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燕
摘要:在起點和終點歸屬上,創新創業“簡稱雙創”教育同設計思維具有極大相似性,均是基于某具體需求與問題,立足使用者角度,根據共情、定義和設想把抽象理念形象化,形成具備價值的社會成果。以設計思維和雙創教育的含義為起點,闡述設計思維和雙創教育課程間的契合點,把設計思維方法與理論應用到高校雙創教育課程中,而后總結出具體應用策略,以期為解決高校雙創教育課程開展存在的問題、提高雙創教育水平、激發學生雙創意識和能力提供助力。
關鍵詞:設計思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引言
高校作為雙創優質人才培育的關鍵陣地,要將雙創教育課程作為培育人才的突破口。近些年,設計思維這種創新型方法論與工具已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各領域,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各大院校均致力于應用設計思維,培育學生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本文以雙創教育課程為基準,探究如何引導學生根據設計思維參與雙創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以期推動設計思維在雙創教育課程中發揮應有效能。
一、相關概述
(一)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強調“以人為本”,提倡運用“設計人員”的工具和方法,有機整合個體個性化需求以及技術任務實現的可能性。設計思維立足用戶現實需求,通過系統科學設計和思考,運用具備可操作性的技術展開設計,借助對應商業模式,把設計轉變成市場價值。具體而言,設計思維將對抗性思維和整合性思維匯集為一體,其注重通過前期調研用戶實際需求,搜集和整合信息,盡最大程度獲得更多可行性問題解決方案,充分考量現實的可操作性和技術實現可能性,確定“更好方案”。同以往尋求“最優方案”不同,設計思維強調綜合多個方案的優勢和益處,迭代創造出“更好方案”。
(二)雙創教育
為進一步理清雙創教育核心要義,可從廣義上將其解構為創新和創業。所謂創新,即指所有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創造行為與活動。從廣義角度而言,創新有可能與技術革新無關,甚至連最基礎的具體實物都不是。創造實物是創新,揭示規律是創新,闡明道理是創新,提出理論與學說是創新。創新既囊括產生經濟價值的活動行為,又包含學術、制度、技術、科學和觀念創新等范疇。而創業,不可將其簡單理解成創辦新型企業,該活動要包含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意義,所有以創造性的運用資源來創造價值作為特征,為服務社會和幸福生活而實施的生產經營、組織管理等活動,均隸屬創業活動。立足廣義角度,創業包含但并非只局限在下述幾種類型,一創辦企業,二崗位內創業,三公益創業。事實上,創新和創業屬于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的“雙生關系”。在2010年,國家教育組織就將“創業教育”換成“創新創業教育”,這就意味著我國教育學界已經對創新和創業教育具有的“雙生性”特點達成共識。然則要注意,不可狹義的認為雙創教育就是教授學生創業基礎理論知識、培訓學生創業技能,隨意推崇學生創辦企業。雙創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志為核心,創新精神即要求學生推陳出新,不斷進取,敢于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樹立積極應對挑戰的良好精神品質。而創業意志,即指執著追求、努力奮斗、堅定理想信念。只要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建設做出的實踐行為均隸屬雙創范疇。
二、設計思維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意義
(一)有助于明確雙創教育人才培育方向
設計思維屬于開放型思維方式,要求解決方案具備創新性和實操性。為此,設計者在應對挑戰時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扎實牢靠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作為支撐。在設計思維正確引導下,雙創教育課程能明確自身人才培養核心要義。眾所皆知,社會遍布著危險和挑戰,而高校雙創教育課程開展旨在培育學生創新性、創造性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志。隨著科技進步、時代發展,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已是不爭事實。將設計思維合理應用在雙創教育課程中,對培養現代社會發展建設所需的綜合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二)有助于為雙創教育開展提供新思路
首先,將真實問題情境為導向。依托雙創教育目的與核心要義,該教育課程的開展既不可局限在相關基礎知識講解,又不可拘泥于實現部分產品特定功能。在雙創教育課程中應用設計思維,要以問題情境為主導,利用沉浸式教學,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形成清晰明確的思路和解決方案,付諸實踐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第一,利用問題請教,將學生學習過程同社會現實需求整合,基于注意、相關、自信、滿意動機激勵模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主動參與性。第二,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跨學科和跨領域知識及技能的感悟。其次,將用戶體驗為指引。從本質上來講,設計思維重視“人本主義”,注重設計師借助移情將自身融入到實際情景中,體會用戶群體真實需求。高校雙創教育課程重視培育學生抓住問題關鍵點、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應將設計思維框架應用在雙創教育課程中,融入將用戶體驗作為核心的思維方法,滲透物質性和非物質性,使學生在不斷調研和反饋中達成目標。這樣,既有助于強化學生同理心,立足用戶角度思考問題,又能掌握目標用戶與社會需求,從而創造性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三、設計思維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流程
(一)共情-體驗需求
將設計思維應用到雙創教育課程中,共情既是第一步,又是最關鍵的環節。借助資料收集、用戶訪談、用戶跟蹤以及實地觀察等方法,深入群眾基層,了解目標群體現實需求,掌握目標群體興趣愛好與行為習慣,在真實情景中挖掘目標群體顯隱性需求,初步描繪目標群體多元化特征。從本質角度來講,不管是產品設計和銷售,還是高校雙創課程教育,均無法在真空環境實現,然而因個人經驗與思考慣性影響,設計人員與項目團隊在展開設計實踐時,極容易出現先入為主的固化印象,在系統全面分析目標群體現實需求前便已經對其各項需求展開預設,并結合此種預設有方向性、有目的性選擇群體實施調查,導致雙創教育課程實踐活動開展無法真正掌握目標群體實際需求。鑒于此,在感受目標群體現實所需初期,為防止觀察角度片面以及對群體行為出現偏見,要由不同學科與研究領域組成項目團隊,立足專業化知識視角,有效避免體驗中項目團隊成員出現主觀性認知偏差,或是對目標群體言行進行誤判,以保證設計思維在雙創教育課程中發揮應有效能。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二)定義-明確問題
了解目標群體現實需求后,項目成員應將收集的資料信息展開整理、分類、歸納,使資料滿足問題體系化要求,特別要注意結合問題內容以及可以呈現項目價值的關鍵點展開分類,并定義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為直觀、形象呈現問題,在具體定義中,美國知名院校設計思維課程運用視覺化方式,把問題直觀展現在項目團隊內部成員前,或是讓目標用戶參與其中,以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在實際討論中,以畫圖模式提取問題信息,盡最大程度掌握同目標群體有關的所有信息,以期全面合理定義問題。針對雙創教育課程而言,問題定義階段,亦是其綜合知識應用與落實階段,結合用戶需求信息對項目開展內外部環境展開系統剖析,通過共情階段信息整理歸納用戶需求痛點和價值主張,但不進行分析與評價,采用SWOT矩陣、商業模布畫板、模式分析、Canvas畫圖以及用戶圖像等方式展開團隊內部互動,重構問題,簡單來講,就是在運用設計思維時由第二階段不斷向第一階段返回。此種循環可以深層次挖掘項目潛藏價值、確定項目與問題解決方案、尋找更完備的實施策略。針對項目團隊成員來講,也應立足知識結構優勢,整合不同知識和問題,尋找二者交叉點,如此有助于提高項目創新和團隊互動效率。此外,將少數目標用戶引入該階段,同樣可以為深層次挖掘用戶需求,構建垂直化、系統化項目開發路徑奠定牢固基礎。
(三)設想-解決方案
整合不同構思與想法,形成相對完善的創新理念、項目輪廓構思和創意想法,思考研究項目細節,是設想階段要完成的基礎任務,此過程又被稱之“理念整合”。事實上,設想可以讓想法具體化、形象化,針對用戶需求構成具備代表性的概念以及寬泛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為創建原始項目、形成創新型方案打下扎實基礎,換言之,即將定義階段提出的概念化輪廓實質化。在高校雙創教育課程進入此階段時,要以頭腦風暴為激發靈感與排除干擾的關鍵方法,基于共同目標驅動下,項目團隊成員要發揮協同作用,從領域視角對項目現有要素展開思考,以他人想法為基準進行創新。與此同時,根據定義問題與頭腦風暴開展中發現的新問題實施因素歸納,借助思維導圖梳理項目設計思路,通過增添限制因素和可能出現的誤解,充分激發團隊內部各成員的創意精神與創新活力,提高問題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四、設計思維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一)立足目標群體需求,提高雙創教育精準程度
通過對設計思維應用涉及的過程圖和不同階段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其是將現實需求與設計成果相銜接的橋梁,而雙創課程教育以借助創新成果與創新理念充分滿足目標群體多元化需求,或針對某社會問題和現象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實踐目的。故而,在開展雙創教育課程時,應將成果產出的針對性、方向性和精準性作為導向,選擇實踐項目、培養專業人才。首先,應將培育高校學生需求發現意識、觀察能力和挖掘思維作為雙創教育課程開展基礎,根據增多實際調研機會、安排田野調查項目等,幫助學生養成“共情”性,從而形成立足用戶角度思考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其次,把各專業教育活動中強調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理念融入雙創教學課程,促使學生在創建問題解決方案和形成項目理念初期,尋找相似產品與體驗情景,利用使用者與需求者身份展開深入體驗,通過感受與使用,發現團隊成員間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針對性解決策略,從而提高雙創教育課程開展的精準度。
(二)推行學科跨域合作,提高教育問題解決能力
將雙創教育同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雙創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將設計思維應用到雙創課程教育中,則要求項目踐行者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與綜合素養。特別是在需求多元化與社會問題日漸復雜化的背景下,各學科交融不可避免。在此基礎上,高校雙創教育要擺脫傳統單一化學科邊界,整合各專業知識,構建差異化、全方位解決方案,如此才可有效提升雙創教育問題解決能力。具體而言,打破傳統雙創教育由創業學院或是商學院提供的固定教學模式,推動多學院、多專業共同設置雙創教育課程,以創建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作為入手點,讓學生掌握跨學科、跨領域基礎知識,發展能針對某項目組建團隊、完善團隊知識體系的綜合能力。此外,還要大力推進運用科研團隊帶動雙創團隊的教育實踐體系,根據吸引不同專業和領域的學生融入教師科研隊伍,通過教師和學生群體共創實踐產生知識交叉,從而引導學生借助師資科研項目展開雙創教育實踐,提高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應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雙創教育實踐能力
設計思維即是系統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應用設計思維挖掘問題、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屬于非線性、循環性過程。在此過程中,所有步驟和環節均要求運用不同方法與技術手段作為支撐。而雙創教育課程同樣是面對與個體需求有關的問題,在進行問題解決時,既要重視理性量化分析,又要強調感性質性分析。因而,在高校雙創教育課程中應用設計思維,首要環節就是把設計思維相關工具與方法和雙創課程教育實踐深度融合,保證設計思維靈活熟練應用。在高校雙創教育課程中引入設計思維方法與工具,應以案例教學法為主導,將同實踐項目有關的社會企業引進課程教育實踐中,全面剖析企業開展項目運用的工具及技術,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的自主性,幫助學生搜集各位前沿文獻與信息資料,并對該項目應用的工具與技術提出可行性意見,真正實現從最初應用-研究-再應用的深入探索要求。除此之外,在應用工具和技術時,還要加強對高校學生倫理以及隱私保護相關知識的教育,將“人本主義”作為出發點,若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出現沖突矛盾,便要將其恢復到設計思維源頭,立足用戶需求,以用戶價值為基準使用工具及方法,繼而推動雙創教育課程更好開展,提升雙創教育課程實踐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雙創教育過程應激勵學生進入基層,體驗用戶現實生活,讓學生從最初關注產品設計轉變到重視用戶體驗,站在用戶角度,找尋生活中的問題及挑戰,并利用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意識確定最終解決方案,以為更多用戶與社會發展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荊鵬飛,何麗娜,宋瑞波,楊雪.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1(24):47-49.
[2]王淼.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教育與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交叉融合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1,20(05):123-125.
[3]李建.基于協同育人視角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7):98.
[4]周鳳瑾.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路徑研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21,13(01):115-119.
[5]郭永春.新工科課程體系中的工程設計思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1):39-43+55.
基金項目: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設計思維在創新創業基礎教育中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探索”(項目編號:JGB202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