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芳
摘要:什么是“化錯教學”?“化錯教學”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化為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化錯教學”在于教學過程隨機融入,自然生成,不是事先刻意安排。善待學生的錯誤,悅納學生的錯誤,不是鼓勵學生出錯,而是激勵學生探究的勇氣、激發學生挑戰的精神,保持創新的激情。讓學生明白,答案有對錯,但思考無對錯,“每一份思考都值得尊重,每一個思維的火花都閃爍著光芒”。
關鍵詞:化錯;容錯;融錯;榮錯;改變
最近跟學校老師交流教學心得與困惑時,老師們普遍反映,現在的孩子課堂上越來越不喜歡發言,課堂氣氛沉悶,老師們很困惑,我也同樣有這樣的感受,問題出在哪呢?為了尋求到答案,我走進班級,跟孩子們聊。從孩子們的角度,了解到:課堂上檢查提問是學生精神最為敏感的一個環節,學生害怕回答不好或回答有誤時,害怕被同學們笑話,會當場出丑或受到老師的批評。如果不是很有把握的問題,他們一般會采取觀望的態度,所以沒有十足的把握,學生輕易不發言。通過詢問學校的老師,以及從平時的研討課中能感受到,老師們都不喜歡學生出錯,甚至于,當學生出錯時,有的老師假裝沒聽到或不予理睬,甚至對出錯的學生加以責備,久而久之,學生因怕出錯而不積極發言,造成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們出現的錯誤,改變學生閉口不答的這種現狀?怎樣才能做到,當他們在回答有誤時,教師沒有任何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語言和表情,也沒有嫌棄他們的臉色,甚至沒有讓人聽了,感到委屈的語調,讓孩子體面地坐下。有幸學習了華應龍老師提出的“化錯教育”后,我對錯誤有了新的認識,從最初的害怕和討厭錯誤到后來的靜下心來分析錯誤,慢慢地可以接受讀懂學生的錯誤,并嘗試著引導學生一起解讀錯誤、利用錯誤,溫暖地容錯、智慧地融錯、自豪地榮錯。
什么是“化錯教學”?“化錯教學”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化為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化腐朽為神奇,”變“事故”為故事。“化錯教學”在于教學過程隨機融入,自然生成,不是事先刻意安排,對于數學來說,正確答案是唯一的,正確的答案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錯誤的回答卻有它不同的原因和思考,當出現不一樣的東西,孩子一定是動腦筋了,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課堂上的生命體,都是應該尊重的。下面以教學“植樹問題”為例,談談我對“化錯教學”的認識和實踐。
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我出示了這樣的問題:在全長500米的小路一側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問題提出后,我先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決。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有多種不同的答案。按照以往的做法,我一定直接請思路和答案正確的孩子起來講思路。但是,我想到,在華應龍老師提出的“化錯教學”理念中,首先是“容”錯,包容孩子的錯誤,然后將其融化為一種資源,這是教學中很難得的。錯誤是一種反證,對教師的教學也是一種提醒和幫助,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我做了以下調整:
我請有不同答案的孩子,分別把自己的解題過程寫到黑板上,請同學們一起來討論。并對孩子們說:“寫在黑板上的解題方法都是有價值的思路,即使是錯誤的,那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錯誤。”孩子們聽我這么說,信任地點點頭,并很樂意的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寫到黑板上。有以下四種情況:
500÷5=100(棵)①
500÷5=100(棵) 100+1=101(棵)②
500÷5=100(棵) 100+2=102(棵)③
500÷5=100(棵) 100×2=200(棵) ④
師:請同學們說說,對于① 思路,你怎么看?
生:題目說兩端都栽,應該100+1=101(棵),其他同學也都表示贊同,應該加1。師:請同學們想一想,能不能改變題目中的一個信息,讓① 思路變成正確的思路呢?生:把“兩端都栽”改成“只栽一端”。
師小結:孩子們真善于思考,我們把“兩端都栽”改成“只栽一端”,這樣① 思路變成正確的思路了。感謝出錯的同學帶給我們的思考。師:再看看其他的三種思路,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②思路是對的,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
師:③ 思路錯在哪?生:我估計他可能認為兩端都栽樹,所以就直接加2。做錯的學生:老師,我剛才就是這樣想的,現在我明白了,加1就可以了。師:通過認真思考,能修正自己的想法,你很棒!
師:對④思路,同學們怎么看?生1:題目中說“兩端都栽”沒說“兩側都栽”。生2:是的,題目說的是在小路的“一側”栽樹,④號同學想成“兩側”都栽了。教師通過課件,結合學生的講解,讓學生直觀地區分“兩側”和“兩端”。師:同學們,是誰引發了我們剛才的討論?生齊說:是剛才出錯的同學?師:正是因為這些同學不同的答案,引發了我們的深度討論,才讓我們更進一步去理解題意。
我不禁暗自感慨:學生解題時出錯的過程,不正是學生思維結點暴露出來的過程嗎?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如果老師將錯誤視為洪水猛獸,那么,學生就會逃避錯誤;而如果老師能正視學生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錯誤,修正錯誤,甚至引導學生從中學到的是“錯了之后應該怎樣做”的積極、正確態度。
善待學生的錯誤,悅納學生的錯誤,不是鼓勵學生出錯,而是激勵學生探究的勇氣、激發學生挑戰的精神,保持創新的激情。讓學生明白,答案有對錯,但思考無對錯,“每一份思考都值得尊重,每一個思維的火花都閃爍著光芒”。
在“化錯教學”思想的影響下,面對學生的錯誤,我不再是“心生厭惡”而是“坦然悅納”。在“化錯”這條路上,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扎實的基本功、智慧地應變能力、更寬闊的胸懷和廣闊的視野。在教學我不斷地踐行“化錯教學”,課堂上當學生站起來答錯時,我不再僅僅關注知識的對與錯,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們為什么答錯,不再急著輕易直截了當地指出其錯誤,不再急于修正學生的錯誤,而是引導學生靜靜地慢下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我發現,自我修正的機會;靜靜地慢下來,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思考—超越—完善的學習過程。我和孩子們積極踐行“化錯”思想,和孩子們一起創造了一個安全的課堂,在這個課堂上有平等的對話,有彼此欣賞的掌聲、更有孩子們快樂的笑聲。在“化錯”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對他的鼓勵和欣賞,產生自信,滋生力量,感受到被發現被認可的溫暖,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智慧。
對孩子們而言,他們不再害怕出錯了,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對學習也更感興趣了;而對我而言,“化錯”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的數學課堂,學生也更喜歡我了......
參考文獻:
[1]華應龍.華應龍與化錯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候樂霞.大錯化小 小錯化了[J]小學數學教師]
[3]巧妙利用,讓錯誤“重生”[J]教師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