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研究是全面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學界對于主體的劃分各不相同,“人”作為籠統認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既包括理論主體中國共產黨,也包括了社會主體人民群眾、知識分子、領袖群體,各群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內涵、特征兩個維度入手,淺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構成和主體的地位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主體研究;中國化;主體條件
馬克思主義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便成為了最為迫切的任務,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具體結合最主要的一環就是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主體才是最具能動性和主觀性的要素,主體活躍與否、能動性強與否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實踐的具體指導和改革。換言之,要向全面科學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必須要依托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而推動這一目標的順利進行。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內涵
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探討,學術界普遍定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為“從事認知理解和實踐活動的人和組織”,即主體應該具備主觀理解認知能力和進行具體實踐活動的能力。對于主體的敘述,有學者強調“人和組織”中的“人”不應該只是獨立的個體,還應泛指“群體”“組織”;還有學者對“人”的特質做了強調,認為“人”應具有兩種特質:一是要堅定的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二是應清楚的了解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具體結合起來。綜上,對于之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研究若想深入探索,一方面可以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哲學范疇來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從具體化的組織和人這一層面來研究。總之,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課題,主體是這一課題的動力源泉,只有主體才能推動客體間的結合和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特征
一般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特征是與其內涵想緊密聯系的。在學界中,對于主體的特征,不同的學者有其不同的表述異同之處大致如下。岳強和田克勤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包括三個方面:中國共產黨、理論領導者、人民群眾,因此隨之表現出來的特征有:主體的綜合力量壯大、主體的覺悟性不斷增強、主體之間的互動機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徐松林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始終是“人”,人便有自然性、意識性、社會性的特征;王家芬對此持和徐松林近似的觀點,她認為中國經過多社會多階級的更變,主體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的特征。
在此基礎上李安增又進一步對主體特征進行歸納:一般特征、特有特征和品格特征。徐松林觀點中的三個特征,是作為獨立個體在任何時刻都所擁有的一般特征,王家芬所持觀點中的三個特征是人在社會進程中隨著階層的分化,群體的聚集和分散逐漸衍生出來的特有特征,而品格特征則是在毛澤東領導的新時代下,毛澤東的活的靈魂“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品格特征在馬克思引入中國的初期,對當時仍處于落后時期的中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為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實踐指引了方向。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特征研究內容相對比較貧瘠,不能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的適應度完全匹配,但總體來說主體的一般性特征是學界普遍認同的,后續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和創新。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條件構成
當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仍有一部分存在爭議,究其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研究沒有弄清楚、搞明白。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主體條件主要包括三個能力和三個態度。
(一)三個能力
1、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能力。由于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我們不能狹隘的對其進行看待,從狹義上講,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經典馬克思主義論;從廣義上來講,馬克思主義還包括馬克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此外還包括內容馬克思主義,如馬克主義哲學、根據馬克思主義提煉出的基本觀點、方法和原理等;實踐馬克思主義,如根據馬克思主義所制定的方針、行動、政策等等。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主體的“人”,應該從多方面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構成和形態。
2、了解并掌握中國實際情況的能力。由于中國發展歷程的復雜性,因此中國實際問題也存在著國家層面問題和人民群眾問題。國家層面問題包括著地理環境問題、人口資源問題、矛盾政策問題等;人民群眾問題主要包含人民日常生活維持和生存的基本訴求。雖然中國實際問題的多樣性為主體掌握實際情況造成了一定阻礙,但只有作為個體的人掌握住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才能更具優勢。
3、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情況的能力。即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起來的能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來靈活分析和解決中國發展中的阻礙,這主要體現在主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實踐上。
(二)三個態度
三個態度指的是馬克思主義主體的所屬層面不同,需求不同,進而規定著主體的態度不同。首先,在信仰需要層面,對于馬克思主義要持有信仰態度,精神上皈依于馬克思主義;其次,在意識需要層面,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主體應對其進行維護和敬重,在時代的變革中與時俱進,一同發展;最后,在科學需要方面,應堅持對馬克思主義采取科學的態度,以信仰的信念在實踐中科學應用,做到實事求是。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地位
籠統來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主體就是中華民族,從理論主體和社會主體來看,中國共產黨可看作是理論主體,人民群眾、知識分子和領袖群體可看作是社會群體。
(一)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領導者,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導力量。結合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可以歸納出中國共產黨的發揮的具體作用如下:一是引領了中國社會革命的、建設和改革,創建了強大的革命隊伍并發展至今;二是將廣大的群眾組織起來,充分利用無產階級隊伍的力量進行革命運動;三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秩序;四是善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并豐富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二)人民群眾是依靠力量。
在漫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人民群眾通過自身帶有智慧性的實踐活動,來充分表達自身的訴求和價值取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一把精確的尺子。
(三)知識分子是推動力量。
知識分子是率先引入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在無產階級制定方針和政策時,知識分子也是最先參與其中,運用理論進行國情探索,并主動推進大眾工作的,可以說知識分子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四)領袖群體是核心力量。
領袖群體是無產階級運動中最具有威信的群體,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和能力擔當起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家、設計者、實施者和參與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結束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一些領域與目前的科學發展需求仍有不匹配之處,研究方法過于單一,范圍稍顯狹隘。因此,我們需要立足時代背景和需求,結合中國目前的話語權與現在所處的全球地位,秉持包容開放的態度,擴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面,與其他國家互尊互鑒,以便更好的發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研究[J].南國博覽,2019(2):1.
[2]陳加飛.近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述評[J].鄧小平研究,2018(2):12.
[3]張曼.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條件[J].社科縱橫,2018,33(2):6.
作者簡介:
孫睿敏(1999.10),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在讀,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畢業院校: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