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要】整本書閱讀對閱讀習慣的形成有著特殊的作用,能夠給學生帶來成就感。通過宏觀整體檢視,專題研究與聚焦閱讀的任務驅動式的深度閱讀,增強學生的興趣,使閱讀能力實現螺旋上升。
【關鍵詞】初中整本書閱讀;整體檢視;專題研究;深度閱讀;任務驅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整本書閱讀作為語文新課標學習任務之首,伴隨著部編版新教材的實施走在教學的第一線,它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名著全解、讀故事概要,做大量的閱讀練習來取代整本書閱讀的做法屢見不鮮。把整本書閱讀理解為課外閱讀的做法已經無法在考卷上取得高分,更別說通過閱讀提升語文素養了。
如何讓學生持續熱愛,全身心投入,體驗深度學習的成功感,如何有效地推進整本書閱讀,源于教師深度的教學設計。下面就筆者的實踐引發一些思考,認為只有讓整本書閱讀進入課程、進入課堂、進入教學,它才能發揮真正意義,使學生產生長久的閱讀動力,否則它與課外閱讀并無二致。整本書閱讀與課外閱讀的區別,主要在于它必須借助精心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達成具體的教學目標。如果說課外閱讀是興趣導向,整本書閱讀則應該是一種讓結構合理化、有效提升教學效率的教學活動。
本學期,在指導學生閱讀《駱駝祥子》實踐中,筆者嘗試運用“任務驅動,螺旋上升”的策略建構實操路徑,在整體檢視、專題研究、聚焦人物的整體推進中,助力學生閱讀全書,強化代入感,消除隔膜,達到了往返回復、螺旋上升的效果。筆者拋棄了傳統的一古腦兒讓學生從頭到尾通篇讀一遍了事的做法,改為一讀故事大概、二讀興趣點、三讀主題的做法。具體操作如下:
一、整體檢視觀全局
1.明確閱讀目標、閱讀時間,教師大體介紹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閱讀。
2.過程監控反饋,主要反饋閱讀成效與問題,激勵學生繼續前進。
“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或粗讀的一門藝術。”檢視閱讀立足在整本書的“整”字上下功夫,從厘清整本書的框架入手,目的是大致了解整本書的結構與主要內容,使學生對整本書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不在乎細節。
如何梳理框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分解,進行任務驅動。
任務一:用思維導圖梳理整本書主人公的活動脈絡與人物關系
整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人力車夫祥子為實現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的夢想,經歷了三起三落,最終失去生活的信心,自暴自棄,墮落沉淪的故事。小說還刻劃了祥子周圍的人物,如,殘忍霸道的車主劉四、大膽潑辣又有點變態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毀滅的小福子、離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馬和小馬祖孫倆,還有搶車的大兵、不給仆人飯吃的楊太太、詐騙祥子的孫偵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風情的世態圖。這些人與祥子的關系或親或疏,在他的人生軌跡產生或重或輕的影響。
學生通過這樣梳理,對主人公的大致經歷及其社會關系已有初步印象,為后面的精讀研究埋下良好的伏筆。
任務二:用表格統整章節的大致內容
單單對主人公的主要經歷進行梳理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筆者又設計了以下表格,引導學生根據章目進行梳理與整合,在閱讀時進一步了解相關人物的突出表現及對主人公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厘清整本書的概貌。
任務三:寫讀后感讓學生表達感受
初讀完畢,學生完成了“第三視角”的客觀認知,需要介入自我感受來代入到整本書閱讀之中,也就是要讓學生進一步完成“第一視角”的主觀認知。學生結合閱讀體會,對問題進行思考,課堂上各抒己見,在讀后感上形成自己的見解,與名著之間建立起更為鮮明的閱讀感受。
第一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檢視,為第二階段主題研究提供了內容上的支撐,也是整本書閱讀能進一步推進的前提。
二、專題研究問細節
這一階段,學生從大致閱讀走向細節閱讀。第一節選題課,主要讓學生選題并分組;第二節中期問題反饋并指導,主要任務是小組反饋階段研究成果,師生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第三節專題研究成果展示,形式由學生小組自定。師生進行互評與自評,促進第三階段的閱讀走向深入。
課堂的要義在于明確閱讀任務與方法,樹立閱讀信心與激發閱讀興趣。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的沉浸式自主閱讀才是關鍵,閱讀素養的提升也就根植在學生孜孜渴求地與文學人物的對話中。筆者認為,在整本書檢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細致研究,既可以把學生從第一階段浮光掠影式的粗淺認知中導向更深入的閱讀,也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鑒能力。
任務一:確定研究專題與研究方法
首先,《駱駝祥子》是現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力車夫的一生,反映了一個有良知的作家對底層勞動人民生存狀況的關注與同情。
老舍把祥子這樣一個小人物寫活了。祥子從農村到北京,他選擇了當時城市底層老百姓常見的職業——拉洋車。他健壯,老實,堅忍,最大的夢想不過是擁有一輛自己的洋車,不受車廠老板的盤剝。但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滅,他與命運的抗爭最終以慘敗告終。小說結尾,祥子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從一個誠實可愛的青年變成了麻木、狡猾、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定出兩個研究專題,“祥子追夢之路”“漫話人力車夫”。進一步分析,還可以得出“老北京之風情世態”“雙線并行巧構思”“京味兒語言的品析”等主題。
根據七年級下冊名著整本書閱讀的要求,我們敲定以下的閱讀方法:1.圈點與批注;2.制作閱讀卡片;3.寫讀書筆記;4.小組定期交流心得。
任務二:以專題帶動深層閱讀
制卡讀薄,批注讀厚。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圈點與批注”“制作閱讀卡片”的方法來輔助閱讀的有效深入。要把長文讀薄、讀透,提煉與整合信息的能力至關重要。組織策略是讀者將所閱讀的信息加以組合以有效保持信息的閱讀策略,具體有列提綱、畫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如,“祥子的追夢之路”專題小組,他們在閱讀研究的過程中,擬定了以下的閱讀提綱:1.祥子的出身;2.祥子的外貌;3.祥子的事業;4.祥子的愛情;5.祥子的思想轉變。根據所列的提綱,在閱讀過程,制作了五張讀書卡片,每位組員分別撰寫了兩篇讀書筆記。
任務三:整合資源專題展示
在這里,筆者給小組的任務是:整合材料,匯報研究成果。
這兩個階段、六項任務均立足在閱讀,粗讀與精讀相間,跳躍式閱讀與沉浸式閱讀相結合,筆者敢于花時間,花精力帶著學生真閱讀,引領學生的認識由膚淺逐步走向深刻,從單薄慢慢走向厚重,對二三十年代舊中國的生活也有了新的思考。同時,在這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從一開始不習慣或者不懂得閱讀技巧,到后來能熟練運用至少一種閱讀方法輔助閱讀。深度閱讀關注了學生的自我閱讀感受與表達,對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起著深層的作用。
三、聚焦人物探主題
此階段明確新的閱讀任務。老舍先生在評價《駱駝祥子》時說:“車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與生命的根據。我必須找到這個根源,才能寫出個勞苦社會。”那么,老舍先生所說的這個根源是什么,作品中又是如何呈現給讀者的呢?主人公祥子的悲劇,是他個人的原因,抑或還有其它?所以,筆者給學生第三階段的閱讀任務是,聚焦小說中對各式各樣人物的描寫,探究小說的主題思想。這里,筆者給學生引入了群文閱讀的方法。
任務一:分清敵友
《駱駝祥子》涉及的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以劉四爺、孫偵探為首的惡勢力,一派以曹先生小福子為代表的“好人”。這些人在祥子的身邊做了什么事,在祥子走向悲劇的路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悲劇的造成與祥子自身的弱點有無關聯?
任務二:研讀經典
這里引入群文閱讀,筆者引導學生找出同質性、關聯性的章節,自前至后進行構建,從顯性描寫與零散知識出發,通過分析整合,尋找人物深層次的根源。如祥子:高媽勸他放高利貸,不聽;虎妞讓他委屈自己向劉四爺服軟,不肯;孫偵探敲詐,不敢反抗等章節,經過對比閱讀,可見祥子性格中的弱點,死板守舊,不會變通,典型的個人主義者,這無疑是導致他走向悲劇的原因之一。
任務三:古今對比
每一個讀《駱駝祥子》的人,筆者想都會對祥子的命運扼腕輕嘆,如此老實、健壯、勤勞,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一個大好青年就這樣淪落為一具行尸走肉。基于前面的閱讀感受,理解分析,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并以“2020年祥子在北京”為題進行短文寫作。讓學生暢想祥子2020年在北京的生活狀態,短文的后面加一段評析,解釋為何相同的人在不同時空有不同的結局。此舉,引發學生聯系實際看文學作品,品文學人物,提升品鑒欣賞能力。
至此,《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經歷三個階段,完成九大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整體檢視觀全局,專題研究問細節,聚焦人物探主題,循序漸進,從整體走向局部,從淺層走向深入,由文學作品通向現實生活,并學習運用多種輔助性閱讀技巧。最終實現閱讀水平、閱讀能力的螺旋上升,建立起整本書閱讀的清晰概念,增強了“自我效能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名著閱讀的畏懼心理。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