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
摘 要:“以生為本”是當代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學指導方針,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講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講究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主動學習成為學生自我本能的一部分,不受他人的監督與約束。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今后化學教師教學的總方向。為此,本文將對初中生如何在化學學科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進行教學策略探析。
關鍵詞:化學學科;初中生;自主探究;教學分析
引言
眾所周知,實驗是化學學習的一部分,化學學科中諸多的知識難點皆離不開化學實驗的支撐與輔助。而在化學實驗操作過程中,最重要便是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在初中的化學學習中,無論是學生的探索欲望還是探究能力皆對其化學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任何化學的發現、發明和實際生活應用都是建立在對化學的探索實踐之下的。因此在初中化學的學習進程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則意味著其化學學習方面造詣的提升!
一、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
一般情況下,化學學科的探究性學習可分為幾下幾個步驟:確定探究的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實驗探究、收集實驗數據、整理實驗數據、討論與分析、得出結論。由此不難發現,探究性學習的形式豐富多樣且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每個探究性學習的步驟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既不能打亂順序也不能減少步驟,否則會直接造成探究結果的不準確。除此之外,根據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教師還需輔助學生在探究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實驗
化學是一門需要經常操作實驗的學科,在以往的教學中,大部分化學教師往往會采用由自己來向學生演示實驗的教學方式。此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感受和體會是有限的,只有通過親身的實踐,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體會,增加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為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進行探究學習[1]。
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化學教學中,有關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與自己共同完成實驗,來探索發現“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學生剛開始實驗的時候難免會經歷失敗,此時教師便可幫助學生找出實驗操作的錯誤之處,在進行糾正之后學生發現鐵絲在氧氣中是劇烈燃燒的,且周圍火星四射,最終生成黑色的物質。那么此刻學生會十分好奇“生成的黑色物質究竟是什么”,于是教師便可接著引導學生探究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最終得出結論:經過燃燒得出的黑色物質是“四氧化三鐵”。
通過師生間的共同合作,有了教師的助力,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亦會更加自信和大膽,而教師的點評與指導亦能及時幫助學生解開疑惑,從而確保學生順利進行探究實驗。
(二)多媒體模擬實驗
雖然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并非是所有的化學實驗都能進行展示呈現的[2]。所以,部分化學教師便會選擇放棄做這個實驗,但這卻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阻礙了學生的探究實踐。基于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來模擬實驗,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在“一氧化碳還原鐵”的實驗中,因一氧化碳帶有一定的毒性不利于學生進行實物操作探究,那么教師便可讓學生們自行設置實驗方案,然后再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操作實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設計,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共同探索并設計方案。再根據實驗的方案讓學生利用多媒體來展示一整個實驗的過程,最終得出實驗的數據。
多媒體演示實驗雖不是實物操作,但并不影響學生的探索,學生通過方案設計與現場演示,能最大化的還原實驗,且實驗數據、結果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同時,多媒體模擬實驗擴大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平臺,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三)多開展小組活動
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學科,化學學科的學習探索更需要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因為化學的大部分實驗單靠學生個人是無法良好地完成的,若只是讓學生單獨進行探究學習,不僅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也會降低學生的自主性。為此,初中化學教師應多開展小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探究主動性。
例如,教師可以經常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多布置相關的小組任務,無形中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小組成員之間在探究過程中需分工明確、默契搭檔、共同協作,這樣才能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較好地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初中化學學科的學習任務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探究中必定會耗時耗力,而小組合作的探究模式能讓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應對,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自主探究式學習理念是當今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教學根本,廣大初中化學教師需不斷地激發培養學生們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使其在化學的學習道路上揚帆起航!
參考文獻
[1]陳龍.初中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組織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1(08):19.
[2]王應吉.探究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