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睿雯
【摘? ? 要】當前媒體發展語境下,把握融媒體傳播特點,掌握融媒體技術,加強涉農新聞報道,不僅對提升涉農新聞報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也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鑒于此,本文將就融媒體語境下,我國當前涉農新聞報道的現狀以及時代發展對其提出的新要求進行闡述,并從互動體驗和個性化滿足、人性化理念的融入以及鄉愁文化的彰顯三個方面對如何加強涉農新聞報道,提升涉農新聞報道水平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融媒體;涉農新聞;報道;現狀;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的人力耕種到機械化耕種,當下正在向智慧農業轉型。[1]農業始終是國之根本,因此所獲得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在融媒體環境下,應加強涉農新聞報道,加大農業政策宣傳,為農民發聲,為農業發展發力。
一、融媒體語境下涉農新聞報道的現狀
融媒體語境下,涉農新聞報道在促進鄉村振興,傳播農村經濟文化信息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當前我國涉農新聞報道在融媒體語境下的發展現況如何呢?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涉農報道異彩紛呈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等關鍵詞頻頻進入公眾的視野,而與之相關的宣傳活動也層出不窮。如,由中安在線制作的網絡助農公益項目——《皖里有貨》節目,通過融合地方政府、媒體和社會資源,先后制作了《第一書記夸家底》《鄉村大舞臺》等節目,通過互聯網平臺播出引起了很大反響,讓人們看到了新時代安徽農村的新風貌、新形象,其在“精準扶貧”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中所采寫的專題報道更是被多家中央級媒體刊載。
(二)為脫貧攻堅助威吶喊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脫貧攻堅戰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戰役,這場攻堅戰曾關系到我國是否能夠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新社安徽分社也始終聚焦這一社會熱點,對與其相關問題展開追蹤報道,如《安徽宿州:打好脫貧攻堅戰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當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也成為了不少融媒體開展涉農服務的重要內容。如樅陽縣的“樅愛有你”就依托“現場云”、抖音等直播平臺,幫助貧困戶(村)銷售滯銷的農產品,先后開展了《疫情下,樅陽白茶滯銷,茶農緊急求助,今天主播帶您實地來探訪!》《“姜”扶貧進行到底!貧困山村白姜滯銷,一起來助力!》等20多場次直播帶貨活動,銷售額達到230多萬元。相關報道將新時代安徽農業發展的成果以及脫貧攻堅戰中發生的一個個打動人心的故事展現在公眾面前,從而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增強公眾的民族認同感和生活幸福感。
(三)為鄉村發展錦上添花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尤其是鄉村產業發展,也是當前融媒體發展的重要內容。2020年以來,安徽衛視以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交易會為紐帶,攜手安徽省內十個縣的“新農人”,推出“2020安徽衛視助農向前沖”大型融媒推廣活動。活動從涉農宣傳“主陣地”平臺站位出發,以“短視頻+直播帶貨”為切口,打造助力脫貧攻堅的服務平臺、弘揚鄉風文明的文化平臺,在全社會營造了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
二、融媒體語境對涉農新聞報道提出的新要求
涉農新聞報道是我國新聞宣傳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融媒體語境下,我國涉農新聞報道如何有效提升報道水平,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打開思路,把握時代特點
農業對于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持久發展以及民計民生問題,更是關系到國家的糧食自給等糧食安全問題。[2]在我國眾多省份中,安徽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因此,我們必須明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發展農業生產,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變革。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糧食生產技術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之所以糧食產業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改革創新是完全分不開的。“現代化的標準農田”的建設、“5G物聯網”以及機械化等的普及和應用,為全國的“菜籃子”“面袋子”的保供等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吃飽”是擺在第一位的,而今天,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觀念已經開始從“吃飽”向“吃好,吃健康”轉變。隨著當前自媒體的快速發展,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出現,也為廣大農村居民購物、學習和娛樂提供了巨大的便捷。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網絡直播帶貨吸引了一大批農村用戶,加大涉農新聞報道,不僅是當前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也能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村受眾群體對新聞資訊的要求。因此,在當下的融媒體時代,農業新聞的報道也需要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以及視頻直播平臺,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展現農業農村的新面貌,強調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3]
(二)審時度勢,掌握融媒體的技術手段
科學技術始終是第一生產力。在改革開放的不斷助力之下,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過程。[4]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為農業效益的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當前融媒體時代,農業新聞的報道題材不再單一,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涉農報道提供了更多的選題、亮點、故事等,為涉農報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聞采編人員要積極掌握融媒體傳播技術,在發現身邊有趣的農事后,將其通過手機拍攝等方式記錄下來,再運用視頻剪輯技術,將其制作出來并在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如安徽農村廣播,就通過進駐抖音平臺制作多期涉農視頻節目,為傳播涉農信息、展示鄉村風貌做出了有益實踐。
(三)順勢而為,推動涉農新聞報道發展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當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出現了許多新型的農業經濟體,我國的農業正朝著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物聯網時代和融媒體時代下,農村地區出現了鄉村直播、鄉村短視頻、鄉村網紅等不斷涌現的新現象。這也促使新聞人必須改變傳統的就農說農的固化思維模式,借鑒融媒體時代下的新穎角度,創新出一套全新的農業新聞傳播方式,以推動涉農新聞報道發展。那么,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如何站穩腳跟,優化傳播渠道,加強涉農新聞報道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筆者認為,要著眼當前融媒體發展特點,加強網絡資源整合能力,可以借船出海,進駐抖音、快手等平臺,實現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變,更好地拓寬涉農新聞傳播的覆蓋面,讓農村受眾群體更好地了解涉農信息,為農事生產提供服務和指導。
三、融媒體語境下加強涉農新聞報道的策略
加強新媒體報道手段在農業新聞報道中的運用能夠幫助受眾更好地了解農業知識。增強媒體在農業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服務意識,可以為做好、做大、做強農業,貼近實際進行相關新聞報道,為振興鄉村、發展鄉村帶來極大的幫助。[5]在當下信息更替快速的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想要吸引更多的受眾,就必須大力進行內容創新,而且在媒介形式上也需要進行大膽創新。
(一)要關注互動體驗和個性需求
如果想要運用全媒體助力新時代的鄉村產業振興,就必須打造出優質的媒體平臺和制作出優質的新聞產品,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和參與到鄉村振興的發展之中。[6]如對安徽“慶豐收”農民趣味運動會、“鄉村歌王”、“農民廣場舞大賽”等活動的報道就非常受老百姓的歡迎,和老百姓之間的互動做得非常好,使得受眾的體驗也十分真切。這些獨特的活動,為眾多媒體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新聞報道素材。而媒體在注重報道實效性、海量化的同時,也需要具備搶先機的意識,大力挖掘,大力整合,在信息的傳播上掌握真正的主動權。而在傳播方式上所采取的圖文新聞推送、專題視頻報道以及短視頻等多方式結合的矩陣傳播,也使得眾多鄉村地區的產業真正走進受眾的視野。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推廣方式,讓推動鄉村振興活動的宣傳成效達到最大化。
(二)報道要強調人性化和現代理念
主流媒體要真正地深入基層,深入到廣大的農村一線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從而獲取第一手資料。任何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的獲取都離不開新聞人敏銳的觀察力,新聞人要在眾多的新聞材料中挖掘真正能夠反映時代的精神,能夠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的材料,進而通過自身專業化的加工后形成高水平的稿件報道。[7]
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還需要農民在思想觀念上進行轉變。當前眾多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集體經濟的壯大等,還沒有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得到全面普及。鄉村振興如果沒有現代化理念的支撐,注定無法取得可持續的發展成果。也正是由于這一現狀,新聞人需要多學習了解眾多與農村現代化理念相關的知識,并進行深入的通俗化的解讀,從而實現更廣泛更深入人心的傳播。在新聞欄目的開設上也要進行創新,所打造的欄目要真正吸引到更多的受眾,讓主流媒體成為宣傳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三)通過報道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農村地區的鄉土情最為濃厚,讓老百姓真正地記住鄉愁不單單對于文化的尋根有著重要作用,更是對農村地區鄉土風情的宣傳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8]2015年伊始,央視所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該節目主要講述的是中國的鄉土故事,對于那些世代相傳下來的祖訓等進行再次重溫,從而起到傳播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不同的鄉土風情的效果。
此外,還要將經濟元素融入內容傳播。在農村地區的農副產品公益廣告的制作宣傳上,各大主流媒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流媒體要通過公益廣告提升區域內不同農產品的知名度,打造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為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主流融媒體可以通過設立相應的專題專欄,搜集歸納各類政務信息以及民生服務等相關信息,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線上產品交易等形式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助力“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革新,新媒體在農業信息技術傳播中的運用對推動鄉村振興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當前的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需要通過矩陣傳播的方式展現鄉村地區方方面面的發展和獨樹一幟的鄉村美。與之相應的是,鄉村地區產業的振興也會為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提供更多的新聞素材以及更為廣闊的報道空間。
結語
融媒體時代,媒體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以及各大短視頻平臺等傳播渠道,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筆者結合新聞宣傳工作實際,對融媒體語境下涉農新聞報道現狀和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涉農新聞報道水平,助力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傳播展現我國當前農村發展的新風貌、新變化提供積極的借鑒。
注釋:
[1]任敏.糧油新聞報道如何出新出彩[J].新聞傳播,2020(10).
[2]陳靈麗.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實現突破[J].傳媒論壇,2019(10).
[3]劉宗渝.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如何堅持“內容為王”——以合川日報微信稿件《暴雨襲城》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18).
[4]郭蓓.踐行“走轉改”,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J].傳媒論壇,2018(16).
[5]安榮,李宏慶.新媒體時代記者價值實現路徑[J].中國報業,2014(24).
[6]查正亮.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先進典型報道[J].西部廣播電視,2018(20).
[7]黃永銳.提升媒體技術素養 爭做新時代“全能型”記者——從一次戰役性報道管窺融媒體記者的技術轉型[J].傳播力研究,2017(09).
[8] 陳昌清.美麗鄉村建設中“三農”媒體的使命與擔當——以《安徽日報農村版》為例[J].新聞世界,2016(10).
(作者單位:安徽新媒體集團)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