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云
摘要:閱讀是現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關鍵途徑,也是在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通過閱讀能夠提取關鍵信息為人們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提供重要的服務。在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背景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去閱讀,真正實現課程教學實效的提升。鑒于此,文章以比較閱讀為切入點,分別從文本內容、文本形式、文本作者以及文本結構等四個層面,闡述了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對策。
關鍵詞:比較閱讀;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在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工作的要求下,語文教師需要將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向,讓學生能夠真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習和成長。比較閱讀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教師通常需要在課程教學中提供兩篇及以上篇目的文本,讓學生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對比進行學習。這樣教師不僅可以提升課程的教學效率,也可以在對比閱讀教學的工作中,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地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和分析,逐漸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因此,為了滿足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要求,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工作中有必要加強對比較閱讀教學法的研究,為真正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打好工作基礎。
一、基于文本內容的相似性,強調學生情感發展
小學是學生語文課程學習的初級階段,其不僅代表著學生所接觸的知識和語言要素較為簡單,同時也代表著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教師要想通過教材中的文本,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始終存在著較大的困難。而對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而言,為了確保在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情感等能夠實現共同發展,教師就必須要加強對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視,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為此,當教師選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時,教師可以從文本內容相似的角度進行思考,選擇題材相近的文本,讓學生能夠從多種不同的角度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以“父愛之舟”為例,無論是父愛還是母愛,其本身都是學生情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部分,但父愛和母愛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教師難以通過單純的某一種情感,而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愛。為此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父愛之舟”時,教師可以將“慈母情深”引入到對比閱讀教學的工作中,讓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感受父愛和母愛的表達形式。這樣教師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內容。
二、基于文本形式的相似性,關注語文要素學習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學生往往要接觸到多種不同的文本的形式。而不同的文本形式除了在語言表達上會存在差異之外,其對語文要素的運用方式也略有不同。為了從根本上提升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語文教師也可以考慮從文本形式相似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在相同文本形式的對比過程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掌握不同文本形式的特點,加強學生對各種語文要素的學習效果。如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古詩“暮江吟(白居易)”和“雪梅·其一(盧鉞)”,用來做對比。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二者的對比,讓學生知道七言律詩的基本構成元素和閱讀方法,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掌握作者情感的表達方式。如在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時,可以先讓學生掌握七言律詩的閱讀方法,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而后再將七言律詩的結構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如一句和第二句的尾字“中(zhōnɡ)”和“紅(hónɡ)”押韻。然后再讓學生將“暮江吟”中的學習結論運用到“雪梅·其一”中進行驗證,逐步幫助學生完成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基于文本作者的相似性,提升學生學習深度
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也常會接觸到相同作者的閱讀材料。而相同作者所寫的閱讀內容,彼此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似性和關聯性,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導致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強調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將相同作者的作品拿來做對比,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作者的了解程度,也可以更好地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實現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需求。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題西林壁”時,教師就可以引入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比較閱讀的角度進行思考,引入具體的教學問題,然后再讓學生有針對性和方向性的進行思考,逐漸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兩首詩都是作者用來描寫景物的,但二者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為什么”當然教師也可以基于兩首詩最后兩句進行比較,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汀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都是各自所對應詩的內容的升華,表達了一定的哲學思想,你認為作者都表達了什么樣的哲學思想呢?”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將比較閱讀有效地引入到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也能借助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進行思考,從而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課程學習的深度。
四、基于文本結構的相似性,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文本的結構是學生理解文本所表達內容的重要工具,讓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工作中掌握不同文本的結構,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明確的掌握不同文本所表達的內容,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把握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受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影響,把握文本的結構是閱讀教學工作中重要教學難題。為此在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可以考慮從文本結構的相似性入手,讓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記金華的雙龍洞”和“七月的天山”為例?!坝浗鹑A的雙龍洞”和“七月的天山”都是以游覽的順序為線索進行描述的,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有較為明顯的空間感。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作者先寫了洞外的風景,然后寫了外洞的洞口、外洞、孔隙,最后寫了內洞,將雙龍洞更加直觀的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見識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七月的天山”中,作者先寫了天山下的戈壁灘,然后再逐漸的靠近天山深處,從而構建出自天山外到天山內的空間結構,不僅展現了天山附近美麗的景色,同時也更加立體、直觀的將整個天山顯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提升了學生對天山的印象。在比較閱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基于兩篇文本結構的相似性,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還能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以游覽的順序為線索的文本結構,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比較閱讀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其對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當加強對比較閱讀教學的重視,找到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似點,科學、合理、有效的引入比較閱讀教學方法,真正實現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亞楠.淺談批注式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4):140-141.
[2]程相征.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