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少峰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成為教育行業焦點。五育是在素質教育基礎上,國家對教育行業提出的一項改革要求,它以強化整體教育效果為手段,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預期目標。實現五育融合,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文章以五育融合理念為背景,探索學校詩書畫印特色課程的育人策略,希望能夠為促進素質教育更好地開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五育融合;詩書畫印特色課程;育人策略
為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我國針對教育行業提出了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素質教育雖然已經開展多年,并且也取得很大的突破,但是傳統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很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沒有完全轉變教學理念,導致素質教育實施效果降低。為了改變此狀況,實現素質教育全面推廣,教育部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得到教育行業的統一認可。五育融合理念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實施的熱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實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國畫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的瑰寶,其中蘊含詩、書、畫、印四種藝術元素,只有將其結合起來,才能夠讓國畫變得有神,更具特色,這與五育融合理念相吻合。在五育融合理念下開展學校詩書畫印特色課程設計,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一、五育融合理念的價值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是我國教育行業實現束縛突破的關鍵,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分析,很多學校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并且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善,就無法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五育融合理念對促進我國當前基礎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起到指導性作用。從五育融合理念的踐行現狀來看,很多教師都將五育分隔開,導致教學目標過于分散,育人效果不夠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我國在開展教學改革時,必須要及時糾正傳統應試教學理念給教學工作帶來的問題,避免功利主義,保障學生的思維、技能以及文化水等方面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雙減”政策為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個性化差異明顯,五育融合理念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解放他們的心靈,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智慧,對促進學生的人格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二、五育融合理念下學校詩書畫印特色課程的育人策略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為了能夠體現其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確保五育融合,彌補傳統教學理念的不足,為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儲備。
(一)明確教育目標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學工作必須要實現突破,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開展詩書畫印特色課程教學時,教師必須要將五育融合理念融入教學設計中,確保學生發展的全面性與和諧性。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可以借助古典文化開展教學,在其中滲透經典文化知識,讓學生能夠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刻的了解,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墨香能致遠。”通過引導學生吟誦中國古詩詞,可以讓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美、哲理美以及韻律美。書法具有豐富的內涵,在欣賞和聯系書法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整體修養。為了能夠更加直觀地體現古詩詞中描述的意境或者景色,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與之相對應的畫作,讓學生能夠了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手法,掌握詩配畫的技能方法。刻印則是以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目標,讓學生能夠自主地設計簡單的文字或者團,并且將古詩詞完美地融入刻印作品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二)重視文化滲透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想要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教師必須要對詩書畫印特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實現文化滲透,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入分析教學要素,科學培養學生,突破文化壁壘。不僅要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科學的認識,還需要讓他們能夠體會到不同文化元素滲透所產生的奇異之處,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以詩書畫印特色課程為例,該課程主要囊括了古詩詞、書法、繪畫以及刻印四種文化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這些元素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整體,為五育滲透創造良好的條件,引導學生學習。在文化滲透開展過程中,需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最初階段,可以將古詩詞和書法融為一體,通過古詩詞書法競賽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同時,提高書法水平。隨后可以將繪畫融入其中,讓學生掌握詩配畫的方法技巧,學會用詩詞描述畫作,或者用畫作體現詩詞美景,最后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以五育融合理念為基礎,實現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情,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策略,實現文化融合。
(三)完善融合機制
想要充分發揮五育融合理念在學校詩書畫印特色課程中的價值,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預期目標,學校需要在明確各項教學要素的同時,對各個要素建立作用機制,促進完美融合。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學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工作。第一,學校必須要深入剖析當前教育內部系統,完善管理機制,為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應用創造良好條件。在針對教學體系以及課程體系實施改革時,學校不能夠將管理體制直接引用到其他體系的教學改革中,而是需要根據學生、教師的實際情況,對教研體系以及組織體系做出調整,為五育融合理念的實施創造條件;第二,完善內外聯動系統。想要充分發揮五育融合理念在學校詩書畫印特色課程中的育人效果,如何能夠完善內外聯動系統是極為關鍵的影響要素。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學校必須要消除各個教育系統之間的隔閡,實現協調平臺的合理化建設,讓不同教師能夠聯合教學。例如,讓語文教師教授古詩詞、書法;美術教師教授繪畫、印刻。通過協調教學,徹底打破傳統學科壁壘,為五育融合理念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結語
教學活動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教育質量的高低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其教學思維方式也會直接關系到教師對教學本質的認知。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首先需要轉變教學思想,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實現教學思維方式的科學化轉變。詩書畫印特色課程的開展符合五育融合理念,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古詩詞、書法、繪畫以及刻印之間的相容性,以學生學情為基礎,設計受學生歡迎程度較高的教學活動,以此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進而激發起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詩朗誦、書法、繪畫等競賽,為表現出色的學生頒發獎品和榮譽,此舉不僅可以提高獲獎學生的成就感,同時也能夠為其他學生樹立典范,進而激發學習熱情,為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劉登琿,李華.“五育融合”的內涵、框架與實現[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05).
[2]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03).
[3]魏善春.基于五育融合的課堂教學重構:樣態、理念與實施[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1(03).
[4]杜靜媛,馬云鵬,田雪.“五育”并舉進教材:價值意蘊、基本遵循及現實進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10).
[5]朱寧波,王志勇.論指向“五育融合”的學科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