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端
摘? 要:依托信息技術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合學生開展交流學習,同時又具有圖文并茂、形象生動、資源豐富等教學優勢。借助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創設有效輔助學生學習的情境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延伸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幫助語文教師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同時還能夠加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改革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本文主要探《七律·長征》一文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有效途徑,旨在為閱讀教學創新指明方向。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設
《七律·長征》是毛主席于長征勝利結束后所創作的一首詩,其生動地講述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同時贊頌與謳歌了紅軍革命樂觀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然而,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局限性、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無法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內心的情感。基于此,語文教師則可以靈活地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了解文章內容,感受革命情懷,助力于學生理解文章詞句的精妙之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必要性
語文教學活動的弊端在于過于僵硬化、模式化、形式化,好奇心較強、活潑好動的學生無法持續地進行學習,學生極容易陷入被動的學習局面。而對于知識的學習與獲取則講究積極性和自覺性,書本上的知識不會自動進入學生的大腦中,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都需要學生實際參與,便需要學生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時間。而語文閱讀教學對小學階段學生的發展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邏輯能力、空間思維能、語文想象素養等,對語文教師開展其他方面的教學活動也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借助信息技術這一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多重感官,并且在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閱讀學習狀態、學習態度都能夠得到顯著改善,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依托下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動態化設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將信息技術和語文閱讀教學融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有效途徑
(一)還原震撼場景,營造學習氛圍
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往往是依靠聲音、顏色、聲音來開展思維活動的,而學思維則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對抽象的知識與現象較難理解,若僅僅是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述是很難達到閱讀教學目的的。此時,語文教師則可以借助多媒體所交互性,將文章內容以形象化、動態化形式再度還原,從而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完成對本節知識內容的構建。
為了能夠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教學前,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借助多媒體自主學習與了解“長征”的內容,了解毛主席。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積累豐富的感性學習資料,并且多媒體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將靜態的知識變得更加動態,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欲望,讓閱讀學習變成一個趣味十足的探索過程。之后為了能夠讓學生進入到《七律·長征》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從而真正體會紅軍在長征路上不怕千難萬險的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紅軍的敬佩、崇敬之情,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為學生播放《長征》的影視資料,氣勢恢宏的旋律、悲壯感人的局面,還原了紅軍在長征時的各種場景,一幕幕活生生的場景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有了更為真切地感受,并且在有色、有聲、有情的環境中激發自身的學習欲望,并最終發展形成課堂學習動機,從而達到高效進行閱讀教學的目的。
(二)構建學習情境,簡化學習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受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等方面的局限,使其感受與理解語言的能力較弱,尤其是對于那些遠離生活實際的知識內容,使學習和理解變得更加的困難,此時就需要語文教師為學生構建學習情境,簡化學習內容,轉化文章的呈現形式,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知識媒介,全面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在學生學習《七律·長征》時,由于學生對“長征”的歷史背景及事件了解甚少,因此很難快速融入到學習活動中,而這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思考“在長征時,紅軍經過哪些地方呢?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呢?為什么紅軍能夠取得長征勝利?”并且在多媒體課件中創設背景簡介,利用圖示將紅軍路線形象地展示出來,同時在長征的每個地方增加相關的影片鏈接,像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等,而這些圖為并茂的語文課件素材,能夠將學生代入的長征的二萬五千里征程中,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繼承紅軍精神奠定基礎。不僅如此,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能夠簡化學習內容,將概括、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知識內容,而學生在相關的情境中能夠充分地理解“云崖、磅礴、逶迤”等詞語,能夠深刻體會“鐵索寒、云崖暖”所蘊含的情感,能夠形象直觀地品味紅軍在長征途中面對激流險灘、崇山峻嶺的“艱難”,也為理解紅軍“走泥丸、騰細浪、只等閑”的氣魄做好鋪墊,幫助語文教師進一步突破閱讀教學的難點內容。
(三)創設問題情境,加強學習體驗
對于當代的學生而言,“長征”只是一個較為遙遠的故事,怎樣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呢?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長征”的恢弘氣勢。
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面對長途跋涉的艱辛,紅軍戰士是怎樣表現的呢?找出相關詩句并有感情地朗讀。”同時營造“網絡賞讀”的學習環境,借助信息技術資源的傳遞性、開放性、多向交流性等特點,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并引導學生從“騰越南五嶺”“疾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五幅長征途中選擇自己最鐘愛的那幅,聽聽故事、看看錄像,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詩句。而學生只需點擊相應的網頁,在屏幕中就會彈出相關的學習資料,并且學生在自主地探究學習中,會在擁有蓬勃氣勢的烏蒙山中所沉淪,會被金沙江洶涌澎湃的氣勢所折服……之后再帶有感情進行高聲朗讀,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學習的無窮魅力,這一切正是源于信息技術為語文閱讀課程穿上了勇敢飛翔的“翅膀”。網絡技術讓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意境中獨自感悟、賞析不同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在情境中動情,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入情入境”,并且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深化閱讀技能,讓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得到進一步升華,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的質量也在相關的情境中得到有效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間的融合,為學科教學開創了一片鮮活的天地,促使語文閱讀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閱讀教學流程充滿勃勃生機,而學生在高科技技術的輔助作用下,能夠更好地融入文章情境,理解文章內容,與文章主人公“同命運”,感受五彩繽紛的世界,并在此基礎上提高閱讀水平,提升語文學習成績。語文教師也會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進一步優化教學效率,讓閱讀教學質量實現攀升。
參考文獻:
[1]吳娟,王智穎,袁歡歡.智慧學習環境下語文生成性閱讀教學對文本解讀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6):81-87,95.
[2]管彬彬.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設的思考—以《海上日出》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6):74-76.
[3]侯愛彩.“互聯網+教育”時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芻議[J].現代教育,2021(6):46-48.
[4]宋有錄.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6(2):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