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文慧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其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日前,筆者所在的教育指導中心及下屬的中小學校也在不斷探討和踐行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意在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主動構建知識框架,掌握課堂知識,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關鍵詞】小學體育;合作學習
《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有效的體育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體育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近年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合理構建、巧選內容、精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將在體育教學中發揮更高的優勢,使體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結合筆者個人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小組合作”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實施情況。
一、在體育課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小組構建不合理
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傳統的分組是按照性別、身高進行排列四列橫隊的組合,女生站前面2列,男生站后面2列。傳統的分組能夠快速整理、集合隊伍,卻造成了人數比較多的問題,再加上小組之間身高和運動能力差異有懸殊,容易產生組內之間學生運動參與度、熱情度的不平衡。同時,如果以傳統隊伍來進行一些比賽活動的話,會導致比賽結果的不公平。
2.過于形式化,不注重鍛煉效果和實質性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運動參與性,也符合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體育課都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如果一味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忽略學生學習鍛煉的效果,忽視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運動量是否達標,學生在體育課上則得不到真正的鍛煉。那么,這一節體育課的學習模式是需要改進的。
3.分組合作時間有限
由于各小組成員運動能力存在差異性,小組之間完成運動任務的時間也會存在差異。配合性較好的小組可能會在規定時間內或超前完成體育教師布置的任務,達到預期的運動效果。然而,對于一些小組可能才剛進入運動狀態,體育教師就得叫停該環節,然后匆匆忙忙進行下一環節,把小組合作學習變成一個過場。
4.體育課堂評價機制的不完善
現在的教育倡導表揚、鼓勵式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及時表揚及反饋。在進行小組合作時,體育教師更多的是針對小組整體和小組成果展示的評價,缺乏對小組內個體的過程性評價,忽視對學生的運動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及創新意識的評價。
二、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建議
1.構建科學合作小組,防止小組形式化的出現
小組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科學、合理分組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優化小組組合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重要措施。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筆者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并且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勢互補”的原則,突破傳統的以性別、身高的分組模式,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6-8人為宜;二是參照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性格特點進行分組,確保每組中都有一個小組長能夠引領本小組的成員進行學習、合作。為了更好地發揮小組長領導的作用,筆者及時地與組長進行溝通工作,了解到每小組存在的問題,如果有個別不能進行合作的,進行恰當的調整,保證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這樣分組可以更好促進學生之間的發展,也為各小組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如,在進行體育課堂自編操套路時,筆者會采取“靈活小組”的教學模式,按照對自編操套路掌握情況進行臨時的搭配,讓一些協調性、記憶力比較好的學生與尚未掌握動作、節奏性比較差的學生進行組隊,通過“兵帶兵”的形式發揮學生的帶頭作用,促進學生合作精神的同時也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小組長,激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但是,在進行啦啦操校隊訓練時,與“靈活小組”恰恰相反,筆者采取的是固定分組的教學模式。在啦啦操校隊中,這些學生都是經過挑選的,而且年齡結構多樣化,包涵了1-6年級的學生。在進行啦啦操訓練時,由“老帶小”,然后把每年新進隊的學生均衡分給每個老成員小組長,讓老成員帶領新成員去進行練習。這樣一來,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鍛煉的氛圍,也培養了每個小組成員的競爭意識。
體育教師應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本校的教學條件,選擇并制訂相應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般來說,對于簡單的熱身運動和放松活動,建議開展全班教學和集體練習。例如,在進行一些體操類的技巧類動作教學時,教師應“一對一”地進行安全保護的教學。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體育項目都適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從而防止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
體育課的學習內容決定了該堂課是否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但在體育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不適宜所有的體育課堂。這就要求體育教師針對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這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同時,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學生力所能及的,與他們的智力經驗、知識結構水平相當的,是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
2.保證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就必須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只有給足自學、思考、練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可以不斷地將新舊技能融會貫通,并針對某些技能或者動作進行高效的練習,從而產生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進行《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面前進行簡單的示范,以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簡單的動作表象,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如何才能跳得高?各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跑得快就能跳得高;有的學生認為起跳動作的規范性才是跳得高的關鍵所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動作技巧,同時克服害怕的心理,筆者把課堂上的大量時間留下小組合作探究實踐,鼓勵班上的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通過利用小組長的帶動作用來幫助小組成員克服困難,讓每個學生都勇于嘗試并能成功地進行跨越跳高。
總之,教師要根據問題的廣度與深度、學生的特點、組織情況來確定在小組合作的時間。時間不足,造成學生興趣未盡,討論問題的深度不夠深入;時間過長,則易使學生的討論和探究的興致點喪失。小組合作學習時間的把握宜遵循以下幾點:
(1)把握合作學習最佳契機,相機而入;
(2)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有啟發性、思考性、探索性的問題;
(3)兼顧全盤,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環節時間;
(4)周密思考,預設問題,做好引導、點撥;
(5)將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有機揉合,優勢互補。
3.制訂獎勵機制
我校依據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本校的情況,在學校的領導下制訂了“爭章制度”,每節體育課堂根據學生的紀律、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小組合作情況等方面進行相應的“福建茶章,松柏章”等獎勵。然后,每周由相應的教師統計這些獎勵章的數量,由負責該項目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獎勵。筆者根據體育課堂的特殊性,賦予獲獎的學生、小組擁有選擇器材的優先權利或者自由活動的權利。這一獎勵機制的執行,更能促進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積極性。另外,筆者也將涉及到學生個體的參數,如,聽講專注、聽懂指令、反應迅速、練習認真;涉及到小組的參數,如,小組成員的配合、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狀況、小組整體的學習效率等指標納入到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做到實際出發,因組施評,體現多元性的評價原則。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同時,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在合作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積極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能不斷促進小組之間的共同進步。在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應該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進行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合作效果并進行及時引導、糾正,加強對學生的合理組織和調控。這樣,合作學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巧妙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讓體育課堂真正“合作起來”。
參考文獻:
[1]張美紅.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大班額合作學習的問題及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2]呂副勇.“小組合作學習”,提高體育課堂的有效性[J].神州,2018.
[3]聶小勤.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初探[J].小作家選刊,2016.
[4]呂副勇.“小組合作學習”,提高體育課堂的有效性[J].神州,2018.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