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焯壹 張永微 張麗娜 高松 張德彬

摘要:目的:分析膝關節損傷采用核磁共振進行診斷的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02月至2022年02月期間因膝關節不適入院就診的70例患者開展調查,分別予以常規CT、核磁共振、膝關節鏡檢查,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視作金標準,分析另外兩種技術的診斷準確性。結果:核磁共振對各種膝關節損傷的檢出率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一致,檢出率均為100.00%,(p>0.05),磁共振檢出率高于常規CT,(p<0.05)。結論:不同類型的膝關節損傷均可通過核磁共振明確,該技術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治工作質量。
關鍵詞:膝關節損傷;核磁共振;診斷
【中圖分類號】 ?R6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運動不當、過勞、外力碰撞等均可導致膝關節損傷,在損傷類型上具有多樣性特點,而不同的損傷類型需要在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早期發現損傷有助于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減少手術干預率[1]。常規CT在鑒別膝關節損傷類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與之相比核磁共振技術則具有更大的優勢,近年來在膝關節病變診斷中應用較多[2]。本文共對70例膝關節不適患者開展調查,結果提示選擇核磁共振可以更準確地掌握患者關節病變類型,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02月至2022年02月期間因膝關節不適入院就診的70例患者開展調查,分別予以常規CT、核磁共振、膝關節鏡檢查。患者中有41例男性和29例女性;年齡區間為22-64歲,均數值(48.96±12.15)歲;膝關節不適病程5d-8個月,均數值(4.01±1.36)個月。
納入標準:(1)存在膝關節有關外傷史,患側膝關節有程度不一的疼痛及活動受限;(2)配合良好且知情同意此研究。
排除標準:(1)膝關節存在先天性病變;(2)存在膝關節有關外科手術史;(3)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常規CT檢查方法:囑患者仰臥,固定患肢呈伸直狀態,使用CT儀器從脛骨近端起開始掃描到股骨遠端為止,實施平掃,2mm層厚,針對病灶所在進行重點觀察。
核磁共振檢查方法:囑患者仰臥并將患側膝關節保持伸直,采用核磁共振儀器掃描矢狀面、冠狀面、橫面,0.6mm層距、3mm層厚,對患處重點掃描,掃描中可根據患處具體情況協助患者適當轉換體位,以便獲取更清楚的影像圖。
膝關節鏡檢查方法:囑患者仰臥,在內側與前外側常規制作切口作為手術入路,對半月板質地、形態,軟骨質地、形態及表面光滑度等進行重點檢查。
1.3觀察指標
由專業影像科醫生分析檢查結果,記錄統計損傷類型與檢出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常規CT、核磁共振、膝關節鏡的檢查結果
核磁共振對各種膝關節損傷的檢出率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一致,檢出率均為100.00%,(p>0.05),磁共振檢出率高于常規CT,(p<0.05)。見表1。
3、討論
膝關節的構成比較復雜,肌腱、肌肉、半月板等任何一種組織受損均會影響到關節功能。損傷發生后關節局部腫脹與疼痛問題會導致患肢無法靈活運轉,進而影響到行走、跑跳等活動能力。早期診治可對關節病變進展起到積極的抑制作用,避免病變嚴重后不得不置換人工關節。CT可明確膝關節骨折線與軟組織腫脹程度,但是患者關節腔內的骨髓片無法清楚地顯示,另外膝軟骨、肌腱、滑膜等的相關病變問題同樣可能遺漏,診斷價值有限[3]。與之相比,核磁共振的分辨率則更高,更有助于了解患者的骨骼、肌肉以及肌腱等組織系統。臨床指出核磁共振能夠準確鑒別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軟骨損傷等,幫助醫生在治療前更充分地掌握患者病變的位置與病變的形態,從而采取對應的治療措施[4]。核磁共振無電離輻射危害,目前已經在多部位的病變篩查中廣泛應用。研究指出,核磁共振掃描能夠了解患者病灶處的液體滲出情況,有助于判斷韌帶損傷與半月板損傷,可避免使用CT掃描時的誤診情況[5]。
此次調查中,核磁共振對各種膝關節損傷的檢出率與膝關節鏡檢查結果一致,檢出率均為100.00%,(p>0.05),磁共振檢出率高于常規CT,(p<0.05)。說明選擇核磁共振不僅能夠協助臨床準確掌握膝關節病變的具體類型,而且漏診率極低,將其用于指導臨床開展治療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膝關節在各種活動中與外力作用下易受損,包括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等多種不同的類型,早期發現病變,明確病變的類型,可以及早控制病變避免不可逆損傷,減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實施的概率,核磁共振技術具有高分辨率的特點,且實施中無電離輻射傷害,對膝關節損傷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診斷方式,可推廣。
參考文獻:
[1]蔡堂全.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21):3.
[2]曲冰,姜曄,趙旭,等.磁共振成像,多層螺旋CT檢查對成人外傷性膝關節損傷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5):3.
[3]曹峰,張尹,廖慶.三種新型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對早期膝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20,17(1):5.
[4]李海軍,胡友珍,馮世波.核磁共振在評價超短波治療對兔膝關節損傷模型關節功能恢復中的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1,20(10):4.
[5]王平.分析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2.C9DC70FD-052D-4843-A03C-79C9DFD55B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