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公眾的科學素養是我國創新力的重要表現。科技傳播是培養公眾科學素養直接、有效的途徑。針對新媒體時代傳播模式的重大變革,政府部門必須全面掌握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特征,運用好新媒體傳播方式所帶來的優勢,在健全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自身應對重大科技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通過完善獎勵機制、規范學科建設等手段,進一步增強政府的科普宣傳力量,推動公眾的科學素養穩步提升。
[關鍵詞]新媒體;科學傳播;政府科學傳播
科學素養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基石,因此,提高人民科學素養水平對構建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多年來,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傳播工作,并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來促進科學傳播工作,加大科學普及力度,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水平。
一、政府與科學傳播
(一)政府視角下科學傳播的界定
自科學傳播進入我國學者的研究視野以來,諸多專家學者就如何界定科學傳播、技術傳播和科學普及等相關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至今學術界對科學傳播的解釋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我們要從宏觀層面研究廣義的科學傳播,對科學傳播的研究不應局限在科學知識的范疇,還應包括自然科學的傳播、社會科學的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普及等。從廣義上來說,科學傳播是以公眾理解科學的理念為核心,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傳播渠道和方式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以提高公眾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能力、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支持和參與科技創新的活動[1]。
(二)科學傳播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而科學傳播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
(三)政府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高度關注科學傳播工作。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43條規定:“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3]
我國政府在科學傳播工作中一直處于主導和引領地位。2020年,我國完成了“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達到10.56%。《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指出,“各級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4]。我國將力爭在2025年和2035年分別做到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和達到25%。要實現這些目標,向創新型國家邁進,政府就要探索引導科學傳播的體制與機制,切實發揮好政府在科學傳播中的引導作用。
二、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
(一)新媒體的界定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稱為新媒體,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定義也在不斷擴展。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新媒體是基于計算機、通信技術、數字廣播技術等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等傳輸渠道,以電腦、電視、手機、個人數字助理、視頻音樂等為終端的媒體[5]。
(二)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特點
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傳播媒介、傳播模式、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只有正確理解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特點,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來促進科學傳播。
1.傳播媒介的多樣化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從傳統的文字、書籍、雜志、廣播和電視節目等變為互聯網和“兩微一端”(微信、微博、手機終端),再演變到“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手機終端)、“四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微課、手機終端)。傳播平臺的不斷增多也為人們的信息傳播提供了很大方便,大大增強了及時性。人們能夠通過這些渠道隨時查找自己感興趣的科學資訊,這增強了科學宣傳的效果,提高了科學傳播的效率。
2.傳播模式的雙向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科學傳播是從傳播者到聽眾、由上至下的單向傳播,科學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起著導向作用。而新興媒介突破了傳統單向傳播的限制,受眾不僅是科學資訊的接收者,而且其可通過在線直播、微博留言等形式與傳播者實現互動交流,打通了自下而上的科學傳播通道。
3.傳播主體的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主體主要有政府、媒體和社會組織等,公眾個人很少能成為科學傳播者。而新興媒介的誕生為個人資訊的自由傳播創造了平臺,自媒體也隨之而來,抖音、B站、微博、微信和短視頻號等平臺為個人進行資訊傳播提供了便利。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資訊的傳播者,這極大地激發了公眾積極參與科學傳播的熱情。
4.傳播形式的視頻化
在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形式由以前的文字、聲音、圖像向視頻轉變。視頻信息直觀形象,集聲音、文字、畫面和音樂等表達形式于一體,通過真實的情景再現來呈現僅用語言和文字不易表達的內容,更易于人們理解。我們將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科普視頻和科幻影視等科學傳播作品的創作,對呈現科學事件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新媒體時代政府科學傳播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新媒體時代傳播模式的變化給政府開展科學傳播帶來諸多便利,但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政府科學傳播帶來新的挑戰。在新媒體時代,政府在開展科學傳播時面臨科學傳播內容監管難度增加、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傳播手段相對落后和創作人才相對短缺等問題。
(一)內容監管難度增加
在傳統媒體時代,政府在科學傳播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進行科學傳播的主體主要為政府部門、各級科學技術協會、主流媒體、圖書期刊、博物館和科技館等。上述部門均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在進行科學傳播時能保持正確的導向,對科技傳播的內部嚴格審查,以保證科學傳播內容的真實性。而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傳播者,受傳播者自身能力限制等影響,偽科學、失真科學話題甚至錯誤意識形態的科學傳播信息不斷出現。這些都對政府做好科學傳播內容的監管,營造正確且良好的傳播生態環境提出了挑戰。
(二)內容質量參差不齊
科學傳播內容是科學傳播的基礎,只有優秀的高質量科學傳播作品才能真正提升公眾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公眾的科學思維,進而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目前,科學傳播作品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過于專業,晦澀難懂;有的過于娛樂,偏離科學。同時,科學傳播作品的創作形式單一,科技新聞通常為通稿,多是綜述性的事件介紹,以介紹某一領域的科技新聞或科研成果為主。
(三)傳播手段相對落后
政府作為科學傳播的主體,目前其開展科學傳播工作還是較多地采用傳統手段,主要依靠圖書、期刊、博物館、科技館、科技日、科技周、特定主題日等開展相關活動。雖然很多政府部門也有相應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等新媒體傳播平臺,但這些平臺的信息發布以政務信息為主,科學傳播內容占比很低,且與科學相關的內容也大多以科技新聞為主。
(四)創作人才相對短缺
我國參與科學傳播的工作人員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員、科技新聞媒體工作者、科技館和博物館工作人員、科技場館講解員、科普圖書期刊編輯和對科學傳播感興趣的自媒體。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從事科學傳播的工作人員較少,且從事具體科學傳播內容創作的人員只占一小部分比例。此外,科學傳播創作人員的作品呈現通常為圖文形式,科普視頻呈現形式相對較少。
四、新媒體時代政府科學傳播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政府對科學傳播的引導作用
我國一直注重利用立法來促進科普工作的發展和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頒布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雖然有專門的法律來規范科學傳播工作,但是由于法律還不夠全面,科學傳播實踐會遇到諸多問題。例如,科學傳播大多屬于公益性事業,投入較多、產出較少,制作一部科普片的投入要比制作其他視頻節目的投入大,若沒有政府的支持,一般行業很少涉足。目前,科學傳播主要聚焦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疫情有關的公共衛生問題、生態文明時代的環境保護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相關宣傳報道占很大比例,其他領域的科學問題則相對較少。面對上述問題,政府需要考慮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解決科學傳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二)加強輿論引導,提高政府應對科學突發事件的能力
在傳統媒體時代,政府是輿論的主導因素,而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傳播信息,信息的傳播幾乎可以與事件的發生同步。而人們享受信息傳播便利的同時,也受到很多不利影響。如何引導公眾辨別信息的真實性,提高其對客觀事件的分析能力已成為政府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面對突發事件,政府應建立相應的應急機制,及時加強輿論引導,幫助公眾認清科學事件的本質和真相,并保持良好穩定的信息傳播環境。
(三)拓寬內容范圍,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穩步提升
科學傳播的內容對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非常重要。目前,人們在創作科學傳播作品時,為了提高傳播的有效性,往往僅注重內容的正確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忽視傳播內容主題的選擇。科學傳播的主題主要是根據政府、科技人員和自媒體從業者的研究內容來確定的,而從不同用戶的角度來滿足用戶需求的科普主題作品相對較少。科學內容涉及各個領域、擴大傳播內容的范圍是未來科學傳播的發展方向,也是促進全民科學素養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
(四)完善獎勵機制,激發科學傳播工作者創作熱情
在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社會科學技術獎中,大部分是科學技術獎,與科學傳播和科普有關的項目能獲得此項獎勵的比例非常低。例如,2020年有15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只有一項與科普相關的獎項。截至2019年2月,我國已設立297個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獎,而與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直接相關的僅有4個,包括高士其科普獎、科技館發展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和梁希科學技術獎[6]。對此,政府應完善科學傳播領域的獎勵機制,激發科學傳播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促進科學傳播內容創作的健康發展。
(五)規范學科建設,促進科學傳播人才培養
目前,部分人認為科學傳播沒有技術含量,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人員在基層工作多年,沒有工作成果,也沒有與工作相關的職稱評定,長期進行科學傳播工作會影響自身發展。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我國對職稱評定進行了改革,不再以論文、獎勵和成績為依據,而是以能力、業績和貢獻為依據。這項改革增強了科學傳播工作者堅定從事本領域工作的信心,也增進了公眾對科學傳播學科的認識。2019年,為解決科學傳播工作人員職稱評定的問題,北京市推出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評定標準,75名人員獲得科學傳播專業的相關職稱資格,上述工作人員主要涵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專業領域的科學普及場館工作者、科學普及研究工作者以及科普創作者[1]。在首次獲得相關職稱的75名人員中,一半以上人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這充分表明科學傳播工作并非沒有技術含量,而是需要一批既具備一定科學素養,又掌握科學傳播規律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科學傳播在我國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主要依靠傳播學、教育學等人文學科培養相關人才。而科學傳播有其獨特性,僅僅依靠其他學科的培養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探索高效的科學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結語
政府應當利用好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所帶來的優勢,發揮好科學傳播工作的引領作用,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提高自身面對科學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并通過完善獎勵機制、規范學科建設等手段,提升自身科學傳播能力,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2]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31)[2022-01-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3]新華網.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全文[EB/OL].(2011-11-17)[2022-01-09].https://
news.qq.con/a/20111116/000896_1.htm.
[4]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EB/OL].(2021-06-25)[2022-01-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5]王勤業.新興媒介與科學傳播[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6]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社會科技獎勵目錄
[EB/OL].(2021-03-22)[2022-01-09].http://www.
nosta.gov.cn/web/detail1.aspx? menuID=174&con
tentID=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