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摘要:幼兒經歷由家庭到幼兒園的過渡,或由一個幼兒園轉到另一個幼兒園的經歷,伴隨著對新環境的適應,幼兒表現出想家、哭鬧、甚至是生理上的不適等都是入園焦慮的表現。本文從親子依戀、規律變遷、規則要求變化和自理要求提高四個造成幼兒入園焦慮因素入手,結合案例,有針對性地論述教師應對新生入園焦慮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幼兒;入園焦慮;親子依戀
引言:小班幼兒完全脫離生活家庭,來到陌生環境,表現出焦慮、哭鬧、不愉快或不恰當的情緒反應,是分離焦慮的正常表現。然而,這是家長和新教師都非常關心的問題。通過教師的視角和培訓。
一、小班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現狀
(一)生活活動
生活方式活動包括吃、洗、喝和睡覺。說到食物,小班小朋友進入幼兒園后,適應力比較強的孩子可以獨立進食,吃完后自己的菜放在合適的地方。泡菜問題嚴重;洗漱方面,大部分入園幼兒不主動上廁所,不洗手,不單獨穿褲子;關于飲水,有些幼兒園的孩子幾乎從不喝水;說到睡覺,有些年幼的孩子不愿意在后院睡覺,或者入睡的過程很慢。
一般來說,進入幼兒園后的兩到三周,孩子們對去幼兒園的焦慮就會逐漸消退。但是,獨生子女可能需要兩三個月甚至一個學期才能緩解生活活動中適應幼兒園的問題。
(二)各類游戲活動
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也存在著很多入園適應性問題。例如,在區域游戲中,總有個別幼兒不愿意參與其中,在教師幾番勸說之后依舊無果,且剛入園的幼兒更愿意操作自己熟悉的玩具和材料,比如樂高積木、磁力片、雪花片等,不太愿意操作教師自制的游戲材料;在角色游戲中,很多幼兒沒有強烈的角色意識,并且在游戲結束后也沒有整理收拾的習慣;在戶外游戲中,絕大多數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愿意玩滑滑梯、秋千、搖搖馬、攀登架等現成的體育器械,不愿意嘗試一些不熟悉、有難度的體育器械。個別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不愿意參與活動,他們會逃避、抗拒此類游戲。
二、緩解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創設良好的環境
小班幼兒初來幼兒園,對幼兒園的一切都很陌生,會產生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甚至表現出恐懼的情緒。為了減緩幼兒對環境的焦慮反應,幼兒園在班級環境的創設上要注重溫馨暖色調的運用,如黃色、粉色、淺粉等;在主題選材上,可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有關的內容,如動畫片角色小豬佩奇、米奇等;在環境中可創設溫馨的娃娃家,如墻面上貼有每個小朋友的全家福照片,擺放些卡通式的櫥柜、小床、漂亮的娃娃、娃娃餐具、各種水果、蔬菜模型等。總之,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舒適、可愛有趣的班級環境,能在幼兒哭鬧想家時提供一個情緒宣泄的地方,這樣有助于幼兒情緒的轉移與調整。
(二)靈活調整,優化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1.增加兒童活動的空閑時間。
教師應盡量減少小組課堂活動的時間,增加兒童自由活動的時間。教師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在課堂上自由走動,幫助他們熟悉課堂環境,讓他們通過交流充分了解老師和同學。
2.優化日常生活中各個環節的時間和內容。
在區域游戲中,教師要進一步豐富游戲材料,引導孩子進行區域游戲。在午餐、午睡和其他聯系中,教師應該給孩子時間來適應。在小組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參與更多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如看繪本、講故事、實地考察等。在日常生活的過渡中,老師可以用更熟悉的歌曲來幫助孩子穩定情緒。
(三)助力家長、幼兒科學認知入園適應
《新生入園指導手冊》從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設計思路出發,可以幫助孩子和家長一起了解幼兒園的環境,感受幼兒園的生活,給孩子一種對幼兒園的熟悉感和對幼兒園的熟悉感。內在安全感;一方面引導家長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科學教育的介紹和解讀,為有序入園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共同推廣互動形式和游戲,不僅拉近了親子關系,也幫助父母和孩子在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手冊共分三章:“你好幼兒園”、“我準備好了”和“幼兒園,我來了”。第一章“你好,幼兒園”:主要幫助家長和孩子了解幼兒園的整體環境、教育理念、文化和師資,讓家長和孩子對幼兒園有一個第一印象。第二章“我準備好了”:主要從物質準備、技能準備和心理準備三個方面指導家長和孩子在家上幼兒園。另外對于家長也有一些心理準備,比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對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有很多問號,所以在這部分專門為家長整理了FAQ,幫助家長理解和安心。進步。第三章“我在幼兒園”:主要幫助家長更科學、更專業地了解入園恐懼,了解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等,讓家長和孩子更輕松孩子們滿懷信心地開始幼兒園生活。
(四)同伴互動開展好
1.大帶小活動
幼兒的分離焦慮是一種對父母的依戀狀態和在陌生環境中的不安全感。很多時候,老師的安慰和關愛并不能緩解他們的焦慮,而大小游戲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例如,當他們來托兒所兩周時,讓大一點的孩子送他們的弟弟妹妹去上課,帶他們一起揮舞旗幟,做手工,一起玩游戲。與同齡人相處時,平等相待,即使是小班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大哥大姐的呵護,不再感到孤單,體驗交流的樂趣和應該和小學生一樣的感覺。大哥和大姐。怎么去幼兒園。
2.樹立榜樣
選擇身邊的積極榜樣,引導孩子快樂成長。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更好融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以他們為榜樣進行宣傳引導,在課堂上營造濃厚的氛圍,讓其他孩子向他們學習。這樣,輕度分離焦慮的孩子就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向他們學習,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堅持,正模將發揮強大的正能量,起到引導示范的作用。
(五)豐富幼兒的生活常識
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引導幼兒了解生活中的規則,豐富幼兒的生活常識,如讓幼兒知道垃圾要扔在垃圾桶、杯子毛巾要放在盥洗室、就餐時要端正姿勢保持安靜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的發展。比如,在“吃面包”活動中,筆者向幼兒展示打開包裝紙的方法,引導幼兒挑選大小合適的面包,告訴他們吃面包的方式,吃完面包后要把包裝紙扔在垃圾桶,不能立馬進行劇烈運動等。同時,筆者會隨時提醒幼兒在吃東西的過程中不能隨意說話,不能扔掉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及時糾正幼兒錯誤的進食方式,引導幼兒自覺遵守進餐的相關規則。久而久之,這會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后續的發展。
結語:面對幼兒入園焦慮的種種表現,需要教師在付出更多愛心和耐心的基礎上,還要具體地深入了解和分析幼兒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對癥下藥,有計劃、有步驟地運用科學的方法,創造輕松自然的氛圍,注重發揮幼兒集體的教育影響力量的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家庭配合教育方案。家園合作,降低家園差異因素對幼兒入園適應的影響,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參考文獻:
[1]崔松鶴.親子依戀對新入園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1(5).
[2]馬潔從家庭邁向社會的第一步[J]文理導航,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