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一、背景
“我討厭我自己,因為我太胖了,怎么都減不下來。”
“我的皮膚很黑,我好羨慕那些皮膚白皙的女孩。”
“我的腿毛這么濃密,夏天都不敢穿短褲。”
“我的胸部比其他女生發育得更早,班上同學因此給我起難聽的綽號,我好苦惱。”
處于青春期的個體正經歷著生理的劇烈變化,對于自我和他人的評價關注度高,而社會文化中又充斥著大量關于理想美的宣傳,這導致青少年對自己身體不滿意的現象突出。他們強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體貌,如身高、胖瘦、體態等,易夸大自身的“缺陷”。大量研究表明,消極身體意象在青少年群體中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身體意象是指個體形成的對自己身體的心理圖畫,包括對自己身體生理、心理功能的認知、態度以及相應的行為調控。身體意象作為身體自我的一個部分,對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至關重要。積極身體意象的建構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發展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提升積極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積極與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如何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身體意象應是全社會共同重視的問題。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性別平等的視野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很多女生對于乳房發育和月經具有羞恥感,一部分男生對于自己的遺精和性沖動也有一種負罪感,有的男生也會用講黃色笑話或攻擊同伴的身體特征的方式表達出來。忽略性別平等的視野將會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對男生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時對月經問題的回避可能會使校園或文化層面對月經持續抱有負面態度,這可能會對青少年女生的生活環境和同伴干預協助產生負面影響,使其在青春期發育中乃至成年后都無法接納并欣賞自己的身體,在需要求助時也往往選擇沉默應對。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強調,依托科學的證據,立足于社會性別平等和人權標準及框架,有助于處理敏感問題。2018年,廣東省教育廳印發的《關于在我省全面開展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的通知》中指出,開展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是從小培育社會公眾的性別平等意識,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共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
三、開發學校性別平等課程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青少年樹立對自我體重、體型等生理變化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多元化審美,提高其媒介素質,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與溫馨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是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內容。開發學校性別平等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1.確立課程目標和內容
聚焦于身體意象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目標是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身體,了解影響身體意象的因素(個體生理、心理因素、人際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提升學生的積極身體意象。在此基礎上,設置了具體的課程目標和內容。
主題1:擁抱青春變化。幫助學生了解身體各部分的重要性,學會覺察身體感受,傾聽身體提供的信號;激發學生愛惜和保護身體的意識;尊重兩性青春期身心發展與差異。
主題2:性別差異與多樣性。認識不同性別群體的存在;建立性別多樣性的意識,破除對性別少數群體的誤區和迷思;尊重和接納自我與他人差異,不應該因為不同而受到傷害。
主題3:覺察家庭性別角色的影響。幫助學生覺察家庭性別角色在相貌、身材、服飾特征、飲食習慣及對身體美觀念的影響,學會應對消極影響。
主題4:面對同伴嘲笑與偏見。幫助學生了解開體貌玩笑者的心理狀態,掌握用理性的態度和合適的方式面對體貌玩笑行為;意識到性別刻板印象、偏見導致欺凌的發生;愿意對遇到的欺凌行為采取行動及營造正向的班級氛圍。
主題5:社會規范與性別角色。幫助學生覺察身體意象比較的存在以及比較以后可能帶來的影響;能識別性別刻板印象,了解人們日常對性別的看法是如何習得的;認識到人人都可能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限制和負面影響,且每個人都能突破傳統性別角色的限制。
主題6:揭開媒體的神秘面紗。幫助學生明白身體審美和性別會受到主流文化影響,激發學生的媒體意識,促進學生對媒體意向進行批判性的分析。
主題7:世界因多元而美麗。幫助學生從服飾和裝扮、體態與樣貌兩個角度了解中外審美的變遷發展史,了解不同歷史文化對身體美和性別的定義,樹立多元的審美觀。
主題8:性別與生涯規劃。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探索不同性別追求者追求成就的歷程;制訂生涯規劃不受性別限制。
主題9:我型我秀——悅納身體自我。注重兩性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的衛生保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健康管理,改變可以改變的(體貌),接納不可以改變的(體貌),讓學生學會客觀、全面地了解身體自我,接納自己的性別氣質,提升積極身體意象。
這些課程目標環環相扣,緊緊圍繞青少年身體意象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設計,其中1-2單元是針對個體生物因素方面(身體發育、性別再認識)的設置,3-7單元是針對社會文化因素(個體應對家庭、同伴、社會比較等)的設置,8-9單元是針對個體心理因素(自我接納、生涯規劃等)的設置。
2.完善課程實施方案
課程目標的確定,相當于指明了課程的方向,接下來就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研究,完善課程的具體方案。
首先,對學生的需求開展問卷調查,摸清學生對于性別平等課程的實際需求是什么;然后,結合學校的場地、課程時間安排等實際情況,安排在每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實施開展,每個學期初進行課程前問卷調研,學期末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開展考核工作;最后,根據前期工作,完善課程方案,結合當前的前沿研究,制訂教學計劃,開展實際教學工作。
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課程目標的制訂和課程方案的完善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做很多問卷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把握好方向,高效地完成課程的相關工作。
3.效果評價
通過課程前后學生積極身體意象量表的數據對比,加上學生訪談,評價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積極身體意象有一定的效果。還可以對學生通過教育后在性別觀念和行動能力上的提高進行綜合性評價。評價方式可將學校自評與第三方評價相結合,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及時反饋評價結果,指導改進工作。
四、結語
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坦然接納自己的身體和發育變化,能真正喜歡自己,學會尊重、包容、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擁有陽光、自信的笑容,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