何式擴散,小范圍的局部災情短時間內能大范圍的全網傳播,再加上個別不良媒體和不良機構炒作,小災能炒成大災,減產能炒成絕收,覆蓋幾個村莊的小范圍冰雹和倒伏能炒成主產區小麥大范圍受災。在小麥收獲前的關鍵時期,連陰雨天氣和赤霉病對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尤其是江淮地區麥收前容易出現陰雨天氣,市場高度關注,也是高度敏感,極易誤導市場主體決策,造成小麥價格不必要的起伏波動甚至是大起大落。事實上,只要不出現連陰雨,短時間降雨對收獲前的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并不大。2021年5月下旬,湖北和河南局部地區遭遇赤霉病和冰雹、暴雨、大風等天氣,導致局部小麥受災減產,短時間內社交軟件充斥大量的倒伏小麥、低品質麥粒和冰雹天氣的圖片、短視頻,由于傳播信息不精準,只說事件不說影響和覆蓋面,經過輿論發酵,個別面粉企業擔心高品質小麥采購問題,開始提價收購,事后發現受災地區僅限于幾個村莊,覆蓋范圍較小,對整體小麥品質和產量基本沒有影響,又開始紛紛調低小麥收購價格。
2. 流通端購銷誤導
流通聯結生產和消費兩端,發揮著重要的“蓄水池”作用,利于小麥保供穩市。但在自媒體時代,各種社交軟件日益普及,快手、抖音、火山及微信等交流平臺興起,信息高速傳播實時共享,網絡大V、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突顯,“一致性”行為發生概率加大,容易誤導種植戶、貿易商、加工企業等市場主體“追漲殺跌”。2020年新麥上市以來,個別輿論散步謠言,炒作國內減產、國際糧價上漲和飼用玉米缺口,導致國內市場主體看漲小麥后市,包括先前沒有從事過小麥業務的東北貿易商和第三方資金機構在內,大量市場主體囤積新陳小麥,部分高價搶拍政策性小麥,導致小麥價格階段性明顯上漲,年度最大漲幅超過300元/噸。事實上,國內小麥庫存充裕,市場供給充足甚至過剩,成交的政策性小麥大多難以順價銷售,大量新陳小麥結轉至下一年度,其中政策性小麥市場年度(6月-次年5月,下同)結轉量超過1000萬噸。
3. 消費端采購誤導
面粉是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費剛性較強,輿情燃點低,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公眾恐慌和集中搶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個別國家限制小麥出口,國際小麥價格上漲,“疫情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危機”“再不買就買不到了”等傳聞在國內各媒體大肆傳播,發生在甘肅臨夏的一則“市民連夜搶購米面油”的短視頻更是引發市民的高度關注,各種不實輿論和傳言不斷刺激城鄉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市民敏感的神經,部分地區階段性出現搶購米面現象,為防止潛在的搶購現象蔓延,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和專家學者不斷進行輿論引導。事實上,經過事后調查,短視頻中的搶購只是企業促銷加之補貨不及時導致的偶然事件,根本不是市民搶購。
(三)資本炒作挑戰
小麥貿易是一個資金需求量較大的行業,沒有資本的參與,單個貿易商只能賒購或小規模囤購。去年以來小麥價格明顯上漲,疊加較強的看漲預期,市場主體囤購小麥的資金需求增強,在利益驅動下大量資本進入小麥市場,主要參與方式是第三方資金參與政策性糧食拍賣,為有參拍意愿但缺錢的貿易商提供“代拍”和“融資”服務。在資本助推下,2020/21年度政策性小麥拍賣成交4533萬噸,考慮成交量時間分布相對集中,按照資金周轉2次和2358元/噸的成交均價(年度47次拍賣的成交均價)估算,大約需要資金534億元,沒有資本的參與,單靠參拍主體自有資金顯然難以支撐。由于小麥和玉米價格持續倒掛,2021年產新麥上市前,大量第三方資金機構布局新麥收購,基本模式為:資金使用方分批支付小麥收購款10-15%的保證金,后期向資金提供方支付資金利息、保管費和服務費用,資金提供方提供資金和倉庫服務,糧權歸資金提供方所有,小麥出庫按定向銷售約定價格“批銷批結、先款后貨”,價格跌幅超過3%時增加保證金。資本參與小麥市場,解決了長期以來小麥市場化收購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但資本過度參與,也助長了市場炒作之風,對小麥保供穩市形成一定挑戰。F4F08248-0E0F-4B38-B8D9-7E01818D9B84
(四)飼用替代挑戰
我國小麥需求主要包括食用需求、工業需求和飼用需求。食用需求相對穩定,年度波動不大,數量在9000萬噸左右;工業需求主要以小麥為原料生產淀粉、酒精、釀酒等,數量在1000萬噸左右,年度間小幅波動。飼用消費受小麥品質、玉米與小麥價差等因素影響,年度之間波動較大,近20年在700~3500萬噸之間波動,平均值為1382萬噸。小麥大量飼用加大保供穩市難度,主要原因:一是小麥產需年度結余量有限。我國小麥市場總體平衡有余,根據2015/16~2019/20年度產需結余情況可大體判斷,正常年景產需結余量在1500萬噸左右,若不考慮國家主動消化超期儲存小麥的原因,小麥飼用量一旦比正常年度增加1500萬噸以上,就可能直接導致我國小麥產需從“平衡有余”轉變為“產不足需”,加劇市場波動;二是我國能量飼料年度需求量正常年景在2.5億噸左右,而小麥常年產量在1.25—1.35億噸,是年度能量飼料需求量的50%左右,小麥大量飼用,將小麥市場保供穩市納入市場容量更大的能量飼料范疇,難度明顯加大;三是小麥飼用強化了與玉米的價格聯動,而玉米加工鏈條廠、加工品種多,替代品也較多,國內外聯動強,間接加大了小麥的保供穩市難度。
二、新時期小麥保供穩市對策建議
針對新時期小麥保供穩市面臨的多重挑戰,必須綜合施策,抓住關鍵點,實施精準調控,發揮調控“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切實提高調控效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一)加強市場價格監測和監管,引導市場預期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著力構建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建立覆蓋小麥“產購儲加銷”各環節的全產業鏈監測體系,提高監測的全面性、準確性、時效性,加強小麥市場價格監測和趨勢預判,及時發布市場預警信息。同時,全方位多渠道發布權威數據信息和專家政策解讀,主動正面發聲“吹風”,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占領小麥輿論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壓縮虛假信息傳播空間,弘揚正能量,指導市場主體理性購銷,引導市場預期,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對于故意發布虛假信息或者不實信息的不良媒體,加大監管力度,實施嚴厲打擊,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二)探索黑名單制度,加大涉糧資金監管力度
嚴密監控資本進入小麥行業,適度的資本參與有利于活躍流通,提高市場活力,應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對于長時間、大規模、大額度炒作小麥市場的資本,要保持高壓態勢,守住“糧吃不炒”的底線,監控涉糧資金規模,探索建立政府相關部門同涉糧資金機構的定期溝通交流制度,及時傳達政府調控意向,輔助涉糧資金機構管控經營風險。同時,探索黑名單制度,對于惡意炒作市場、擾亂市場秩序、善意提醒無效的涉糧資金機構,果斷拉入黑名單,嚴禁其參與任何政策性糧食業務,必要時由涉糧資金機構的上級監管部門對其進行必要懲戒,甚至勒令其退出糧食行業。
(三)統籌調控能量飼料,提高小麥調控精準度
小麥保供穩市應超越單純的小麥市場范疇,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抓住“飼用”這一關鍵點,提高小麥調控精準度。要統籌調控能量飼料市場,尤其是玉米市場,切實在能量飼料的大范疇內做好小麥市場的保供穩市工作。通過增加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提高玉米國內供應量,確?;咀越o;適度加大玉米及其替代品(高粱、大麥、木薯、碎米、飼用麥等)、下游產品(肉禽蛋奶、酒精、糖、淀粉等)的進口量,提高能量飼料供應的品種多元化、區域多元化水平,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統籌做好能量飼料的保供穩市工作。
(四)加大政策性業務統籌力度,形成政策合力
小麥國儲地儲輪換、最低收購價政策、政策性小麥拍賣等政策性業務,是政府做好小麥保供穩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應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形成政策合力,向市場釋放統一的信號,避免出現“內耗”。當小麥市場價格太高時,通過國儲地儲集中輪出、最低收購價小麥公開拍賣、增加進口等措施,合力保證小麥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當價格太低時,通過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國儲地儲集中輪入、暫停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等方式,增加小麥市場需求量,拉高市場價格。為提高政策性業務調控效果,可以探索國儲、地儲、最低收購價小麥、進口小麥在同一個平臺集中公開競拍,增強政策實施效果。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F4F08248-0E0F-4B38-B8D9-7E01818D9B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