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工匠精神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內涵,也是培養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重要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需要進行不斷優化和調整,重視工匠精神與思政課程的融合,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調整思政教學的內容,打造質量評價體系等,最終實現學生職業素養、道德修養的同步提高。基于此,文章介紹了思政教學與工匠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幾點在思政課程中滲透工匠精神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1-0062-04
我國文化底蘊十分濃厚,工匠精神就是其中十分重要、必要的構成要素,近些年也越發受到關注和重視。目前,我國正處于十分關鍵的經濟轉型期,工匠精神逐漸成為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擁有十分獨特的屬性,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需重視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實現學生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的提升,才能使學生更加適合市場的發展需求。
一、高職思政課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可發揮思政課的實效性
在高職院校中,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可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形成良好的法律觀念、價值理念、道德意識和思想觀念,有效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成長為既有職業素養也有專業技術的優秀復合型人才。思政課堂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可將工匠精神中的愛國敬業素質要求、技術技能要求等逐步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養[1]。然而,目前高職思政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對較為單一,缺少較強的有效性和創新性;第二,教學內容相對較為固定,新思想、新理念的融合通常停留在表層,不夠重視實踐應用和深度解析;第三,割裂看待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未能進行良好切入和融合。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必須格外重視工匠精神的滲透,為專業教育搭建橋梁,將立德樹人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真正落實到位。
(二)工匠精神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的目的就是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2]。思政課程可將育人思想、價值理念等融入日常教學,而將其與工匠精神融合可實現人才效益的有效提升,顯著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價值和培育作用。此外,部分高職學生對自身定位和角色的理解不夠明確,缺少較強的職業認同感,無法順利學習和積累知識。此時,教師就可將思政課程與工匠精神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逐步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和價值觀念,認識和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明確良好的就業方向。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程的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和思政課程的內涵要素相同
思政課程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開設的課程,核心內容是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思想觀念、價值理念、道德意識等,構建出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高職院校的職責就是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同時從思想、道德方面給予學生正確引導,逐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3]。新時代開始提倡工匠精神,不僅表現為技能上的精益求精,還在內涵上集中反映為道德精神和職業精神。從內涵要素、價值體系的角度來說,工匠精神和思政課程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二)工匠精神和思政課程的培育方法相似
工匠精神的培育價值和思政課程的內涵存在較強的一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二者的實施方法存在高度相似[4]:第一,思政課程中的創業精神、社會核心價值觀等,與工匠精神中的敬業精神、愛國精神相一致;第二,思政課程可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合起來,讓教育思想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和生活化,工匠精神中的工藝技術則更強調細節,要求學生能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提高嚴謹專注能力。因此,從教學方法、教學目的的角度來說,二者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路徑分析
(一)以工匠精神為引導,打造思政教師隊伍
為了讓高職院校能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保證思政教育能與工匠精神真正融合起來,教師需從自身做起,重視個人思想觀念的更新,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培訓活動,深入分析和探究工匠精神,能將其逐步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思政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因此,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素養等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任課教師必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結合思政課程的內容,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高職院校可組織教師交流會,利用“走出去、走進來”的培訓方式,逐步增強團體教師的工匠精神,使其在日常教學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此外,高職院校還應鼓勵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工匠精神,自行學習與工匠精神相關的理論知識,并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多樣化的數據材料,精心設計教學課件,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學習模式,提高自身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能更加熟練地掌握和應用思政知識和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需重視評價體系的構建,根據應用型教師隊伍的構建規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原則等,打造出具有高職特色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和優化激勵政策體系,讓更多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工匠精神的融合,逐漸成長為優秀的思政教師。
(二)以工匠精神為主,調整思政教學內容
思政課堂需要采用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逐步影響學生的觀點和思想,逐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5]。在新時代下,工匠精神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技能、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提升。為了更好地融合工匠精神和思政教學,教師需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改變固定、單一的知識體系,從工匠精神的角度入手,融合本專業、本學科的各種技術,配上科學合理的工作項目、實踐活動等,實現最佳的培育效果,逐步落實培育方案。如因學生年級和年段不同,教師就可將理論知識體系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重點在于職業認知教育,重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信念、職業理想;第二,技能進階階段,在這一階段需重點增強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增強學生的職業內涵,鍛煉其創新能力;第三,實際操作和訓練階段,教師需重點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保證其道技合一。
在職業認知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認真分析學生的專業,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本專業學科知識、思政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把握本專業在社會行業中的作用和地位,讓學生能了解本專業在未來的具體發展方向,了解在建設社會過程中本專業所發揮的價值。在職業技能的進階階段教學中,教師需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根據本專業的教學內容、技能等級等設計多樣化的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在不同的崗位技能等級中內化工匠精神。在實訓和具體操作階段中,教師需給予學生適當引導,逐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格外重視技能和品德的雙向發展,逐漸成長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
(三)以工匠精神為基石,創新思政教學方法
在高職院校中,課堂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場地,同時也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手段[6]。因此,思政教師必須要格外重視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在創新和選擇教學手段前,要遵從兩個原則:第一,始終堅持傳授和講解基本概念,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打造線下線上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更加輕松、直觀的學習感受與體驗,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滲透工匠精神,順利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工匠精神的滲透,將課堂教學逐漸延伸到課外活動中,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實訓活動,讓學生能在實際工作中真正體會和感知工匠精神,了解工匠精神所具有的職業價值;第三,重視校企合作,帶領學生了解本專業當前的發展現狀,使其能了解本行業的最新技能,不斷優化工匠精神的滲透效果和教育質量。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段的特色,利用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如在培養人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精神時,教師就可采用案例教學、理論說教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講解一些本行業的職業奉獻案例,讓學生能認識到民族、國家對一個人發展和成長的重要性。在培養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精神時,教師可利用本年級、本專業的優秀學生,或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競賽活動等手段,引導學生逐步發揮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價值導向作用。
(四)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營造良好校園文化
環境和氛圍將會對學生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高職學生來說,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和道德意識的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7]。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高校可在校園文化中滲透工匠精神,塑造學生的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如高校可在校園內設置人文景觀、文化長廊、名人路等,宣傳和展示一些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工匠故事等,讓學生能始終處于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中,能全方位認知和了解工匠精神,逐漸形成良好的文化認同感。高職院校還可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充分利用微信、QQ群、微博等工具,定期推送一些工匠精神故事,逐漸在校園內發揮工匠精神的巨大影響力;高校可積極開展“工匠進校園”的活動,邀請一些典型代表及與專業相關的工匠來校開展各種講座活動,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使其能真正體會和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獨特魅力;高校可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設立專門的工匠精神基金,認真評選出本校具有良好工匠精神的學生,并給予適當的獎勵,為其他學生樹立正確榜樣,同時促使更多學生逐漸養成刻苦、勤奮、專注的良好品質。
(五)運用信息技術,打造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如今,互聯網已成為當前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工具。在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師可深入了解和分析信息技術,掌握應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并利用網絡載體傳遞和滲透工匠精神,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一,教師可充分利用直播平臺,邀請一些工匠大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互動和交流,使其能近距離去感知大師風采、工匠魅力。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彈幕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工匠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聆聽和觀看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職業精神、職業自信也會得到有效增強。
第二,教師可錄制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專題慕課,增加思政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趣味性,讓學生能真正接觸工匠精神。慕課、微課等教學方法,可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知識,能真正體會和感受到工匠精神。
第三,教師可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開設專門的工匠精神學習園地,打造專門的討論專區,努力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職院校可能無法實地開展社團活動,就可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各社團的學生展開互動和交流,逐漸打造出一個更加完善、系統的網絡培育體系。
(六)利用工匠精神,打造實踐體系
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需要依靠教師的教育和教學,還要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如企業實踐活動、專業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逐步打造出一個更加系統和完善的工匠精神實踐培育體系,打通所有的教學環節,真正落實知行合一。
第一,構建教學情境,增強實踐力度。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外,還需要結合思政知識、工匠精神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全身心參與其中。理論知識的講解會導致課堂氛圍變得沉悶,教學情境則會增加教學的真實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能逐漸掌握更多的實訓技巧,實現其職業能力、專業素養的提升。
第二,加快產教融合,增強實踐力度。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打造專門的產教融合基地,不斷提高校企合作的教學能力和辦學水平,讓更多學生能主動融入和參與到企業中,逐步鍛煉其專業能力,增強其職業自豪感和認同感。在全新的時代背影下,現代學徒制在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可取得十分理想的作用。在具體的教學中,高職院校可不斷增加和擴大現代學徒制的招生規模,在傳承師徒技藝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
第三,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全面提高社會實踐的成效。在思政課堂中,教師可積極引用“大國工匠”的故事,邀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采訪一些企業的名匠名師,了解其所擁有的技藝和品德,了解更多的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在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對工匠精神擁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和認知,也能產生專業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以工匠精神內涵為主,構建質量評價體系
要想在高職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就需要打造更加系統、完善與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首先,教師需格外重視學生在生活、課堂中的一言一行,重視評價、考核習題的構建,尤其是學生的言行舉止,開展更加系統、全面的考核,從根本上保證學生道德修養、綜合素養的提升。其次,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層次考核的方式,不只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術方面的教育和考核,還需了解學生在遇到挫折、解決問題時的表現。利用考核體系,可實現學生綜合素養、專業能力的同步提高。最后,打造更加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喜好設置一系列的獎勵,還需準備好專門的懲罰機制。當發現學生擁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后,教師就可給予學生適當獎勵;但發現學生存在言行方面的問題后,教師則需做出一定的懲罰。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職院校中思政教學中,工匠精神應當滲透到所有的教學環節中,保證思政教育的效果,這也是思政教師、高職院校必須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高職院校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將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完美結合起來,才能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 王寧,生開明. 工匠精神融入高職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 現代農村科技,2022(03):121-122.
[2] 羅美玲. “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探究[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2):178-181.
[3] 孫世昭.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和路徑研究[J]. 陜西教育(高教),2022(02):20-21.
[4] 張清.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的應用探析——以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03):58-59.
[5] 張啟鴻. 高職院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05):83-87.
[6] 蔣娜.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育[J]. 科技創業月刊,2022,35(01):135-137.
[7] 郝春明. 工匠精神融入高職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04):1-3
(薦稿人:馬吉宏,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校級課題“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1B0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姝陽(1988—),女,學士,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政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