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梅 許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存在煩躁、困惑、恐慌、孤獨、害怕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十分重要。音樂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改善和疏導作用。本文從疫情期間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音樂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音樂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疫情 心理健康 小學音樂
引言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隔離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方式,如運動量減少,在家無聊玩手機、上網課的時間很長,等等。隨著疫情的反復,學生每天戴著口罩,經歷三五次測溫,課程安排緊張,學習壓力突如其來,緊張的學習狀態,反倒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家長的壓力、學校和社會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了負面影響,學生心理的疏導和教育顯得十分有必要。音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在音樂課堂上,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疏導小學生心理的有效途徑。
一、疫情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在疫情背景下,根據多種心理學調查結果,小學生心理癥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氣、煩躁、困惑。總是待在家里不能出門,孩子可能會非常生氣、困惑不解,可能會抱怨疫情給自己帶來不便甚至煩躁不安。
(2)緊張、害怕、恐慌。害怕疫情傳染給自己及身邊的人。
(3)感到孤獨。隔離期間身邊沒有同伴,沒有師生間的關懷,讓學生倍感孤獨。
(4)強迫行為,反復洗手。
(5)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受到影響。不愛說話,睡眠質量變差,愛做噩夢,食欲差等。
(6)部分孩子學習態度改變,學習不認真,態度不端正。
疫情的影響,無疑給孩子帶來了壓力。這時,音樂教師利用音樂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音樂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國有位音樂治療專家認為,音樂的和聲、旋律、節奏等可以在大腦感應的作用下引起情緒反應。小學生聽到不同的音樂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這種共情可以調節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小學生疏導心理不良情緒,促進情感溝通。李麗君的研究表明:通過長期的音樂教學,學生能學會用音樂來宣泄和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調節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不良情緒,維護心理健康發展。
三、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疫情期間,音樂教師在完成日常音樂教學工作的同時,要思考如何利用課堂去滲透心理教育,積極地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筆者認為,結合疫情期間的教學特點,應該從以下幾個途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豐富課堂內容和教法,利用音樂調節小學生的情緒
1.音樂冥想法——放松身心
音樂冥想法可以有效地緩解壓力和放松身心。教師播放背景音樂,用語言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想象,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放松身心。
2.節奏游戲法——感受快樂
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基于高年級學生更喜歡節奏游戲的特點,教學五年級的歌曲《田野在召喚》時,教師以各種節奏型為自由編創起點,開始的時候拍一拍XX,學生跟著模仿。然后教師拍兩拍XXXX,接著三拍,直到學生模仿拍出書本上的節奏。
還可以選擇比較有意思的節奏游戲。例如《布谷鳥》能在鍛煉學生節奏感和大腦反應力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音樂的興趣。
3.合唱練習法——啟迪心靈
合唱是一門高雅藝術,學生通過歌唱體驗音樂的真善美。教師可以從和弦開始練習,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和聲感,讓學生感受合唱的美。也可以多讓學生欣賞優秀的合唱團視頻,例如廈門合唱團的《夜空中最亮的星》。這時候教師從歌曲的歌詞切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論遇到什么事,唱一唱哭一哭,沒什么大不了,早上起床你還是那個勇敢樂觀的少年!
(二)搭建音樂舞臺,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的品質
疫情防控讓孩子們長時間“宅”在家里,很少有鍛煉和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可以結合疫情期間的教學特點,把音樂課還給孩子。
1.線上云音樂會。學生在家錄制一段自己表演的視頻,教師在線上課堂主持音樂會,播放學生的表演視頻,讓更多的學生像電視里的“歌星”一樣,體驗不一樣的自豪感。
2.線下課堂展示。教師利用音樂課堂,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例如教學歌曲《我和提琴》時,找一些會拉提琴的學生到臺上展示一段。這不僅可以讓其他學生實際感知提琴,還可以讓演奏者的心理素質得到鍛煉,使其更加自信勇敢。
(三)從教材出發,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教學人音版歌曲《愛的人間》時,切入愛的教育,借此機會適時告訴學生,疫情期間,正是因為“抗疫英雄”們犧牲自我、無私奉獻,我們才能順利渡過難關。盡管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站在抗疫一線,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幫助他人。
(四)拉近師生關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家丁瓚說,小學生特別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被老師關心、被集體接納,從而積極樂觀,喜歡集體生活。
音樂教師可以多和學生交流音樂體驗,拉近師生關系,及時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推薦好聽的歌曲,等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疫情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在音樂課中的滲透2022年5月中第14期(總第114期)四、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重音樂教學目標與當下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融合
在疫情期間,學生有哪些心理問題,如何將其與學科教育目標有效融合,從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師積極探究與思考。
(二)提高自身修養,及時學習心理健康知識
教師也面臨著這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顯得很有必要。教師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
總之,在疫情期間,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在日常的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在孩子們感受音樂帶來的真、善、美的同時,及時關注并疏導孩子的心理問題。在疫情這一特殊的背景下,教師需要豐富課堂內容和教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現平臺,認真關注每一位學生,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盡可能創造樂觀向上、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快樂,為學生以后的身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明光.音樂,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酵母[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0).
[2]張婷婷.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J].明日,2017(42).
[3]王建華.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情感運用分析[J].好日子,2019(22).
[4]李秋紅.淺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魅力中國,2015(23).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