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冠東,(1979.8.9),男,蒙古族,內蒙古通遼市,本科,經濟師,企業管理。
摘要: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是在互聯網時代下,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措施。發展企業管理信息化是實現企業現代化改造的重要步驟,有利于促進企業轉變傳統經營模式式,優化相應組織架構,將企業管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使企業發展更符合時代規律。因此,企業必須及時對自身的信息技術進行改革創新,并將其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以此提高整個企業的經濟,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就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企業管理;信息化;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政策得以全面落實,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而且,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對于企業發展而言,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未來,加強企業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業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下穩步前行,幫助企業爭奪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在信息化的助力下,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對企業內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并實現統籌規劃,并幫助企業管理人員更好地制定相關發展策略,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并且還能使企業實現科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減少企業的成本投入。
1企業管理信息化理論概述
所謂的企業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現代互聯網中的信息化技術,來優化企業的運營管理方法。企業在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發展時,可以有效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聯系,通過信息技術對企業內的所有資源進行整合,然后進行統一調配,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企業資源利用效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且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管理,能夠加強企業對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力度。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還能加強企業對自身信息的了解程度,根據資源配置情況,來對所部署的發展政策進行調整,進而制定運營發展方向。
要想加強企業管理信息化,促進企業發展,需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制定科學的組織架構,對企業生產方式以及組織方式進行規范化管理。第二,建立企業內部的信息網,加強企業內信息流通速度,實現信息共享。第三,建立企業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對數據信息進行查詢搜索。只有做到以上三點才能使企業真正做到管理信息化,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加強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會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產生重大變革。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反應速度,都是檢驗企業工作效率,提高其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在企業內建立相關信息部門,既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企業自身改革的深化,在企業管理中加強信息化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內容。
從整體角度來看,企業管理工作既要適應外部環境,也要根據內部條件進行變化,對企業內的所有資源進行整合、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此來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通常將管理工作定義為對事情的計劃、組織,人事的招收以及控制等職能,用以保障對企業的預訂方向、規則運行等,而在創新方面則有所忽視,這導致了企業管理工作效率低下?,F如今,隨著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必須對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大膽探索,并對其進行創新,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管理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1信息化管理的創新是企業發展必由之路
第一,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在進行管理創新時,要求其工作內容貫穿整個企業管理過程,并且需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此外,在進行管理創新時,還要求企業內的所有成員應不斷對新知識進行學習、分享與利用,將創新工作作為企業運營中的主要內容。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只有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競爭力,并且進行信息化管理創新也是企業在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實現創新發展,將個人創新轉變為群體創新,從而推動企業的全面創新。
第二,管理信息化是解決管理問題的有效措施。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能夠有效解決企業運營操作不透明的情況,對于以往難以監控的問題,實施全面的監控管理,從而避免出現資產流失、生產力低下、組織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此外,其還能有效促進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交流,實現協調發展,幫助企業收集內部與外部信息,通過對信息數據的研究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決策方案,從而促進企業全面發展。
第三,企業信息化與管理創新相結合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企業管理理念與方法已無法適應當前的信息化社會,企業要想立足市場,就必須加強自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以及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將信息化與管理創新相結合。實現企業的管理信息化,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不僅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確保企業能夠生存的重要內容。
2.2企業信息化管理創新的途徑
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充分對信息技術進行利用,實現管理信息化,如此才能順應時發展潮流,提高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目前,雖然我國有很多企業都加強了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所取得的效果卻不甚理想,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只是將工作方式進行計算機網絡化,對于該方式下的其他條件和工作流程卻并未進行改革,而這也導致了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虛有其表。事實證明,只有將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管理創新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信息建設的真正效用。
3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
3.1企業經營管理者對信息化認識不足,缺乏戰略規劃
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半數以上的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力度超過其他方面的投入,并且所得到的回報率高達十倍以上。從這一結果就能看出,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對于促進企業生產,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重大作用。但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經營者由于自身認識不足,對于企業信息化并不了解,未認識到企業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發展的重大促進意義。此外,有部分企業管理者雖然看到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作用,但過于沉浸自身以往的管理,滿足于企業當前的發展情況,不愿進行新的嘗試。除了這部分管理者外,還有一部分企業管理者對于信息化建設處于觀望狀態,想在其他企業獲得成功后進行參考。也有部分企業管理者盲目迷信企業信息化建設帶來的好處,在進行信息化技術引進時,未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不顧企業發展水平和員工素質,盲目對技術進行引進,不僅未促進企業發展,反而對企業帶來了阻礙。所以說,在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時,需結合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并對各項規章制度,人員編制等進行改革、調整,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發展速度,不能盲目引進,急于求成,不重實際。
3.2企業缺乏信息化專業人才
目前,雖然我國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十分迅猛,信息化產品應用范圍愈發廣泛,但從整體來看,專業的信息化人才卻相對缺少,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化發展需求。目前,我國在進行教育時,具有針對性的高端信息化人才培養不足,很多人只能進行基礎的計算機操作,接受的也是基礎計算機培訓,而這類人員在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需求中所起到的作用卻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我國信息化產品的普及率與應用率十分高,大部分家庭都擁有電腦,但相關計算機教育卻比較基礎,不適用于企業發展,相關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相對匱乏,而這則不利于我國企業進行管理信息化建議設。
3.3信息基礎薄弱
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其基礎建設十分薄弱,尤其是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應用與發展,很多企業內所應用的計算機版本較低,軟件水平不足,網絡系統水平較低。據相關調查統計的說,目前我國企業所應用的計算機輔助系統還不到10%,由此可見,我國有很多企業甚至未配備計算機。
3.4缺乏健全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化機制
健全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化機制,是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方法,其不僅可以推動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還能有效提高其管理效率。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化運行機制,使得在企業發展中很多工作都得不到有效的約束,使其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實施管理信息化建設。再加上很多企業進行信息化管理建設時,對于其他制度未進行合理調整,使得管理信息化發展并不充分。此外,很多企業在日常管理中,仍無法擺脫傳統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的束縛,使得各項規章制度無法全面落實,這些都對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議設造成了阻礙。
3.5規避風險的意識和手段不足
目前,在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中,企業規避風險的意識和手段不足。開展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消耗巨大的資金,雖然其能夠為企業帶來數倍的收益,但這種行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諸如,財務風險、軟件選擇風險等。若企業不能在前期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設風險的預算工作,并及時轉嫁風險,一旦出現風險,將會使企業項目被迫中斷,影響企業經濟發展,造成資金不足等,這種情況不勝枚舉。一些國外發達國家在進行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時,都會提前對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測和分析,并制定相應措施來規避風險。因此,我國企業在開展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時,也要做好這方面工作,以減少損失發生。
4我國企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4.1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認識
在企業開展管理信息化建設時,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相關管理人員自身的知識水平不足,未充分發揮出信息化技術應有的作用。因此,在解決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時,首先需對相應企業管理者的思想觀念進行轉變,提高其對企業信息建設的認識。當前,我國有很多企業管理者對于信息化建設認識不足,未充分了解其對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導致在信息化建設時沒有發揮其優勢。所以必須想辦法轉變企業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摒棄切傳統落后的管理方式,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最大限度的發揮出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價值,以此來促進企業經濟發展,提提高企業整體效率。
4.2培養高技術人才
要想全面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就必須借助相關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而且國家在深化信息化建設方面,也需要高技術人才的支持。因此,為促進國家和企業的發展,在進行教育時,我國要注重加強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而企業為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設水平,也應為企業內信息技術人才提供相應的培訓機會,聘請專業的技術講師進行講座。此外,在企業內也應制定嚴格的獎罰制度來鼓勵技術人才發展,若能通過定期的考核,則對其進行一定的獎勵;而對于考核表現不佳的人員,則予以一定的警告與督促,若屢教不改,可以解除其職務,以防止企業內形成不良作風。除了這些內容外,企業還應為相關技術人才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根據自身表現來贏得晉升的機會。同時,企業也可以建立自身的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4.3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
信息化基礎建設薄弱是阻礙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因素之一。而為信息軟件和硬件的發展創造條件則是促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內容,無論是軟件建設還是硬件建設,其發展環境并不復雜,只要擁有計算機和網絡,就能進行信息化建設。但很多企業的負責人由于對電子商務認知不準確,認為進行信息化建設所需條件復雜,且資金量大,所以不愿加強信息化建設。而事實卻是,要想建設一個最簡單的電子商務內容,其起步價在一萬元左右,這其中包括互聯網域的注冊以及一個電腦。因此,很多中小小型企業要想實現電子商務發展,進行信息化建設是完全可以達到的。所以要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真正的制約條件在于觀念的轉變,而不是物質條件都不足。
4.4健全和完善企業管理信息化機制
健全和完善企業管理信息化機制,是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強力保障。而要想健全完善相關機制,首先,企業內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在企業內實現信息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其次,在企業內制定完善的管理信息化運行機制,通過制度來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從而推動信息化建設進度。并且其還能確保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力度,推動企業各項工作開展,提高工作效率和運營效果。最后,加強管理信息化建設宣傳力度。在企業內實現管理信息化建設并不是某一部門或某一個人的工作內容,而是需要企業內的全體員工都參與其中,從企業領導者到企業內的普通員工,都應為此工作進行努力,實現思想的和諧統一,如此才能有效推動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速度。
4.5科學預測風險和規避風險
在開展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時,相關管理者應明確認識到該工作內容和工作效果,并且深刻認識到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根據企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段實行。而且在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會有諸多因素對其造成影響,諸如市場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企業發展因素等等。所以,在進行建設時,不應盲目投資,應制定完善的建設計劃,有序開展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并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此外,企業在開展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時,應咨詢相關專業的機構,在其幫助下完善建設決策,并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書。另外,在提前對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預測和規避時,可以通過對國內外企業進行廣泛招標的方式來分散風險,以便于更好地促進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信息時代各種情況瞬息萬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風險,在風險來臨時,需要做的就是采取相關措施積極應對。而風險發生后,及時對其進行反思,以便于制定更好的風險應對措施。
5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情況的分析來看,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都存在一定問題,影響著企業發展。對此,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政府,都應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對此情況進行改變。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然無法適用,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進行創新變革,才能提高企業效率。對此,我國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經營發展情況,對目前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技術問題、人員問題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為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創造條件,以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田然煜.煙草企業檔案管理信息化實施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9):204-206.
[2]時曉磊,張新征,潘寶玉等.企業管理信息化問題及改進措施的分析[J].中外企業文化,2021(11):52-53.
[3]周克華.大數據環境下服裝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1(03):17-18.
[4]蘇靜媛.企業管理會計的信息化建設研究[J].營銷界,2021(37):118-119.
[5]溫旸.科技創新在煤炭企業信息化管理中的應用探索[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1,11(08):40-42.1
[6]羅翠紅.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分析[J].投資與合作,2021(08):106-107.
[7]李冬梅.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建設[J].商業文化,2021(23):24-25.
[8]宋揚,阿福東.MES系統實施建設與創新技術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1):123-124.
[9]于澍江.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企業信息化管理淺析[J].商業觀察,2021(23):94-96.
[10]吳靜.基于信息化時代的企業管理創新分析[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1,11(07):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