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檢索并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提升學生注意力,拓展知識面,為其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校本化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文章理解深度,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閱讀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校本化群文閱讀高效展開的策略進行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校本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校本化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即是將一組文章以某種方式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對文章進行閱讀,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校本化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這種教學方式本身的優勢與劣勢,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安排相應的文章內容,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活動的樂趣。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校本化群文閱讀方式開展教學的策略,以期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部分參考。
一、尋找關聯要素,自然導入群文
為了讓校本化群文閱讀教學法更好地被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從選文和組文入手,在選文過程中抓住其中的關鍵性要素,以此為基礎進行文章導入,將多篇文章自然地串聯在一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主動閱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共同特點,深化他們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關聯要素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多篇文章的同一個作者,可以是同一個語言風格,可以是同一類文學創作題材,可以是同一創作主題,也可以是同一種寫作手法,教師要根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關鍵要素,并以趣味性的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閱讀活動中。以《北京的春節》一文為例,該篇文章主要講述北京傳統過春節的習慣,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文章中的節日要素入手,選取《藏戲》、《寒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臘八粥》等文章,每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與中國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教師也可以抓住節日這一要素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學們,大家有誰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呢?這些節日又有哪些風俗習慣呢?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篇關于傳統節日的文章,同學們讀完了再來回答老師這個問題好嗎?”抓住組文特點進行課堂導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期待感,讓學生更好地抓住文章主旨,為后續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打下良好基礎。
二、閱讀結合討論,深化內容理解
為了深化學生在校本化群文閱讀后的體驗和成果,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教學法與校本化群文閱讀結合在一起,將學生分為多個不同的小組進行閱讀活動,在閱讀結束后相互圍繞文章內容與情感內涵進行討論,不斷的閱讀和討論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所讀內容的記憶印象,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交換意見和想法,深化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以《慈母情深》為例,在校本化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閱讀一系列的關于描寫親情的文章,包括《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父愛之舟》等,在閱讀開始之前預留問題,要求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找出這三篇文章中具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隨后將學生根據語文成績分為不同的小組,讓每一小組中都有語文成績較好和語文成績較差的學生,各個小組自行安排閱讀順序,每讀完一篇文章要求學生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詳細分析每篇文章的描寫手法和情感內涵,《慈母情深》主要體現了母愛的偉大,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主要表現的是父愛與母愛之間的差別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父愛之舟》則并非一個傳統的嚴父形象,而是一個既有堅強,又有柔情的人,在所有文章閱讀完成后進行分析對比,思考文章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來說都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在細微點滴處將情感揉入了文字當中,豐富人們的情感體驗,不同點則在于雖都是寫父母之愛,但細致的情感內涵和側重點都有所差別,在品讀討論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談論結束后各個小組匯報自己總結的特點,最后由班級所有學生共同進行評選,選出表現最為優秀的小組,教師在總結和品評這一小組觀點的同時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解,在層層遞進提升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把握文章特點,突出關鍵內容
在校本化群文閱讀過程中除了抓住文章共同點開展教學,還可以抓住文章當中的差異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并分析不同文章存在區別的原因,從差別入手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他們學會從多個角度出發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以劉禹錫創作的古詩《秋詞》為例,抓住古詩中秋天這一特征進行組文,將杜甫的《登高》、蘇軾的《水調歌頭》、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等古詩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環節結束后要求學生思考這些文章的共同點和差異性特征,并思考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學生在閱讀后發現雖然這些詩詞都是描寫秋天景色,但是情感內涵卻存在較大差別,《登高》、《水調歌頭》、《早寒江上有懷》等詩詞主要強調創作者的悲苦、孤寂的心情,而《秋詞》開篇先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說明秋天在作者的心目中比春天還要好,教師可抓住這一差別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說為什么同樣是描寫秋天的詩詞情感上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創作者情感內涵差異的關鍵,認識到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與創作者當時的境遇和一生的經歷有著較大關聯性,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搜索詩詞創作者的生平事跡和資料,印證自己的猜想,在對比、分析、總結的過程中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校本化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應用過程中,需要教師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入手,抓住他們的思維水平和關鍵能力,引導他們主動開展校本化群文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靈活引入其他教學方式,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地享受閱讀、品味閱讀,使學生成為推動教學進程的主體,在閱讀中獲得自身綜合能力的成長,為其今后的成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來樹花. 校本化群文閱讀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4):71-72.
[2]韓小瓊. 小學高段敘事性文言散文校本化群文閱讀教學探究——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文言文二則》為例[J]. 學苑教育,2022,(12):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