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心圓,陳偉天,張陸豪,鈕羽群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5)
隨著時代的變遷,共享經濟的發展似乎成為一種必然,市場上也出現了各種共享資源。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共享廚房則是共享經濟的另一個“新成員”,在社會上這一概念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這樣的場所,但在高校并不普遍[1]。本文將通過分析高校現有共享廚房發展現狀以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本校”)師生對共享廚房的需求度,探究校園共享廚房的可行性[2]。
為充分了解現有共享廚房的現狀,探討現階段校園共享廚房的可行性,通過向已有共享廚房的高校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線上抽樣調查。在浙江省內,研究了浙江大學的“畢至居”和浙江農林大學的“自助分享吧”。向浙大與農林兩所高校的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至2021年12月共收集問卷233份,有效問卷233份。在進行充分數據整合后,就在校師生飲食習慣、對現有共享廚房看法和建議這些方面進行具體說明[3]。
在現有共享廚房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同樣以實地調研、問卷收集的形式,針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規章、作息時間、生活習慣等不同實際情況開展相關研究分析[4]。調研的首要目的是探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對共享廚房的相關訴求與具體需求,并探索基于當下現狀共享廚房模式所帶來的生活便攜。抽樣調查共計收集問卷216份,有效數據216份。
2.1.1 學生飲食習慣調查
數據表明(圖1),大部分學生喜歡去學校周邊的快餐店就餐,其次是周邊的小餐館和學校內食堂,選擇在寢室點外賣的同學占一成。這一現象說明在廣泛意義上,高校現有的餐飲系統并不能滿足學生相關需求。學校食堂、周邊商業街的美食雖可以解決一時的新鮮感,但無法滿足來自不同地區學生的個性化用餐訴求。共享廚房這一全新概念的逐步推廣能較為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以此滿足師生多元化的飲食需求,提升師生校園生活幸福指數[5]。
2.1.2 共享廚房意愿調查
數據顯示(圖2)共享廚房可以得到師生青睞是因為他們厭倦了食堂千篇一律的菜單,把共享廚房當成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結合圖3分析,共享廚房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這一前提下,也具備相關的聚會功效[6]。客觀因素限制下,往往沒有讓學生可盡情施展廚藝的平臺,學校提供的團建及交流場所也有限,缺少較為便利的團建場所。構建一個集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用餐需求、促進大學生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師生綜合服務平臺將是一個有效舉措。
2.2.1 本校學生飲食習慣調查
在飲食習慣方面,根據不同年級段出現的不同情況進行調查取樣。結果顯示(圖4),大一大二在校學生選擇在食堂就餐的情況占據四成比重,其次才是在寢室點外賣。對大三大四學生而言,卻并非如此。大三在校學生在寢室點外賣比重大大增加,甚至占據了五成;大四學生去綜合體或校外解決一日三餐的情況比重也相較其他3個年級大大增加。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們對于食堂的依賴越來越小,對于多樣化就餐的需求增加。不同年級學生因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單一的就餐安排往往缺乏普遍的適用性。這一數據從側面展現出學生群體對于就餐場所、就餐形式的多樣性需求。
2.2.2 本校學生意愿情況調查分析
本校學生烹飪能力與對共享廚房興趣兩方面的調查(圖5)顯示出,學生群體的烹飪能力與對共享廚房的期待值成正相關。烹飪興趣較大且烹飪經驗較為缺乏的同學,對共享廚房往往有著極大的興趣。共享廚房可以滿足學生對施展廚藝、學習廚藝、分享美食以及交流經驗的需求。
2.2.3 人群聚會偏好調查
共享廚房給予學生群體便利的同時,有著聚會場所的社交功效,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媒介和場所。調查顯示(圖6),對于不同的聚會頻率而言,由于涉及不同群體對于“聚會”這一定義的差異,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聚會人數偏好。其中,3~6人這一選項(宿舍或好友群體)占據較大比重,其次是7~10人這一選項。這表明,大多數學生群體更傾向于寢室、好友聚會或社團、部門團建這兩種形式,這為共享廚房場地大小設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2.2.4 共享廚房對師生吸引點調查
總體而言,本校學生群體對共享廚房這一新穎模式的期待值是個性且多樣化的。不同年級段與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往往導致現有的就餐形式與聚會形式并不能完美契合學生群體的期望。在這一模式的吸引力調查(圖7)中,占比較大的為厭倦學校菜單、渴望社交場所、展示自我廚藝和追求健康飲食。基于大學生較為活潑、渴望嘗試等性格特質,千篇一律的事物常常并不能滿足這一群體自由探索的天性。共享廚房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也填補了以“第二課堂”為基礎的人文主義教育,有利于凝聚學生團體力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隨著時代發展,高校學生人數逐年增多,年齡到地域分布也逐漸廣泛,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和家庭生活的區別導致“標配式”的飲食不再能適應全校師生的需求。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和個人意識空前鮮明,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校園共享廚房的理念,貼合學生群體實際,能夠充分給予學生群體便利,具備聚會場所的社交功效,滿足相關實際訴求。同時,能避免高校一刀切的宿舍管理方式,切實解決學生宿舍違禁電器頻發的問題。作為“第二課堂”活動載體之一,共享廚房也為勞動教育和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新穎角度賦予勞動教育以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