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德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德育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大工程。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將語文詩歌教學內容和德育內容進行充分融合更有利于德育的發展。主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能充分發揮德育的特殊功能,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素質的培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教學;德育滲透
在我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古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古詩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大瑰寶,以其豐富的德育因素為我們在教學中實施德育提供了可能性。特殊的背景、不同的朝代、各異的心境孕育了不同的詩文化。因此教師從事古詩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剖析,也要對優秀的民族傳統道德及現代文化中的德育因素進行挖掘,使古詩中豐富的人文素養、文化精髓得以展現,使課堂教學更具生機和活力。
一、了解詩歌創作背景,把握人物特征,構建德育體系
《觀滄海》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曹操五月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突入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風吹浪打,碣石山巋然不動。山高風急,激起詩人登高觀海的萬丈豪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大海那吞吐日月、包孕萬千的氣勢正是詩人樂觀性格的外化和開闊胸襟的縮寫。詩中蘊藏著詩人標領歷史潮流,敢作敢為,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品格,凝鑄著詩人不怕艱難險阻,傲視群雄,堅毅從容的軍事家風采。“天下歸心”的遠大抱負與博大胸懷驅使他施展雄才、逐鹿中原。曹操的人生抱負在《龜雖壽》中也有所體現:“老驥伏楊,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行將暮年的詩人仍壯心不減,有著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他以老驥、烈士自比,表達了自己想要在有生之年追求崇高理想的美好愿望。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從詩歌的磅礴之氣中窺探到“建安風骨”的風采,從曹操的豪邁情懷中透視出他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杜甫雖為現實主義詩人,但是早期的作品卻有著不一樣的風格。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杜甫開始過著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此詩即寫于其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劉楨,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在建安時代,劉楨是一位有骨氣并有正氣的文士。據《典略》記載,一次曹丕宴請諸文人,席間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咸伏”,唯獨劉楨“平視”,不肯折節。曹操恨他“不敬”,差點砍了他的腦袋。以這樣的氣骨作詩,其詩自能“挺挺自持”“高風跨俗”。“冰霜正凄慘,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禎用松柏來象征自身堅貞不屈的品格,以其高潔、堅貞的品性、遠大的胸懷、抱負,激勵堂弟,亦以自勉。在這些詩歌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歷史背景,從詩人身上和從詩句中領略到詩人博大的胸懷和氣概,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崇高的理想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鑒賞詩歌語言,了解詩人心境,確定德育切入點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錢塘湖春行》整首詩都寫出了詩人對西湖的熱愛和贊美之情。盡管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最美的景致,白居易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幾處早鶯爭暖樹”的“爭”字寫出了鶯的活潑可愛,突出初春乍暖還寒又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春光難得和寶貴。白居易沒有看到很多“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有誰家而已。面對早春的景象,也許有人可能會感到遺憾,心想要是晚來十幾天就好了。白居易卻不是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正是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用“亂”修飾“花”,寫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靜為動,寫出了花爭芳斗妍的情態,突出花的種類多、分布廣和豐富的色彩;用“淺”修飾“草”,寫出草初長時的樣子和嫩綠的色彩,突出了初長芳草的鮮嫩。這兩句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西湖早春的嫵媚和生機:“亂花”“淺草”分別表現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漸欲”“才能”表現了春天景色的發展變化,這些詞語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如果詩人沒有一種熱愛生命和春天的胸懷,恐怕很難被這早春的景色所打動,所陶醉。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蘇軾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其詩作最能體現“詩中有畫”這一特色的莫過于《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沙莽莽,無邊無際,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地升騰在天盡頭;黃河滾滾,橫貫沙漠,一輪圓圓的落日蒼茫地掛在天邊。“大”寫出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的浩瀚無邊。“長”寫出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直”字表現它的堅毅、勁拔之美。“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溫暖,微帶蒼茫。此詩句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更為讀者呈現構圖美、線條美、色彩美的三美合一。身處千里之外、氣候惡劣的邊塞,詩人仍然能夠獨具慧眼地欣賞到祖國河山的神奇壯美,這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善于發現美,更是源于他們對自己祖國的深沉熱愛。詩人寄情于祖國的山山水水,用詩來展現塞外這種奇特壯麗的風光,充分展現了自己真摯的愛國情懷,具有極高的德育價值和美學價值。
三、把握詩歌主旨,引發情感共鳴,渲染德育氛圍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興衰、人民的疾苦一直是古代詩人關心的方向,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片丹青照古爍今,至今仍是青年學子寶貴的精神財富。初中語文教材也收集了大量關于愛國題材的詩歌,其中以杜甫和陸游的愛國詩最為突出。研究表明,初中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關鍵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國破家亡、戰亂紛飛,國家和勞動人民讓詩人杜甫發愁,正因為愁,使得詩人頭發花白變少,到最后更是連簪子都插不上。讀罷《春望》,讀者都會被杜甫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感所打動,進而更被他對國家的忠貞與熱愛、對人民的同情與關懷所感動。“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來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陸游晚年境遇困頓,身體衰弱,但并沒有哀傷自己,而是想著從軍奔赴邊疆,跨戰馬,抗擊敵人進犯,表達了詩人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詩人的一片忠心讓人肅然起敬。“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全詩表現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和廣大群眾。“己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明朝夏完淳的《別人間》,雖作者和作品的名氣都不如前述詩作,但小人物將復國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殺敵被捕時內心涌起對家中老母親和有孕在身的妻子深深的愧疚與無限的依賴,盡管如此,依然堅貞不屈、慷慨赴死,抱定復興大業的決心。深深的國仇與家恨更能打動人心、感人肺腑。在講授這類古詩時,教師可以用詩人心系國家的情懷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以德育的視角審視中學古詩教學時,我們會發現古詩中強大的民族文明的背景、優秀的民族傳統及現代文化的德育因素無處不有。古詩的內容及思想的豐富性,是古詩教學進行德育的先決條件,讓古詩德育教學有據可依。“文以載道”,古詩中蘊含著重要的德育要素,教師在剖析字詞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只要教師巧妙地結合背景,品味語言,歸納整合,把握中心,德育因素會潛移默化地注入學生的頭腦與心靈。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西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
[2]劉鵬.詩在道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劉國琴.論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的審美價值[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02).
[4]周國顯.春風化雨 以德育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