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維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科分層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產科在醫院當中處于相對特殊的位置,所接收的產婦及新生兒對于護理人員都有很高的需求和依賴。而產科護理工作的開展水平,對于產婦及新生兒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在現代產科護理中,逐漸開始執行分層護理的方式,以實現更好的人力變更調控,加強產科全方位管理[1]。在具體護理當中,不但要注重對母嬰健康安全的保障,同時還要有意識的幫助產婦提高照顧新生兒的能力,提高產婦的母嬰保健知識及能力水平,這對于新生兒的健康保持和產婦的健康恢復都有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分娩產婦86例,研究了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分層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分娩產婦8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中,年齡最小23歲、最大35歲,平均(27.85±3.16)歲,孕周最短37周、最長42周,平均(40.18±2.05)周;觀察組中,年齡最小22歲、最大34歲,平均(27.82±3.22)歲,孕周最短38周、最長43周,平均(40.25±2.02)周。兩組比較上述各項指標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為單胎足月自然分娩妊娠的產婦,均無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新生兒Apgar評分在7分以上,均知情同意,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高危妊娠或有嚴重妊娠合并癥的產婦,新生兒Apgar評分在7分以下,合并傳染性疾病的產婦,有認知溝通障礙的產婦。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責任護士將新生兒送入洗澡間統一消毒沐浴,然后在治療室進行撫觸護理、預防接種等。對產婦采取常規健康宣教,提供基礎指導,解答相關疑問。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分層組建護理小組,由護士長、高級責任護士、初級責任護士、基礎護理護士組成。明確不同成員的職責和任務,培訓合格后上崗。分娩后,盡早將母嬰雙方安置為母嬰同室,所有新生兒護理操作,都在產婦床旁進行。根據產婦及新生兒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如結合產婦身體狀況,制定飲食方案,保證營養良好。在對新生兒進行每項護理操作時,同時向產婦和家屬講解相關知識,使其能夠直觀的觀察和了解。待產婦逐漸熟悉后,以下簡單基礎的護理操作,可在護士指導監督下由產婦親自動手完成,護士負責糾錯和保證安全。對產婦掌握困難的技能開展針對性強化訓練,直到能夠完全掌握。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在護理之后對新生兒照顧知識的了解情況。選取指標包括母乳喂養知識、臀部護理知識、臍部護理知識、更換尿布知識。每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知識掌握程度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均數±標準差和數或率表示。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后新生兒照顧知識了解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在護理之后,母乳喂養知識(90.36±6.52)分、臀部護理知識(88.19±5.81)分、臍部護理知識(89.64±6.07)分、更換尿布知識(90.16±7.16)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產科分層護理當中,母嬰床旁護理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護理模式,能夠在滿足新生兒護理需求的同時,對產婦的心理需求加以滿足。以往產科對新生兒的護理主要是在專門的育嬰室進行,產婦不能隨時隨地觀看,因此對于很多新生兒護理知識也難以了解[2]。而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下,所有基礎性的新生兒護理操作,都是在產婦床旁進行,產婦可以直觀的觀看和學習所有流程。在聽取護士講解的同時,還能觀看到護士的操作,從而對相關知識和技能更好的掌握。在護理操作及演示過程中,產婦和家屬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隨時提出,護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更加直觀易懂,方便產婦及家屬理解[3]。在護士指導下嘗試自行操作,也可更快提升新生兒照顧能力。
綜上所述,在產科分層護理當中,對于分娩后產婦及新生兒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能夠使產婦對各項新生兒照顧知識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提升其照顧新生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敏俊.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模式下母嬰床旁護理的實施策略及效果探討[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11):308-311.
[2]丁小花,魏琴.床邊分組責任制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中對護理質量、母乳喂養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32):352-354.
[3]馬鳳麗,李娜.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