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蘭華
摘 要:家庭始終是人們最早接觸的“學校”,更是人們的終身“學校”。家庭教育成效,主要由家長自身的教育能力決定。因而建立家長學校,開發及實踐適宜的教育課程,是當前優化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簡要探討小學階段家長學校課程開發的價值,進一步分析影響此類課程開發的因素,并提出以“發現兒童”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和實踐。
關鍵詞:家長學校課程;發現兒童;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4-0022-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parent school curriculum based on
"discovering children"
XIE Lanhua (The Second Primary School of Shilidian, Anning District,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family is always the first "school" peopl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nd it is also the lifelong "school" of people. 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education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parents' own educational ability.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ent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optimize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value of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furth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u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a "discovery of children"-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Keywords】Parent school curriculum; Discovering children; Primary school
教育是實現長足發展的基礎動力,根據近代的教育研究發展,通過將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協調組合起來,才能促使教育的健康運行。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家庭教育具有巨大價值,但現實執行情況卻不容樂觀。并且,家長學校是如今優化家庭教育品質的重要形式,同時,有利于發揮家長學校價值,相應的基本保障是課程的開發及實踐。另外,“發現兒童”則是要求教育者能予以兒童在人格及自發性上的尊重,讓其自由確定個人的愛好、參與的活動。所以,家長學校教育的課程,要以此為導向,進行開發和實踐。
1.小學家長學校課程開發的意義
第一,可提高家庭教育的合理性。從古至今,有諸多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值得學習,如孟母三遷。在當代國內普通家庭教育中,一般會有不打不成器等類似的錯誤思路,導致家庭教育走向誤區。基于此,開發家長學校課程,讓家長有機會接觸到正確的教育方式,明確自身以往采取的錯誤方式。
第二,有助于構成健康的家庭環境。比如,夫妻能夠和睦,對子女培養上,步調相同。但如果夫妻關系較差,經常爭吵,勢必會對子女有影響。根據相關調查資料來看,父母離異對于子女的傷害程度,往往超過對夫妻自身的影響。另外,長幼關系上,如果可以保持尊重與信任、關愛等狀態,這對家庭教育也有較大的幫助。在部分家庭教育中,父母對于子女的懲罰比較嚴重,導致子女不與父母親近,容易出現沖突,不利于子女教育。同時,家庭環境也會給教育效果帶來影響,部分家長并不關注家庭環境,邀請酒肉朋友在家飲酒或打牌等,長此以往,子女耳濡目染,可能會形成某些惡習。讓子女處在不良的環境中,其思想道德水平不高,也是必然結果。但現實比較悲哀的現象是:家長并未認識到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對子女不良的成長狀態,完全歸咎到孩子身上。而優質的家庭環境,并非是保持安靜,還應有歡笑,家長要給子女營造適合不同年齡段及個人興趣的環境。
第三,可促進家校合作,構成培養合力。新的時代背景下,將下一代培養成未來的建設者,僅憑借學校及教師是難以達成的,要運用好家庭及社會的資源。現實中,大部分家長會因為個人工作安排以及思想認識等問題,將子女完全托付給教師,并將把子女送入校園,視為盡到父母的責任。家長也不會主動和教師交流,根本不了解子女在學校的狀態。這種現象反映出,家校聯合尚未構成體系,而且家長的配合度并不高。開發家長學校課程,為家校溝通創造機會,形成雙向信息互通模式。
第四,促使家長調整教育思路,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通過此類課程,讓家長掌握目前較為先進的教育方法,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榜樣作用,再如和子女交流中,能平等看待彼此等。這些對家長自身提高文化水平、品格素養等也都有幫助。
第五,能夠提升學校方面的教學效果。開發家長學校課程,有利于改進學校管理,讓師生及家長等均參與進來,家長可以給學校管理提出建議。而學校方面的管理者,可參考家長的想法,基于教育實際,調整管理方法,為優化教學效果,提供輔助。
2.影響小學家長學校課程開發的因素
(1)課程
家長學校類似于成人教育,而涉及的課程又有區別,主要特點為結構復雜化以及約束點較多。家長學校所有課程的信息涵蓋不多,無法構成完整體系。篩選課程內容中,一般會偏向利于學生身心成長的內容,如心理學類的課程,會保留兒童心理學,并且因為教學時間的限制,講解課時安排不會較多。另外,課程內容會不斷更新,比如,在出現公共衛生事件后,可能直接開設關于醫療衛生的課程。基于課程設定標準,該類課程也能分出必修與選修兩類。其中,前者是基于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對于家長教育行為與思路等設置的課程。而必修課也可細化出“全體”與“部分”兩種,例如,兒童身心成長規律,需要所有家長參加,而離異家庭,會有其他的心理輔導內容。后者是基于家長需求設置的課程,如公益講座。家長學校面向家長,所以在設置課程中,要格外關注家長訴求。另外,學校開設此種教育活動,根本意圖是推動學生成長,因而,課程教育目標還需包含兒童身心發育規律的內容,并注重學校教育任務與社會需要。因此,課程開發中,需要考慮的制約因素較多,要切實滿足家庭教育的需要。現實中,會有部分家長,本身對家庭教育不關注,教育思路與行為等過于傳統,這對課程開發及實踐會有較大影響,導致教育參與率與執行效果等均不佳。
(2)家長
由于家長學校課程是根據家長進行設置,而家長個人學習習慣、社會分工、受教育水平等,都有差異,會對開發造成影響。家長學習和成人學習類似,帶有極為強烈的目的性,而且擁有較為深厚的個人化經驗,強調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及最后效果等。另外,以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家長屬于特殊的培養群體,其特殊性體現在:一方面,學習目的是為子女的身心成長,利他性比較明顯。另一方面,以大部分家長的角度來說,了解家庭教育的內容屬于必要行為,而并非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換句話說,家長參與相關課程的學習,雖然會有極強的意圖,但沒有本質性的學習動機。所以,考慮帶此種學習特點,家長應當是影響課程目標與內容的主要因素。對此,開發及實踐課程時,需全面調查家長需要,讓傳達的信息,更加貼近家長的生活,可以為處理家庭的教育問題,提供理論指導,繼而保障家長學校教育的實用性,由此才能促使家長形成學習動機。此外,家長個人身份也對課程開發有影響,根據社會分工來說,家長一般具備勞動者的身份,所以在課程時間安排上,盡可能不影響其本職工作。學校要給家長創造繼續學習的機會,家長可獲取關于心理及急救、生理等知識,實現自我的終身學習。而以公民的角度來看,參與相關教育活動的家長,是在完成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義務。
3.以“發現兒童”的視角開發及實踐家長學校課程
(1)合理設置課程目標
單就教育目標來說,其設定需考慮學習者自身、校外生活等。單就學習者來說,在家長學校教育中,家長作為學習者,對其的研究可選擇社會調查的方式,以此掌握家長實際關注的問題,即子女言行習慣、安全及健康、興趣愛好、心理狀態、道德品質等。其中,家長對于子女身心健康的關注度極高,并希望可以學到關于家庭教育的各類知識。除此之外,便是日常管教方法,以及與子女的交流方式、培養興趣的技巧等。
在設置課程目標中,要從不同角度考慮。具體確定的目標包括:形成積極了解與使用關于兒童身心成長規律內容的意愿,才能從根本上形成“發現兒童”的意識;了解小學階段的兒童、身體發育規律與外在表現,則可以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保障子女身體的正常發育,并積極引導子女找到個人的興趣偏好,通過日常交流滲透,讓兒童能夠形成自我保護的想法;了解兒童心理發育的普遍性特征與規律,可以根據兒童心理成長規律,幫助其逐漸養成正確的言行習慣與良好的興趣項目,推動子女在記憶、創造力、情感、思維及認知方面的健康發展,并鍛煉其社交能力;對子女身心發育表現,予以足夠的尊重,按照其自身特點,采取適宜的培養方式;熟練應用交流技巧和兒童能夠維系良好的親子關系,保障家庭和睦,為小學生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對學習教育和未成年的相關法律法規上,形成主動意愿,保障個人遵紀守法,應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了解現行的教育政策與法律等,保障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形成全方位推動的教育思路;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明確作為家長,應當肩負的責任,保護子女權利,并引導兒童遵紀守法的意識;主動配合學校教育,掌握學校及及班級、子女在校表現,甚至可以根據個人理解,向學校提出可行的調整意見;提升個人道德高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兒童做好榜樣;積極學習優良家風,以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
(2)明確課程實施原則
在家長學校的課程開發及實踐中,需要明確相關的實施原則。家長學校的特殊性比較明顯,還帶有繼續教育的特征,因而在開發課程中,應當先明確繼續教育,了解成人的心理狀態規律及學習特點。基于此,增加家長的特殊因素。所以說,此類課程應當具備較高的開放度以及多元化,具體的開發實踐原則如下。
首先,培養對象的成人化。家長已經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其在心理狀態、學習能力及生活經驗等方面,均和小學階段的兒童有較大區別。以心理狀態分析記憶力,家長識記效果會優于機械記憶,而且有價值的記憶往往是家長記憶中的主體。在學習中,會結合個人生活經驗,一般會關注學習內容的實用性,衡量對自身發展或進步的程度。思維能力上,也具備兒童沒有的辯證邏輯。其次,培養目標的社會化。家長學校教育可視為成人教育的一種,個人職業會有區別,同時還有文化程度的差異。以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成人教育的目的是給當下及未來的生產活動服務,所以成人教育涉及社會各類分工,包含社會服務及工業技能等。而且有諸多在對應領域有較高成就的人才,也會在成人教育中擔任教師。再次,培養形式多元化。由于受教育水平、經濟收入等的不同,學習動機也會有差異,部分成人是為提升自己,也有為擴大社會關系的學習者。鑒于學習動機的差異,所以,教育形式與側重點等,要保持多元化的狀態。最后,管理上的協調化。家長學校參與繼續教育和家長自身的社會分工具有緊密聯系,其需要在學習期間,保證原本生活與工作的正常進行,而且如果學習和二者出現“矛盾”,會經過自我衡量,適當取舍,自行完成協調。在開發家長學校課程中,要圍繞家長展開,考慮家長參與學習的約束條件以及合理化的需要,而且課程要素應尋求不同方面的重視,如授課方、家長等。基于此類教育的目標,擁有特殊性,在開發相關課程中,要打破學習行為進行中的時空制約,挑選適宜的課程內容,貼合小學生家長的生活及工作,讓差異化的家長,根據自身現實需要,挑選更加適宜的課程。
(3)開發多樣課程形式
在網絡時代中,互聯網的融入,促使家長學校課程的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一方面,教材課本,可借助超文本鏈接,利用大數據,促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不能僅限于課本內容,而且教材的內容開發,不僅要有文字及圖片,還應包含聲音及動畫。通過網絡,可搜索到規模龐大的知識資源,能借此培育家長的主動性與探索意識。基于搜索引擎,能迅速獲得所需的信息資料,并且還在不斷更新中,以解決現實問題。另外,家長教育的相關課程資源,能利用網絡渠道,進行數據共享,以解決部分小學階段,家長學校課程資源有限的問題。另一方面,開發個性化的課程形式。家長不必始終坐在教室中,也不必確定某個時間段,使用移動終端,完成線上的溝通,家長可在工作之余,進行自主學習。同時,組織線上與線下的組合式教育,并讓此類教育的課程形式,更為豐富。家長可根據個人的時間安排,隨意選擇聽課時間段與場所,借此有利于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另外,借助網絡學習模式,也能深化教師和家長、各位家長之間等各方的聯系,促進經驗互通分享。課程形式上的開發,可分成授課類與活動類,前者主要是講座與班級授課;后者可設置親子活動與角色扮演等。以角色扮演為例,模擬真實的家庭生活狀態,表演在面對某些教育問題時家長的實際做法。根據家長的表現,對模擬做法進行適當調整,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家長理解,此類型教學形式可用在講解教育技巧上。
通過本文的討論,可發現家長學校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相關學校在開發課程中,注意激發學習者的動機,并在課程內容上,強調適應小學兒童的發展規律。課程教育形式也應保持多樣性,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育內容,促使家長的教育技巧與觀念,得以真正優化。
參考文獻
[1]劉寰宇.民辦農民工子弟小學開辦家長學校的行動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