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王藝騰 季璐
摘要:在視覺化語境下重新審視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圖景,可以發現視覺文化雖然滿足了大學生的社交需求,但也影響了大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與塑造。在媒介、技術與資本三者之間的合作、共謀與博弈下,視覺文化的“碎片敘事”“圖像狂歡”“虛擬影像”“視覺孤島”等特性造成了大學生思維品質的諸多困境:思維斷裂、娛樂泛化、情感空洞、認知受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以視覺文化為視角,貼近、參與、融入大學生視覺化的真實生活,堅持理性嵌入、精神感召、價值引領、文化滋養,不斷培養、塑造大學生具備與時代精神相匹配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視覺文化;思維品質;網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6-0122-07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視覺時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研究”(KYCX21_0381)階段性成果;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社會服務項目制供給‘碎片化’研究”(18BSH1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羅蘭(1994-),女,四川自貢人,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學數字政府與基層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青年文化與網絡治理;
王藝騰(1995-),男,安徽太和人,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季璐(1978-),女,江蘇鹽城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治理。
思維品質是指思維能力的特點及其表現。人們在思維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方面的特點及其差異,就構成其思維品質。杜威認為,思維就是探究、調查、深思、探索和鉆研,以求發展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總之,思維就是疑問[1]。人們思維品質的特征、標準、要求等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而變化,視覺時代的到來在對大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塑造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視覺文化是通過圖片、短視頻、圖文、視頻等視覺表現形式所展現出的獨特思想理念、行為習慣、社交方式等生活要素的文化總和[2]。近年來,以短視頻為代表的視覺文化得到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短視頻的流行讓大家的目光集中到視覺文化上,視覺形態成為人們表達輸出的主要形式。視覺文化不僅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而且是一種思維范式[3]。視覺媒體也成為日常生活信息的主要傳播者。大學生作為視覺文化的消費主體,視覺信息培育了他們的思考習慣,視覺媒介拓寬了他們的消費空間,視覺圖像塑造了他們的審美偏好……一定程度上導致其思維品質也呈現出碎片化、戲謔化、情緒化、群體極化的視覺特征。可見,視覺文化正在逐漸消解大學生思維品質的嚴肅性、科學性、理智性、邏輯性,使得他們沉浸在視覺化的表意景觀之中,為其健康成長與未來人生發展埋下隱患。因此,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與塑造大學生思維品質時,不應拘泥于傳統教育方式,應當主動了解大學生視覺化的學習與生活實踐,不斷創新、拓展、優化思維品質的培養方式與教育理念。
一、大學生思維品質培塑的困境
(一)“碎片敘事”逐漸導致思維斷裂
媒介發展與信息傳播經歷了從完整敘事到碎片敘事的歷史變遷,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融合和優化加速了整個互聯網的信息形態發展,呈現出“去中心化”和“分裂”的特征。“碎片化”不僅是視覺圖像作為單獨信息文本呈現的重要方式,也是視覺圖像之間彼此勾連互嵌組成龐大信息群的重要基礎。以短視頻為代表的視覺文化以“圖像碎片”的形式構建了自我的文化形態,促進視覺藝術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碰撞與深度融合,實現了信息傳播中的視覺流動,但也割裂了文本與語境的強關聯。究其實質,是以碎片化形式聚集信息,通過微小時空的信息傳遞,達到完整的敘事目的。大學生日常通過虛擬影像傳達信息,沉浸在碎片化的視覺社交中,在不知不覺中對這種碎片化視覺敘事產生依賴,視覺媒體逐漸占領了大學生個人的日常生活空間。碎片化的信息形態逐漸導致思維的碎片化,知識的碎片化是思維碎片化、條塊化、支離的反映,思維的碎片化投射出知識的碎片化。
此外,隨著當下視覺文化消費的極大豐富,廣告、動漫、網游、視頻等充斥著大學生的信息視野范圍,這導致其對視覺信息與視覺圖像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長期沉浸在視覺化環境之中,并在這種環境里思考、行動,逐漸形成統一的視覺審美偏好和思維認知方式。大學生作為視覺文化的消費主體,在文化參與的過程中,以自我賦權的思維方式從視覺層面尋求信息、意義、樂趣。在模式化、一致化的視覺環境規訓下,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依賴于接收“碎片化”的圖像信息,并參與、生產、傳播這些信息,但這些“碎片圖像”脫離了原本的語境,大多是一種“無實在意義”的視覺文本,卻以碎片化的信息姿態散落在網絡空間之中。然而,盡管這些被支離的圖像以各種形式偽裝再次獲得大學生的青睞,但實則難以耦合的碎片化信息無法幫助大學生形成有邏輯條理的系統性思維,也無法賦予他們掌握真正有意義信息的能力。故此,長期依賴視覺刺激捕獲信息、知識的大學生思維品質呈現出“條塊”“跳脫”的非邏輯傾向,進而逐漸發展為碎片化的斷裂思維。
(二)“圖像狂歡”過度消解主流價值
表情包、動圖、短視頻、智能換臉圖像等網絡視覺文化完成了短小精悍的話語構建與微小時空的意義表達,實現了真正的視覺話語革新。雅克·德里達作為解構主義的創始人,指出“解構”即拆解、消解傳統的理解模式、習慣、結構[4]。一方面,短視頻以消解與重構的創作技法在微小時空中以圖像形式勾勒信息圖譜,打破文字、聲音與圖像的意義流動壁壘,促進話語與符號的雙向流動,構建視覺話語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新體系。另一方面,短視頻憑借強大的科技功能以拼貼、挪用、戲謔、自嘲等方式賦予“舊詞新義”,蘊含著個體對傳統語境與現實生活的另類視覺解讀。這些圖像憑借娛樂性、新奇性、趣味性在網絡空間很快俘獲了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群體的“芳心”,引起了熱烈的追捧與討論。置身于狂歡的圖像景觀之中,人們很可能形成與現實不符的價值認知與價值序列。而大學生心智尚處于發展期,極易受到隱匿在圖像歡愉背后的意識形態的控制與操縱,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深陷于圖像狂歡消解與對抗主流價值觀念的陰謀之中。
大學生長期沉浸在這樣“圖像狂歡”的愉悅之中,容易滋生不正確的價值觀,甚至主動參與這樣的圖像生產與傳播,追逐無意義、無內涵的虛妄快感。視覺信息的感官沖擊力具有強煽動性,在點贊、轉發、評論之后,隨著流量的不斷推送,視覺圖像會進入不斷再生產和再傳播的模式,在此過程中,情緒化、娛樂性、趣味性、新奇性成為致勝法寶。當前網絡空間的治理體系尚不夠完善,圖像的生產與傳播得不到充分有效的監管,因此有不少過度戲謔、消解主流價值觀的圖像為博眼球鋌而走險。一方面,新媒介視覺化功能的實現讓大學生擁有了自我表達的高效窗口,在對應的視覺交流社區中可以用點贊、評論、模仿圖像、主題討論等形式與社區成員交流,給予大學生強烈的主體能動感、參與儀式感與互動滿足感,這可以轉移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與焦慮,帶給他們強烈的視覺刺激與心理快感。另一方面,基于娛樂休閑的視覺文化消費往往是隨心所欲的,視覺消費不僅不會要求大學生以正式的姿態進行文化消費,還以快捷方便的技術手段幫助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以各種姿態與形式延展進行自我呈現。在商業資本的瘋狂“收割”下,這種過度“消解與重構”的圖像狂歡也在逐漸銷蝕“青年”的本質意涵,使視覺文化徹底淪為商業資本圈錢的工具和手段。
(三)“虛擬影像”構筑群體情感荒地
隨著數字網絡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與智能手機,以短視頻為主的視覺類APP的發展為視覺化社交提供了能夠自我構建的擬態空間,是體現個體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生活技能的重要載體。“青年文化在本質上是非語言的,其因豐富的情感內容而具有感染性。”[5]視覺文化比文字語言更具有情感傳遞、交流的生動性與形象性,通過視頻、圖片等短視頻圖像所構建的“虛擬影像”成為視覺社區中個體多元化情感交流的媒介。視覺文化所構筑的“虛擬影像”映射了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而虛擬影像是大學生對照與反抗現實世界所創造的圖像狂歡空間。大學生選擇自我放棄、割裂現實認知,轉向視覺空間的社區交流與信息獲取根本上是逃離現實重壓的一種體現。短視頻等視覺文化消費為大學生建立起了逃離傳統、嚴肅、刻板的虛擬視覺,用有趣、輕松、幽默、即時的圖像符號裝飾虛擬空間的“視覺烏托邦”。大學生將虛擬視覺空間的情感、理念、關系與現實世界相勾連,容易滋生不切實際的幻想。這種幻想看似承載了大學生的情感理念,但作為情感載體,視覺圖像是脆弱而不堪的,容易變異、轉化、切割形態,造成真正意義的改變與流失。
實際上,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并不能完全融合,目前兩者仍踐行著不同的規則,因此依托于網絡中虛擬影像所形成的關系是異常脆弱的,社群、社區、網友都處在隨時隨地消失的風險之中。圖像雖然使得人物、情感、理念等實現可觀化、形象化、生動化,但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改變人們的社交困境。大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以虛擬影像參與社區內的“集體情感”儀式,貌似在這場視覺狂歡盛宴中得到了情感宣泄,但實際上這仍舊無法替代他們在線下真實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與情感關懷。擬態對實物的取代無法遮蔽真實存在的現實性與本真性,視覺景觀以及視覺體驗的傳遞和占領逐漸消解了現實存在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喧囂的短視頻視覺文化構筑了大學生們孤獨、迷惘、彷徨、無助的情感荒地,并以“豐富”“多元”“自由”“合理”等假象欺騙眼睛的注視,以有意義的存在形態填充大學生們的思維世界,帶給他們意義豐盈與精神豐富的妄想。
(四)“視覺孤島”限制個體自我認知
較之于文字理性,視覺文化更容易因為過度追求視覺快感而走向偏執、狹隘、極端。圖像以“眼見為實”的方式刺激人們的眼球,降低大腦處理文本的難度,大大縮減了人們讀取信息的時間,但同質化、淺表化、直觀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圖像信息容易使人們持續沉溺于視覺快感中,逐漸放棄對各種信息的主動探索與獲取,而主體的自我呈現、自我塑造與所處環境的信息視野密不可分[6]。視覺圖像呈現在個體主動選擇與平臺智能排異后具有很強的圈層認同性。例如,短視頻強大的個性化推薦雖然實現了精準投放與內容推送,滿足了大學生的審美偏好,但長期在不全面、不完整的視覺信息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們容易墜入追逐新鮮炫目視覺圖像同質化和表層化的信息深淵,逐漸形成層級化、內卷化、板結化的自我圈層——視覺孤島和信息繭房,阻隔圈層外的其他信息接收。為了適應現代消費者的日常使用習慣,短視頻視覺化的傳播方式持續優化,因而大學生的文化參與、信息交流、自我表達也持續受到視覺文化所帶來的看似豐富卻始終單一的沉浸式快感體驗。
相關數據顯示,大學生是短視頻用戶的核心群體[7]。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不僅是生理年齡的成熟期,更是不斷摘掉身份標簽、準備走向社會、建立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重要時期。如果大學生長時間沉溺于視覺孤島的虛擬環境中,就很容易將不對稱信息當作完整信息,出現不自知的認知偏差和判斷困境。視覺孤島對大學生自我認知的阻礙,具體表現為:一是各視覺孤島之間信息難以互通共享,各自都以自我圈層信息為核心,力排非本圈層的信息,并形成了群體公約與規范準則,要求成員必須忠于本圈層的文化理念、行為表征等,以準入資格、言語攻擊甚至是拉幫結派等強制形式限制成員對其他圈層信息的獲取,或以圈層話語、資源傾斜、反諷戲謔等形式尋找、篩選成員,排除、剝離非本圈層成員。二是各視覺孤島的內容往往自成派系,彼此之間難以理解、交流、融合。大學生逐漸習慣、依賴本圈層的話語形式、文化理念等,難以實現與圈外的有效溝通,在圈層的舒適感使其逐漸放棄通過主動思考走出視覺孤島,而是沉溺于視覺文本之中,轉向內部獲取信息文本來構筑十分受限的自我認知。
二、大學生思維品質培塑困境的成因
(一)商業資本滲透媒介生態格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10.11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億,占整體網民規模的87.8%,可見視覺時代已然到來[7]。當下中國網絡平臺主導的內容業態呈現出以下三種趨勢:一是媒體視覺化、視頻專業化的數字傳媒新業態;二是視覺情感化、視頻社交化的視覺生活新發展;三是傳播技術智能化驅動下的沉浸式體驗效果。短視頻作為一種內容信息載體,成為大學生日常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孕育網絡視覺文化的主要場所。伴隨5G網絡的普及與不斷推進,短視頻用戶規模勢必進一步增長,龐大且有活力的短視頻市場無疑會刺激資本加速滲透,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將保持高速增長。
艾媒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達到1408.3億元,2021年預計接近2000億元[8]。其中,我們無法忽視資本對網絡社交平臺話語權重塑發揮的關鍵作用,一是資本支持促進了短視頻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從用戶規模、使用頻率、累計時長,還是商業變現等來看,都威脅著以微信、微博等為主的老牌社交媒介的地位,可見新一輪的媒介格局重構已不可阻擋。當前新的媒介格局已初具雛形,視覺化媒介在市場中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媒介話語也逐漸從“文字轉向”邁入“圖像轉向”。二是大量資本注入短視頻行業,并逐漸滲透進媒介話語生態重構之中。為了不斷謀求進步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資本從平臺布局、內容呈現、傳播形式、用戶流量等方面全方位地影響著其他各類媒介進行調整升級。嗶哩嗶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不斷涌現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短視頻也從最初視覺化互動的網絡社交模式發展為一種自我快速更新、迭代呈現的模式。
(二)信息重構形成隱蔽時間消費
當前大量網絡信息從文字轉化為圖像,圖像的構成也更為多元。信息重構不僅為圖像的再生產與重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依靠圖像傳播的信息也有了更多形態。與文字相比,圖像形態的信息形式隱蔽地改變了時空的常規感知方式,以高強度的視覺刺激代替了冗長、單一、枯燥的文字閱讀體驗。圖像信息的輸出更為生動直觀,影像景觀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與享受,也滿足了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愿望。在密集的、延續的視覺快感與短暫的心理滿足下,人們逐漸模糊了時間概念,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在視覺圖像的歡愉之中。大學生作為視覺文化的主要消費群體,感官歡愉填補了其休閑時間,滿足了他們視覺上的舒適感,釋放了現實中的學業、畢業、就業等壓力。
德波認為,閑暇時間是出于商品消費的目的被創造出來的,此時的人們不是自由支配時間,而是被迫消費時間[9]。正如短視頻通過切割文本、重構視覺信息形態,創造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閑暇時間”,但這種所謂的閑暇時間其實是故意誤導與隱蔽流失所生產出來的。短視頻以視覺景觀形式,隱蔽地實現時間與參照物的“分離”。首先,短視頻在時間設置上以秒為單位,大多數短視頻僅持續二十秒至一分鐘左右,給人“短、少、小”的時間印象,誘導大學生產生“花不了多少時間”“玩一會兒就可以停下來”的視覺錯覺。其次,視覺消費體驗滿足來源于大量短視頻疊加,而在此過程中累計消費的時間并不短,即使是一次短暫的視覺歡愉也不可能幾十秒就能達成,這必然需要更多的時間消費。最后,短視頻的智能推送并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的消費需要,大學生為了滿足自我需要主動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海量的短視頻中去搜索與尋覓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通過短視頻創作實現目的,而這無疑又是另一種被隱蔽支配的時間消費。
(三)媒介技術改變個體情感體驗
當前,媒介高度發展且無孔不入,對于現代人而言,它不僅介入了人們的生活,更隱蔽地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情感源于人們對外界的感知,而媒介卻是感知的渠道。媒介不僅串聯起了個體,還激活了個體的想象力與行動力,通過彼此分享、互動,建構以事件為單位的生活敘事,進而重塑個體對世界的感知。網絡視覺文化所構筑的虛擬影像映射了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視覺空間也是大學生對照與反抗現實世界所創造的圖像空間。大學生選擇自我放棄、割裂現實認知,轉向視覺空間的社區交流與信息獲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逃離現實重壓的體現。越熱鬧,越寂寞;越放肆,越迷惘;越狂歡,越孤獨,成為當今大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作為視覺文化的代表,短視頻以動態圖像建立起了新的認知規范與感知方式,放大了視覺的情緒影響,促使人們在視覺空間交流的情感規則也被重新制定。各種形式的“虛擬影像”逐漸成為單一形式的“狂歡影像”,青少年們通過網絡視覺文化的參與、生產、傳播“集體狂歡”來訴說現實世界中無法被理解、被認同、被關懷的成長傷痛,喧囂的文化表象背后實則是大學生孤獨、迷惘的精神世界與成長迷茫。一方面,短視頻并非直接制造情感體驗,而是通過視覺化的使用規則與應用功能限制圖像的展示方式和規訓大學生的具體體驗,顛覆人們非可視化的日常感知經驗,從而實現情感體驗的全新塑造。另一方面,短視頻媒介所構建的視覺景觀因其可視化的特征能給大學生提供直觀感受,既能縮短人們理解與接收內容的反應時間,又能打造區隔線下的視覺空間,在有聲有形之中感染大學生的情緒。
(四)審美異化重構大眾審美認知
審美是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進而改變世界的基礎認知形式。而審美異化則指人們作為審美認知和審美風向的締造者卻陷入被自己所審美的作品控制和奴役的狀態。近年來,在視覺化影響下圖像成為媒介傳播的主要呈現方式,并逐漸形成了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獨特的審美景觀。正如周憲所說:“視覺因素一躍成為當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為創造、表征和傳遞意義的重要手段。”[10]可以說,當前整個社會的生產與實踐已逐漸圍繞視覺而展開,短視頻審美實踐也不例外。短視頻將圖像創作精致化、科技化、便捷化,受到大眾的喜愛與迷戀,并以此迅速擴張圖像版圖,侵蝕、挾裹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從深層肌理引起革命性的審美變革,重構大眾的審美認知,培育圖像化的審美風向,消解其他符號的審美意蘊,擠占其他符號的審美空間。在短視頻長時間的圖像挾裹下,整個社會的審美結構也發生異化,大家爭先恐后地追逐這種短時高頻的圖像快感,逐漸放棄了深度思考,沉浸于表層審美之中。
丹尼爾·貝爾曾指出:“當代文化正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視覺為人們看見和希望看見的事物的欲望提供了許多方便,視覺是我們的生活方式”[11]。較之于傳統的文字理性,視覺感性更加注重淺層次的形式革新。由此,消解、重構傳統話語概念與話語形式成為視覺文化的重要內容,并以此構建出動圖、短視頻、表情包等輕松的戲謔話語來俘獲的大學生。這些圖像消解文字的嚴肅性、傳統性,以幽默生動的圖畫、視頻等形式重構,或是通過對傳統圖像挪用、拼貼、臨摹等藝術技法進行藝術祛魅,實現以大眾娛樂為導向的符號解構與文化消費,如YUYA美妝博主,在短視頻平臺推出以名人畫像等為素材的仿妝視頻,受到大量青少年的關注和追捧,生產出大量戲謔名人的鬼畜視頻、表情包,如惡搞李白、惡搞杜甫等名人圖像惡搞層出不窮。圖像的泛濫使得日常生活審美的真正意蘊被逐漸消弭,整體審美呈現出普遍與平庸。
三、大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塑造策略
(一)以理性嵌入引導大學生客觀判斷,增強前提反思能力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特別針對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培育具有理性、包容、自制、深度辨識能力的公民提出具體要求 [12]。相對于人的自然主觀意愿和樸素情感需要的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形成的普遍交換、廣泛交往,特別是網絡媒體媒介的快速發展將人們的生產消費、生活需要和生活溝通帶入一個新的公共空間領域,這勢必要求人們在思維結構中形成與之相匹配的理性品格、客觀精神、自律氣質,用以裁決如何在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前、龐大的數據信息之流中、創意搞笑戲謔的圖文視頻表達下,過一種有韻律、有節奏、有韌性、整體上的幸福生活,并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智判斷何為淺層的感官刺激,何為內心的深層訴求和真實需要。
首先,視覺文化兼具文化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同時體現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如何平衡這兩種屬性,發揮出其對大學生思維品質塑造與培育的正面效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鑒于視覺文化在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的廣泛興起和普遍應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主動介入,認真分析,占領陣地,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緩解和矯正其給大學生思維品質形塑帶來的困境,同時也應發揮視覺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其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意識到視覺圖像作為一種表達和認知方式,要以其擴散與傳播意識形態的形式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思想體系與價值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在充分把握視覺文化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和體現自我個性表達方式的前提下,自覺引導大學生認識視覺文化產生的歷史合理性和作用,增強對視覺文化等新媒體時代大眾文化產品的前提反思能力。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通過核心主干課程如馬克思哲學原理等,將理性批判意識嵌入大學生的思維結構中,使其認識到人的生存智能化、體驗多樣化以及視覺文化的敘事碎片化、閱讀加速化、信息爆炸化極易導致自身的感情貧困化、想象衰竭化、價值虛無化和道德冷漠化,不斷提高理性判斷的能力和水準。
(二)以精神感召重建大學生話語秩序,強化社會道德觀念
長時間浸淫在網絡媒介、虛擬交往和視覺文化的閱讀中,青少年可能會自顧自樂、自我陶醉、自我滿足于一己的狹小天地,利用高歌猛進的新科技實現對感官刺激的“不懈追求”。大學生在校期間有較多的自由時間,在缺少家長的陪伴和監督下,在他人的鼓動和引誘下很容易沉迷于網絡時空。時常見諸報端的大學生短視頻成癮,青少年為購買和更新換代高端數碼電子產品鋌而走險、違法犯罪,不惜踐踏法律的紅線和道德的底線等事件層出不窮。這顯然與青年大學生一貫表現出來的朝氣蓬勃、渴望進取、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相去甚遠,也與黨和政府對青少年勤于學習、勇于擔當、肯于吃苦、甘于奉獻的要求及期待有較大差距。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新思想、新理論和時代精神融入大學生視覺化的日常生活中,將新的價值理念與時代精神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出來,不僅要感召大學生,實現平等對話、深入交流,更要引導其自覺發現自身問題、主動思考問題成因、合理解決問題,進而以大學生愿意接受的視覺方式重塑他們的認知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潛移默化地強化他們的倫理意識、道德意識、法治意識。其次,思政課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直觀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主動將中華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融入教學和課堂,促進當代大學生話語體系的健康發展,使大學生在自我構建的話語秩序下培育充沛的道德責任感、義務感和健全的道德觀念,進而在課堂之外的社會生活中也能主動抵御網絡短視頻成癮。最后,大學生應當主動承擔自身的責任使命,正視自身的主體價值,激發自身的潛在力量,不可將大部分寶貴的休閑時間用于資本和技術所構建的虛擬狂歡之中。在追求青春夢想的同時,也應當發揮傳播優良視覺信息的主力軍作用,主動傳播蘊含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圖像和文字,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網絡環境正風氣,促進積極文化風尚的形成、先進精神價值的傳遞以及自我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以價值引領優化大學生社交生態,促進個體獨立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一個國家、民族或社會在歷史發展中,如果缺少進步的思想觀念指引,就會無所依歸,失去發展方向,丟掉前行的動力 [13]。同樣,如果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沒有接受先進價值理念的洗禮,那么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就會缺少立身行事的“根”和“魂”,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失去主心骨,陷入享受視覺文化刺激的泥沼不能自拔,一無所成,碌碌終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集中體現,是具有中華文明風格和特質的現代價值形態。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大學生學深、悟透、做實核心價值觀,積極踐行網絡空間道德,培育網絡社交新風尚,養成獨立思考、自主辨別、篤實踐行的精神。其次,學習經典作品是防止沉溺視覺文化產品的最好方式,也是涵養價值、陶冶情操、弘揚精神、堅定理想的最好途徑。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大學生閱讀人文經典文獻,自覺學習人類歷史上一切經過淘洗的優秀文化成果,積極引導學生體悟經典作品中作者對前人知識、經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作總結考察時所體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自由精神。最后,大學生要從經典閱讀中啟發個人思考,感悟作者對生民大眾的同情悲憫,對人類命運前途的憂思關懷,對社會正義的不懈追求,以及對道與德、知與行、古與今、為學與做人等普遍道理的睿智思索,進而豐富自己的認知。大學生應當規劃好學習生活與網絡社交的時間,主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圖書館,廣泛閱讀經典文獻。中外傳世經典如《論語》《共產黨宣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矛盾論》《實踐論》等都是學生汲取豐富精神資源以指導立身、求學、創業,擺脫虛擬社交依賴癥,緩解心靈危機、意義危機的最佳讀本。人文作品的魅力是恒久的,視覺時代應更突顯他們的價值。
(四)以文化滋養培育大學生深層審美,提升主體思想境界
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14]青年大學生作為個體存在,既是一種社會存在,更是一種追求高級文化藝術修養、渴望在文化藝術如交響樂、詩歌、舞蹈、話劇的審美活動中達到超越性的存在。這種存在是人與生俱來的客觀需求和本能,也是人之為人的最高體現,在富有激情、活力和理想主義的青年人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努力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視大學生的文化藝術需求。實際上,部分大學生對圖文、表情包、短視頻等視覺文化投入過多時間進而沉迷、無法自拔的現象,也是個人文化藝術需要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有效滿足的表征。高校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但先進的價值觀念如果有豐富的載體和文化藝術產品來進行自覺地表達和呈現,將會起到更好、更直接的育人作用。這就要求高校相關部門和教師將蘊含抽象、復雜、深奧價值觀念的經典藝術作品直觀化、可視化,使大學生群體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認同。其次,高校要明確大學生個體文化需要,對于個體不同的文化訴求,要進行合理引導;對于不同個體的文化藝術特長和天賦,也要營造氣氛、搭建平臺、提供資源予以鼓勵和支持。同時,還要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保障不同個體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文化藝術才能,以此帶動更多的大學生自覺培育深層審美的能力。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持續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以多樣的文藝內容和文藝形式特別是積極利用新媒體、新媒介等網絡社交平臺將民族精神、家國精神、城市精神、校園精神、校訓校風和校園傳統等結合在一起,生產出更多、更優秀的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感同身受、備受鼓舞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滿足大學生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此將深陷虛擬視覺文化的部分學生拉回到對實體視覺文化的欣賞和創造上來,接續提升大學生主體的思想道德境界,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經驗與自然[M].傅統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00-119.
[2]孫婷婷.論視覺文化“化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2):117.
[3]羅紅杰.“看”的意識形態性:視覺文化意識形態的隱喻邏輯[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5):155.
[4]SMITH-LAING T. Jacques Derridas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human science[M]. Macat Library, 2018:45-72.
[5]HALL S, WHANNEL P. The popular art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64:55-67.
[6]羅蘭.戲精文化:城市視域下當代青年短視頻社交表達[J].湖北社會科學,2020(12):162-168.
[7][JP3]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8]2020-2021年中國短視頻頭部市場競爭狀況專題研究報告[R/OL].https://www.iimedia.cn/c460/76765.html.
[9]居伊·恩斯特·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10]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
[1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78.
[12]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
[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