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琳
(鎮平縣招生考試中心 河南 鎮平 474250)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以及提升學生的三觀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封閉化,說教式的教學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最終的課堂教學質量[1]。現如今,多媒體網絡的出現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其能夠將課堂知識以一種更加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彌補傳統“口述+黑板板書”教學模式的弊端,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體驗。除此之外,多媒體網絡技術還能夠有效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在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等環節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與幫助,全面提升教學服務質量。因此,身為新時代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者,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認識到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特點與作用,將應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中,采取針對而有效的教學措施,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首先,從學科角度來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偏理論化,側重于對學生進行思想以及精神上的教導,整個過程比較枯燥、乏味,難免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從教學方法上來看,很多教師還在沿用原有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對學生闡述一通“高大上”的理論,盡管教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的表現卻是“無精打采”,導致課堂上一片“死氣沉沉”的現象[2]。另外,從學生角度來看,很多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副科”,不必在上面付出過多的時間,應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上面,這種錯誤的認識對于最終的學習效果有著一定的不利影響。
首先,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工作能夠將一些復雜的課堂知識變的簡單化,將一些抽象的知識變的具體化,為學生帶來更加形象、直觀的學習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便捷高效。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工作能夠有效發揮出信息技術的特點與優勢,能夠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第三,內容豐富。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可以從海量的網上資源中篩選能夠為己所用的信息內容,將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身心學習需求,進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1 引入微課,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預則立,不預則廢[3]。學生不能上來就“埋頭苦干”,學生應當在一開始就制定出合理的計劃,加強對預習環節的重視與安排,進而為接下來的正式課堂學習做好鋪墊。經調查研究發現,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有著良好的預習習慣,反觀一些成績不怎么好的學生,在課堂上付出了同樣的時間與精力,結果卻不及預期。一方面,這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預習方法。對此,教師可以依托于多媒體網絡,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微課概念,將課堂重點、難點知識整合在視頻中,在課前下發給學生,讓學生沿著微課的指引進行有效預習,既能節省時間又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可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提前對課堂內容有個大體的感知,教師可以將設計好的微課視頻下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在家時間進行仔細觀看。首先,微課視頻開端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電影《虎門銷煙》的片段(下圖1),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讓學生了解一些相關歷史資料。其次,微課中需要為學生羅列出明確的預習目標如“了解英國向中國販運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和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目的,能夠簡單復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簡單情況”、“認識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充分感受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正氣”、“知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知道近代中國挨打的原因”……教師還應當在微課中給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如“仔細閱讀教材,利用圖表等形式對教材信息進行整理,表述自己的學習之后的想法與感悟”。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微課中進行適當的知識拓展,為學生展示有關“罌粟”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鴉片”的危害,進一步認識列強侵略我國的丑惡嘴臉與野心……如此,學生對《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要講什么,自己要學什么等問題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接下來在正式課堂學習中便會有所準備,學習效率也自然會得到有效提升。

圖1 林則徐虎門銷煙
3.2 情景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4],對于小學教學工作者而言,需要在課堂開始之初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專注力,進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小學生在學習方面呈現出很多特點,比如只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感興趣等等。從這一點出發,教師可以發揮出多媒體網絡的優勢,通過故事引用等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堂學習中,挖掘學生自身的內在潛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更好的表現。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通過特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歡樂的心情中學習知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挑戰第一次》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動畫片《小馬過河》(下圖2),然后為學生提出問題“小馬在開始的時候為什么不敢過河?”,“小馬與老牛和田鼠說了什么?”、“小馬獨自過河的時候發現了什么,你能從中悟出什么道理?”……形象直觀的動畫故事,再加上教師具有啟發性問題,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學生們對于課堂內容的興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發。此時,教師可以再為學生展示如下圖片“有個小朋友一邊邁入小學大門,一邊回頭張望自己的父母”、“有個小朋友在燃氣灶前,被冒出的油煙嗆的留出眼淚”……然后詢問學生“你有沒有與圖片中小朋友同樣的經歷?”,由此引發學生的相互討論:有的學生表示“自己第一次炒雞蛋的時候,就是因為油太熱了,一下子就將雞蛋炒煳了……”,有的學生表示“自己第一次進入班級的時候,心里非常忐忑,不過還好,后來交了那么多的好朋友”……故事與圖片中的內容與課堂教學主題息息相關,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非常好的促進意義。

圖2 小馬過河
3.3 案例引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有限,不足以完全滿足或者滿足所有學生的身心需求。多媒體網絡的出現,為信息的高效傳輸提供了可能。網絡中存在著海量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教師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并點一點鼠標,就能篩選出想要的信息內容,將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5]。因此,教師可以立足于課堂教學目標,從網上摘取或者引用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在觀看中深入思考,相互之間進行討論,提升自身的認知深度,增強自身的學習感悟。這對于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很誠實》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插入一段新聞“2019年12月25日上午,小學生徐子皓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了一個錢包,想到失主可能回來尋找,徐子皓就一直站在那里等著失主。眼看就要到了上課的時間,徐子皓還是沒有等來失主。為了不耽誤上課,徐子皓就將錢包轉交給了他所在的托管中心,當失主得知拾金不昧的是一位小學生時,于是第二天到學校送上一面錦旗”……通過社會中實際發生的案例,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其效果遠遠比老師單純口述教學效果要好的多。再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的時候,教師可以直接為學生播放“某人因不遵守交通規則,最終出現交通事故”的視頻,讓學生知道“危險往往就在一瞬間”的道理,進而將“規則”意識植入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寶貴,懂得如何敬畏生命、熱愛生命……通過引用真實案例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沖擊感,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深度,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進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目標。
3.4 平臺搭建,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室為陣地,整個過程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比較嚴重。假設學生出現生病需要在家休養時,很容易就出現“掉隊”的現象。比較典型的是,在2020年初的時候,新冠狀病毒在全國開始蔓延,很多學校都不能如期開學,如果學校還是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很容易導致學生落下課程進度。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搭建線上教學平臺,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學習任務。線上平臺的出現,對于學生的復習工作有著良好的支撐作用,能夠有效解決老師不在身邊的問題,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彌補自身存在的短板與不足,進而實現學習效果的不斷提升。
首先,教師可以選擇錄播授課的方式,將自己的授課過程錄制成視頻并上傳至學校的官方平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身份驗證之后進行自由瀏覽與查看。教師還可以從網上搜索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將其引入到教學平臺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現代通訊設備,組織學生創建屬于自己班級的QQ群或者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學生推送一些與道德法治相關的熱點新聞,或者發布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真人真事,充實學生的課余時間。另外,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在學校官方網站上構建與學生在線交流的平臺,可以通過文字、語言等方式實現在線交流,對類似疫情情況的出現做好應對措施……通過上述方式,可以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行時間與空間上的延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到位的教學服務,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綜上所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教學方法與形式上進行優化與創新。身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者,應當具備與時俱進的工作素養,從引入微課,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情景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案例引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平臺搭建,拓展課堂教學空間等方面著手,將多媒體網絡的教學作用發揮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