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林
摘要:本文對家庭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模式,做了簡要介紹。家庭治療在我國的臨床實踐中療效是肯定的,但也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心理文化背景不同和如何在技術運用上突破是核心問題。本文提出從處理策略上著手,與家庭核心成員結盟,并來取逐一解決的思路。另外在實踐中,本文提還供了案例參考。為探討和研究家庭治療本土化過程開拓新的思考。
關鍵詞:家庭治療;處理策略;本土化
1.家庭治療的介紹
家庭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模式,是以整個家庭作為治療的單位,著重的焦點在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和溝通問題,是處理人際關系系統的一種方法。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都是與家庭其他成員互動的結果,個人的問題單是個人問題,可能與家庭系統有關。所以家庭治療的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過在家庭內部促進諒解,使每個家庭成員了解家庭中病態情感結構,以糾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態,改善家庭功能,產生治療性的影響。
家庭治療的系統理論是由上個世紀5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鮑恩創立的。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家庭系統理論的8個概念,即核心家庭情緒系統,自我分化,三角關系,家庭序位,家庭情緒投射歷程,情感傳遞和截斷,代際傳遞,社會情緒歷程。
家庭治療經過不斷發展變化,衍生出很多的流派,比較著名的有系統派家庭治療、結構派家庭治療、策略派家庭治療、經驗派家庭治療、精神分析家庭治療和認知行為家庭治療。各個流派創建的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治理念。基于家庭系統理論的系統派家庭治療其主要的方法主要強調自我分化,其認為良好的自我分化是其治療的根基。結構派家庭治療由美國家庭心理治療大師米紐秦上世紀70年代創立,其基本概念強調家庭結構,家庭亞系統,家庭邊界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結構派家庭治療方法強調改變家庭結構,重視調整家庭亞系統以及重塑家庭邊界。經驗派家庭治療是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上世紀80年代提出。該流派認為家庭問題產生源于家庭情感壓力,其方法在于讓家庭成員了解最初他們真實的感受,恐懼和焦慮,或者希望與愿望。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是家庭的個體理解并解決他們自己的個人沖突就可以幫助配偶和家庭成員更好的相處。認知行為家庭治療認為錯誤的思維模式導致家庭功能失調的選擇和行為。其方法強調改變家庭成員的認知思維過程,更好的選擇或決定家庭內的事情。
2.家庭治療在本土化運用中遇到的困難
家庭治療傳入中國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由德國的心理學家Stierlin和Simon博士來中國舉辦中德心理班的方式正式將家庭治療引進中國。經過國內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界廣泛的學習和臨床實踐,證實了家庭治療在心理治療中是很有價值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和運用。但是在其臨床實踐過程中,心理治療師也發現王完全照搬西方的治療方法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最突出的問題的是要維持較好的心理治療的結果,需要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影響。
其具體的文化沖突體現在中西方家庭倫理、家庭文化的不同而導致家庭治療的手段方法和目標的差異。其臨床表現為:糾纏型母親和疏離型父親家庭;傳統父權和夫權制家庭;儒家文化背景下“孝道”對家庭的影響。
其次的問題要考慮家庭治療在技術運用上的問題。結構派家庭治療基本原則是治療師重新擾動家庭原有的家庭結構,在技術上重視如何進入家庭,參與家庭對話,但是如何組織一次有真正治療價值的家庭對話常常面臨挑戰。治療師即使通過評估和分析發現了家庭問題所在,但是在如何進入家庭,組織有效家庭對話上常常發現實施困難。疏離的父親會缺席家庭會談,反復邀請都會被父親拒絕;父權或夫權制的家庭讓治療師感到極大的壓力,父親或丈夫和治療師很難建立治療聯盟;而儒家文化下形成的大家庭背景,迫使治療師要面對的家庭成員遠遠不是三口之家的核心成員,實施治療難度很大。
以上兩個問題是目前我國家庭治療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家庭治療的最大挑戰。
3.家庭治療本土化處理策略性思考
對于文化背景和技術運用上的困難,是家庭治療本土化的核心。而文化背景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理解了我國的文化背景后,才能在技術運用上有所突破。這使家庭心理治療要考慮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建立治療聯盟。
另外在我國心理文化背影下,在團體中申張自己,主張自己相對困難。要在家庭團體中比較明確的讓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的情緒,做更多的自我暴露,促進家庭成員彼此的反思和理解,這樣的技術運用相當困難,治療師也比較頭痛。
面對現實情境,基于本土化策略上的考慮,應對家庭治療在我國的具體實施做出一定的調整,思考如下:最重要的也是核心的評估是家庭權力的分配,在技術層面要與家庭中權力的主導者建立好的治療聯盟,這是進入家庭的最重要的一步。其次的調整是家庭對話,可以將家庭成員的團體對話方式減少,采取逐一個體談話,以心理治療師為核心,將家庭內部矛盾逐步瓦解,最后重新整合。這兩個方面的策略性思考,為本土化的家庭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方向。
4.家庭治療本土化處理策略實施案例介紹
下面提供案例介紹具體實施的情況和效果。
第一個案例一般情況介紹:三口之家,女兒18歲,因高三下學期對考試極度焦慮未參加高考,現在在復讀階段,考試焦慮依然沒有緩解,是此次來咨詢的案主。母親是公司高管,能力很強,對女兒期待很高,和女兒情感聯系緊密,實際的家庭主導者。父親是個體經營戶,能力一般,與家庭疏遠,不太照顧女兒和妻子的訴求。
治療階段一:以女孩的問題為切入口,詳細了解問題具體細節,同時收集評估家庭資料,確定治療聯盟。
冶療階段二:與女孩單獨工作,每周一次,其間四至五次分別與父母單獨約談。在和女孩的談話中基本梳理出其焦慮情緒中有對父親不關心家庭的憤怒,對母親長期對自已的高要求和高期待的不滿,其中還含有對前任班主任過分要求的厭惡。這些情緒得到充分認識后,女孩的焦慮情緒有明顯緩解。
在和父母的工作中確立與母親建立工作聯盟,強調母親的重要性,讓母親降低期待,不光是學習,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尊重女兒的生活方式。與父親的談話只進行了一次支持性談話。
治療階段三:女孩回學校復讀,情況尚可,為鞏固療效,與母親再進行了兩次談話,主要緩解母親的焦慮,更多的支持女兒。
5.家庭治療本土化處理策略的總結
家庭治療本土化對我國的心理治療師來說是一個長期的議題,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研究和探討。在東方心理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國家庭,西方的家庭治療可能要從整個理論思路上進行調整。目前尚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工作,但從處理策略上進行調整也許可行。上述個案正是在此情況下做出的一些改進。與家庭的核心成員聯盟,并采取逐一解決的方法最后達成咨詢目的。當然此方法肯定存在問題。比如面對家庭的核心成員功能低下,無法結盟,孩子的訴求多樣,癥狀意義重大等等,對心理治療師依然是很大挑戰。本文僅僅只是一個供同行參考的探討。
參考文獻:
[1]余咪,董紅.國內家庭治療研究綜述[J].新西部(理論版),2013(Z2):105-108.
[2]Roberta Gilbert. 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M].臺灣:秀威資訊出版社2012.
[3]姚峰.家庭治療在中國應用的本土化反思和建議:多元化的視角[J].醫學與哲學(B),2018(7):20-25.
[4]田秀英.家庭治療模式的本土化探析[J].青春歲月,2014(5):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