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標 楊佳音


摘要:“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需要教師花費更多心思和時間去設計,才能實現作業的育人價值。探索語文學科中的美育因素,在作業設計中滲透美育教育,通過搭建分層作業、挖掘傳統文化之美、融合勞動教育、注重實踐創新,可以增強學生對作業的愉悅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雙減 美育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一、問題的提出
美育教育作為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能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將美育貫穿于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和教育各學段。語文學科教學就是滲透美育的重要途徑,而在作業設計中滲透美育教育因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待作業的積極性,更能在身心發展、創造力培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目前,很多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并沒有關注美育教育。比照以前作業存在的問題,結合與同年級語文課老師交流觀察發現,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擇優選校、競賽評比等影響,學生的語文作業依然沿襲著掌握、鞏固知識這一傳統的設計途徑,自然而然忽略了對考試沒有任何幫助的美育教育。這與當今“雙減”要求不相符合?!蛾P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并具體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在對作業量做出嚴格要求的同時,對作業設計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钡悄壳靶W語文作業設計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缺少靈活的思維訓練,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二是作業知識面狹隘,僅限于課本知識,缺少對實踐能力、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三是作業形式單一,作業練習枯燥無味,作業設計缺少趣味性和選擇性。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有效鞏固知識、抓好學生成績,在設計高質優質作業上所花的心思和時間較少,以至于這種統一、單調的海量作業,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成長,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限制了學生自主選擇和個人的潛能的發揮,讓學生身心俱疲,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甚至容易對作業產生抵觸情緒。
二、小學語文滲透美育教育的作業設計意義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該具有人文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而不應該是僵硬的、刻板的知識鞏固。不然,再優雅的文字都會在枯燥的練習中失去色彩。
(一)尊重學生差異,發揮學生主體性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個性化的發展特點。美育教育提倡教師要看到學生不同的審美需求和特點,這與“雙減”政策提倡的分層作業設計不謀而合。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尊重學生的發展差異,為不同層次學生的設計處于其“最近發展區”中的作業,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發展需要,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習主體性,實現作業的育人價值。
(二)減輕作業負擔,讓美愉悅身心
在作業設計中滲透美育教育,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感受到美的熏陶,真正做到“減量提質”,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派,更是直接把美看成是愉快。他們認為:“即使你談論的是美,你也是在談論愉悅;因為美如果不是令人愉悅的就不會是美的?!闭Z文學科中有許多美育因素,比如中華文化之美。在作業設計中挖掘、滲透中華美育因素,既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還可以愉悅身心,增強文化自信。
(三)促進人格發展,浸潤美好心靈
席勒指出:“審美趣味使心靈對道德有好感,因為它把阻撓道德的志趣愛好推開,而激起促進道德的志趣愛好?!闭Z文學科中蘊含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時應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成長,挖掘學科中的美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塑造美好心靈。
(四)活躍思維,培養創造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美育必然不能缺席?!半p減”政策中對作業總量和時長的規定,是要將學生從煩瑣、海量的枯燥作業中解放出來,給予學生更多個性發展的空間。而“美育能夠解放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直覺,促使人們在自由無拘的審美活動中將最深處的心理活動與內心追求呈現出來,在無意識的精神自覺中盡情追逐自我本性,主動探索新事物、嘗試新方法,自由體驗新感受、形成新觀念,并逐漸將這種自由本性融入有意識的審美創造中,從而為創造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痹谛W語文作業設計中滲透美育因素,給予學生更多實踐創新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認識美、鑒賞美的過程中活躍思維,進而發揮創造力去創造美,形成創造意識,實現作業的最優效果。
三、小學語文滲透美育教育的作業設計路徑
滲透美育教育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本著自主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實踐性的原則,尊重學生智力的差異和能力的不同,在作業選擇、時長把握、興趣愛好、人文素養等方面盡力體現鞏固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嘗試做好“減負”背景下對作業的要求。
(一)設計分層作業,尊重審美體驗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且具有自身獨特的表現形式。與之相應的,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或擁有屬于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針對目前小學語文作業中內容單一、答案死板的問題,教師在注重控制作業時長的基礎上,應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以及智力的差異,在作業設計中因材施教,分層搭建作業梯度,設計開放性題目,尊重不同學生的審美體驗。
1.基礎鞏固?;A鞏固型作業面對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的同時,也力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體驗語言文字之美,增強學生做作業時的主動性。620DBD63-4058-4A28-B9F0-9BB6CD299A38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滲透美育教育的作業設計2022年5月中第14期(總第114期)2.綜合訓練。結合課堂學習,針對學生語文能力有差異的客觀事實,對學生發展最近區域進行精準設計,在基礎知識之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這樣,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合適的作業,促使他們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3.表達創造。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作業設計需要豐富學習內容,充分調動學習興趣,給予學生表達美和創造美的機會,在表達創造中感受語文之美。
A、B、C三級分層作業設計,可以給學困生減壓、優等生增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方向和快樂。如下表五年級上冊《搭石》的作業設計。
(二)挖掘傳統文化之美,增加審美情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闭Z文教材中承載著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文化熏陶,愉悅身心,增強民族自信??墒窃S多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只注重豐富學生語文知識,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忽視了語文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作用,使語文作業成為枯燥的練習,而不是感受文化之美的途經。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之美,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去認識并熱愛中華文化,靈活作業形式,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
如在古詩作業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作業的文化性與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鞏固知識,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增加審美情趣。在四重作業設計中,可以在朗讀中感受,可以在繪畫中理解,還可以在表達中升華。
1.朗讀。朗讀是小學生閱讀訓練的基本方法之一,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感知、增強語感、豐富想象、陶冶情操。課前預習時,學生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直白的讀書,這是朗讀的初級階段;在課堂學習后,引導學生課后在熟讀和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讓朗讀中的氣、聲、韻隨著有節奏的朗讀而蘊含情感,產生遐想或思考,從而在朗讀中發現美。
2.唱讀。唱讀在古詩中廣泛應用,有節奏的唱,就能在學習記憶中解放思想,遷移興趣,激發情感。在有韻味的唱讀中,增加審美趣味,充分運用樂感,提高唱讀中的音樂表現力,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彼?,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學生音樂的感知力,對學生在今后的成長中欣賞藝術、體驗藝術,享受生活有著積極現實意義。
3.繪畫。在唱讀的基礎上,增加了語言的感知和想象,對詩詞的理解轉化為繪畫上的表達。通過繪畫的線條、色彩、明暗等構圖造型的運用,把抽象的詩意蘊含具體的形象之中。在繪畫中,增加了意境美,豐富了詩的意象和表現手段。
4.表達。在查找資料的基礎上,通過人物簡介、創作背景,詩意理解和詩的主題表達,也可結合繪畫進一步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意思和道理。語言創作的過程就是一種美育教育,能激發學生大膽想象,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1.朗讀。根據古詩的學習,請讀通古詩,有節奏的朗讀,力爭讀出情感。2.唱讀。古詩是可以配樂傳唱的一種文體,請根據節奏有節奏地唱出古詩。3.繪畫。該詩詩畫俱佳,請根據你對古詩的閱讀理解,畫出你對該詩的理解。4.表達。如果你是閱讀達人,喜歡用演講的方式介紹這首詩,想一想,你會從哪些方面介紹給別人?設計意圖:四個層級的閱讀記憶。第一層級最基礎的也能讓學生記住古詩,但后三層更具藝術性和閱讀情趣。無論用哪種方式,都能達到作業練習的基本目的,還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審美意識。這種設計在很多古詩識記中都很實用,都易操作。
有選擇的分層次記憶,學生在享受作業的同時也分享了自己練習作業的快樂,可以在作業交流中碰撞再次識記的火花;在相互交流中學習,無形中搭建了相互吸收、彼此進步的平臺。這樣的分享,豈不是一件藝術性盛宴?
(三)融合勞動教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語文作業設計應該體現“大語文”教育觀,目前很多小學語文作業還只是盯在“課本和課內”,在作業內容和形式上,拘泥于學科知識的鞏固和訓練。滲透美育教育的語文作業設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觀察和體驗,促進學生身體和心靈的健康、和諧發展?!皠趧拥拿馈趧尤嗣竦拿?,為美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應在美育中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涵養學生的勞動情感,明確美好生活正是由人們勞動創造而來?!边\用“美勞融合”的理念設計語文作業,可以讓學生在勞動生活中增加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
如四年級上冊寫觀察日記的習作,這是一次很好的融合美育、勞育的機會。需要注意“美勞融合”的教育地點不限于校園,應構成學習、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在勞動中培養審美感,通過實踐去獲取真知,培養學生的行為美和心靈美。教師可結合教學安排,提前布置學生盆栽蒜瓣或其他勞動。除去指導觀察日記外,勞動過程的體驗也不失為一件美好的事情。讓學生在種植中體驗成功或失敗的喜悅或傷心,感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平時的日記、周記訓練可根據時間布置家務勞動作業、社區打掃志愿者作業,讓學生在勞動中認識勞動的價值,在認識中體會為他人服務的美好和快樂;在體會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念。這樣勞逸結合也是對智力的支持,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中,減緩腦力勞動帶來的精神壓力,開拓勞動帶來的創造思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四)注重實踐創新,提升審美創造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忽視語文學科性質特點的作業設計便可能導致語文作業成為枯燥乏味的練習,禁錮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從課程性質出發,設計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綜合運用知識、表現和提升創造力的作業,比如動手操作型作業、專題探究性作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斂诵痢じ窳终J為,審美教育不能單從靜態的角度去教導學生被動的感受美,必須要學生學會走出教室,通過主動參與開啟自身的想象力,喚醒主動反思與行動的力量。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可以將語文知識和其他科目融合,實現再造性的創造性設計。下面以結合語文教學而展開的創新性作業設計為例:
在學了《蝙蝠和雷達》后,學生們對仿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作業布置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所觀察的動植物特點,進行實踐探究,設計出自己的小發明,并根據自己的設計,談一談設計時的想法。這樣的作業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對學生作業給予肯定和引導,讓實踐探究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支撐點,在實踐作業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實踐探索中提升審美創造力。
總之,“雙減”背景下,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作業量,更要在作業設計上多下功夫。有效的作業設計是一門藝術,小學語文作業通過美育方面的滲透,展現出作業的層次性和靈活多樣的藝術表現力,尊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增強審美情趣,有利于作業愉悅身心,讓學生在興趣中選擇,在快樂中學習,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對他們人格發展和創造力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W 塔塔科維茲.古代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234.
[2]席勒.席勒散文選[M].張玉能,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143.
[3]趙思山.中華美育精神融入學校美育工作的原則與路徑[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21,28(6):128131.
[4]暢廣元.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160.
[5]宋夢園,程嶺.“五育融合”視域下學校美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33):9295.
[6]吳遵民.“五育”并舉背景下勞動教育新視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視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2):39.
[7]鄭江梅子.瑪克辛·格林的美育思想及啟示[J].中國文藝論,2020(5):6674.
責任編輯:黃大燦620DBD63-4058-4A28-B9F0-9BB6CD299A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