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輝 樊華華 趙雪峰 史磊
(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102)
“課程思政”是高校運用各類專業課程及其教學過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活動[1]。“藝術體育”是指在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的基礎上,以形塑身體之美引發人們產生美感進而激發參與興趣為直接目標的身體活動[2]。高校藝術體育課程包括體操、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街舞、藝術體操、瑜伽、花樣滑冰、花樣游泳、花樣跳繩、武術套路、舞龍舞獅等內容。期望通過對高校藝術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進一步推動高校藝術體育課程的內涵式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黨和國家自十八大提出建設經濟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等戰略以來,高度重視高等教育。黨的十九大強調高等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建設一流課程應該是實現知識傳授、價值觀引導和能力培養有機統一的課程,其中的價值觀引導就是課程思政[3]。因此,建設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各類課程都要“課程思政”的要求。
“課程思政”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組成,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理念的頂層設計,為構建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提供新視角。課程思政明確了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要求更明確,行為更規范[4]。
加強體育“課程思政”是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性質和知識體系,在原有體育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創新。因此,要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改革意識,發揚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在實踐中創造出富有成效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藝術體育來源于生活,又通過藝術體育知識照進生活。
2.1.1 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導文件
依據“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教育宗旨與核心任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中華體育精神”“體教融合”等方面的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且全面的課程思政建設元素,經過教學化設計,可以與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進行對接。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體育、美育建設提出要求[5],以上兩個文件是該研究挖掘思政元素的主要參考文件。思政元素應從三觀教育和五愛教育、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以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等方面進行挖掘。
2.1.2 藝術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依據課程目標及項目特征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藝術體育課程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課程大綱是根據學校專業教學計劃而設定的綱領性文件,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依據。“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適應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依據地域、學科等特色,力求統一性和差異性并存,切實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
“課程思政”建設應該依托課程教學實際(即課程大綱)進行參考,該研究以藝術體育課程主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時數分配和教學內容綱要進行探尋、發現、挖掘和運用思政元素,在教學全過程中體會感悟思政元素的存在。思政元素應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文化自信、創新活力等方面進行挖掘。將體育院校體育與藝術融為一體的課程,表現為有目的、有意識的創新活動,同時包含新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元素。
在理論基礎指導下,結合不同藝術體育課程的共同特征及差異性,深入探索歷史淵源、奇聞軼事、著名賽事和國際化視野等,為充分挖掘操舞類課程思政元素奠定了基礎。
在三輪德爾菲法基礎上,對挖掘出的課程思政元素指標進行精準提取,最終在專家意見基本達成一致后,該研究確立了高校藝術體育課程思政元素7 個一級元素指標:家國情懷、民族意識、審美素養、體育精神、創新精神、社會準則和健康觀(見表1)。根據一級元素指標,遵循課程思政元素確定的理論依據,從藝術體育課程目標出發,確定了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等在內的19個二級指標,并賦予具體指標內涵(見表1)。

表1 藝術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表
以健美操知識為內容載體,以正確的核心價值和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整合健美操教學課程思政元素,提煉家國情懷、民族意識、審美素養、體育精神、創新精神、社會準則和健康觀方面的精神品格,形成融入思政元素后健美操課程目標:(1)清楚健美操運動項目特點及發展情況,掌握校園教學和社會指導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2)能夠運用專業術語進行快速記寫、記憶動作及創編思路,根據作品主題、競賽規則要求,給予客觀、準確的評價,培養審美素養;(3)發揚創新精神,能夠教授不同年齡段的對象,創編特色創意的表演活動,組織訓練競賽活動的能力;(4)能夠傳遞體育精神,樹立健康觀,建立學生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5)遵守社會準則,積極參與競賽及社會實踐;樹立為校為家鄉為國爭光的理想信念,培養家國情懷,民族意識。
該研究設計本科課程中健美操專項學生學習的六講課程內容,健美操課程內容以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由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組成,其中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由專業知識、社會實踐等延續產生(見表2)。

表2 健美操課程思政教學項目與內容對應表
教學經驗和實踐結果表明,學生需要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能夠實現基于實踐、參與、情感和體驗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學生為主,注重全面發展。健美操課程的課程內容主要由理論、技術、實訓三方面內容組成。將已有的教學方法對應健美操課程專業與思政教學內容,形成健美操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設計(見表3)。

表3 健美操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設計
健美操課程評價主要對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課程目標達成效果進行評價。所評價的內容既包含課程目標,又包括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各要素的評判,意圖通過對健美操課程的評價來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改善健美操課程實施方案,對于建設健美操課程思政建設起到促進作用。課程思政不能設立絕對的評價指標,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學習效果逐漸向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等多維度延伸,通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和評價,實現思政評價多元化。
該研究是對藝術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初步探索,在課程思政實踐中,可以參考該研究藝術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指標,選擇對應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進行課堂設計與融入,期望在實踐中檢驗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并不斷探索補充更豐富的思政元素,共同推動高校藝術體育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