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楊敏 郝明


摘?要:“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提出,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機遇。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工程測量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基于雨課堂線上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實施途徑和方式,為解決傳統“工程測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工程測量;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on?Blended?Teaching?Course?of?Engineering?Surveying
under?Background?of?"Internet?Plus"
Zhang?Hua?Yang?Min?Hao?Ming
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JiangsuXuzhou?221116
Abstract:The?introduc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such?as?Internet?plus?presents?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o?traditional?classroom?teaching?mode.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oblems?existing?in?the?current?teaching?of?engineering?surveying,this?paper?proposes?a?blended?teaching?mode?based?on?rain?classroom,and?analyzes?the?ways?and?means?of?its?implementation?in?depth.The?research?result?can?provide?reference?for?the?reform?of?mixed?teaching?mode?so?as?to?solve?some?problems?in?traditional?teaching.
Keywords:Internet?plus;engineering?surveying;rain?classroom;blended?Teaching
1?概述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教育領域深度滲透,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沖擊,并涌現出一系列諸如雨課堂、MOOC等一批信息化教育技術,產生了諸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模式[17]。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課程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教學,這些轉變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方向。在智能移動設備高度普及時代,手機成了每個大學生的必備裝備,如果充分利用手機成為學習工具,將“互聯網+教學”運用到教學中并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充分結合了傳統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的優勢,實現了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混合,最終提高教學的效率,以混合式教學為代表的教學模式已成為高校重要的教學創新發展方向[24]。“雨課堂”是基于課堂教育和互聯網技術推出的一種智慧教學工具,它將前沿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中,為課程教學過程提供重要信息資源支撐和虛擬場景展示,如何合理利用“雨課堂”這一智慧平臺并結合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活動,是近兩年一種重要的混合式教學改革趨勢[6]。
“工程測量學”是研究各項工程建設在勘測設計、施工建設和運營管理階段所進行的各種測量的一門學科[7],是測繪類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工程測量學”內容與分類、工程控制測量控制網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工程測量儀器、基本方法以及精度、地形數據獲取和成圖方法、施工測設的基本方法和精度分析、工業設備的安裝和檢校以及常見的線狀工程、橋梁及水利樞紐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測量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需掌握工程測量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了解國民經濟建設中常見的工程測量方法、技術及特殊的工程測量儀器、方法,使學生具備從事工程測量工作的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能夠解決工程項目中復雜測量問題,為學生從事本專業的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但目前主要的教學方法還是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老師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工程測量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僅僅通過講授,過于抽象,缺少師生之間的探討和交流,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完成學習,其主動性、挑戰性、創造性及自我學習能力受到約束[35]。在“互聯網+”背景下,對傳統的“工程測量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為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工程測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將“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引入“工程測量學”教學中,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2?“工程測量學”課程現狀
“工程測量學”課程一般包括理論和實踐教學,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多學科交叉性和工程實踐性,學生既要掌握大量的測繪及相關學科理論知識,又要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部分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需求脫節
由于資金投入等原因,沒有將目前先進測繪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內容與時代脫節,而且在教學中缺乏相應的工程實踐,這樣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難以與實際工程需求相吻合[7,8]。
2.2?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目標不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目前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完成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數以實踐指導書為依據進行,采用“圍觀式教學”,致使學生的參與感積極性明顯下降[611]。
2.3?課程安排不合理
由于專業課課時壓縮,在壓縮后的學時內需要講授完工程測量基本理論和方法、測繪新技術和方法的內容不現實。此外,由于實踐課程太少,難以鍛煉學生處理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從而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是太理想。
2.4?課程考核手段不科學
目前,課程考核主要以考試+平時成績綜合評價方式,平時成績很難做到公平。特別是在實踐環節中,實踐考核主要以實習報告為主[48]。因此,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實踐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3?“工程測量學”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
為解決以上“工程測量學”傳統教學的缺點,本文基于“雨課堂”智慧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其整體框架如下圖所示:
“工程測量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圖
3.1?基于雨課堂的教學模式
(1)課程導學。通過雨課堂將課程中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習方法及達到的要求等內容以文字或視頻方式發布到線上教學平臺,引導學生進行預習。
(2)課程資源分享。依托雨課堂教學平臺,將有關工程測量及測繪類課程的教學資源、課程資源、文獻資源及活動資源通過PPT、視頻等方式分享給學生。
(3)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利用雨課堂的客戶端,利用老師上傳的各種課程資源進行課程內容自主學習,針對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及自行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記錄下來與同學或老師進行線上線下討論。
(4)線上學習討論。在完成自主學習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布置相應的討論問題,各學習小組根據自主學習階段的收獲在雨課堂平臺上進行線上小組討論,最終得到小組學習成果。
3.2?傳統教學模式
“工程測量學”是一門極具實踐性的課程,因此現場實踐教學仍然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學生通過雨課堂平臺在線上進行了自主學習后,對課程的內容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為加強學習效果及解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需回到傳統課堂教學中,通過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解答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實踐教學。“工程測量學”中涉及大量的實踐操作,雖然通過雨課堂及相關的仿真測量平臺,學生對儀器的操作及相關的測量方法有了一定掌握,但畢竟不是操作真實的儀器,所以要結合老師的現場儀器操作演示及相關測量方法的示范,這樣通過“虛實結合”的方法來優化“工程測量學”的實踐教學過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3)現場展示。學生通過雨課堂的線上學習后,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展示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要參與,通過他們之間的協作操作共同完成成果的展示,老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的指導和成果總結。成果展示環節不僅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4)現場輔導答疑。學生可以把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并提問,通過老師的現場講解得到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充當主動角色,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更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老師可以結合實際工程背景,講解一些應用案例,并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進一步提高學生將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的能力。
3.3?教學綜合評價
為了客觀掌握學生課程學習情況及教學效果,必須設計一個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工程測量學”課程教學由基于雨課堂的線上學習和現場課堂教學組成,課程考核成績由過程(40%)和課堂評價(60%)組成,具體的評價方案如下表所示。
3.4?教學效果提升
將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可以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自主學習,并讓學生學會學習;采用這種混合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產生學習動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學生的探索能力及碎片化學習效果等。
結語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需要重視優化調整高校課程的教學模式。本文在分析目前“工程測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出結合雨課堂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的“工程測量學”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此模式可以解決課程學時少、實踐安排不到位等不足,促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常樹全.基于“互聯網+”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39):210211.
[2]顧國松.SPOC+FCM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證[J].嘉興學院學報,2018(2):78.
[3]蘇小紅,趙玲玲,葉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7):6065.
[4]吳歡.“互聯網+”教學背景下工程變形測量課程建設與實踐[J].地礦測繪,2021,37(2):6163.
[5]周家香,苗則朗,易輝偉.“互聯網+教學”背景下“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模式[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1,44(9):12.
[6]黃亮,於雪琴.基于雨課堂的《數字地球導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軟件,2018,29(8):224227.
[7]林龍鑌.“互聯網+”下“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J].計算機時代,2019(4):6975.
[8]胡伍生,張志偉,王磊.“工程測量”研討型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測繪通報,2016(1):138141.
[9]花向紅,向東,鄒進貴,等.信息化測繪體系下“數字地形測量學”教學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86189.
[10]楊金玲,曹先革,王霞迎.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創新——以測繪類課程視角[J].測繪工程,2021,20(1):7175.
[11]張興福,魏德宏,余旭,等.工程測量實習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測繪通報,2016(9):137142.
基金資助:中國礦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20YB31);中國礦業大學實驗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S2020D001)
作者簡介:張華(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測繪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