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申
為什么不讓印度打白旗而打綠旗呢?楊成武解釋說:“通常打白旗意味著投降,打綠旗意味著和平。印度入侵中國,被我們打敗了,輸了理。我們還是希望中印兩國人民友好相處,讓印軍打綠旗,體現了我們化干戈為玉帛的善美心意。”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期間,楊成武擔任副總參謀長,分管作戰。他在后來接受采訪時詳細講述了毛澤東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分析和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之間的歷史恩怨
中印兩國人民有著2000多年和睦友好的歷史,按照雙方行政管轄所及的范圍,早已形成傳統的習慣邊界線,全長約2000公里,分東段、中段和西段。
楊成武說:“我國政府多次向印度政府說明,我國并不承認‘麥克馬洪線’(指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西藏而單方面制造的所謂‘中印東段邊界線’)。但是為了中印友誼和維持邊境和睦,我國軍隊從不越過這條線,以利于通過談判謀求邊界問題的合理解決。”
我國曾向印度總理尼赫魯交了底,說明我國的戰略重點在東方,永遠無意與印度為敵。印度卻還是要和我們打仗。
就在印度當局軍事冒險態勢不可逆轉時,毛澤東仍然語重心長地對楊成武和參與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部署的人員說:“我國自唐朝和印度開始外交往來,長達10多個世紀,兩國有沒有打過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到印度取經。公元641年,唐朝和印度的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使團去卡瑙季覲見印度國王。這時,原來的國王已經死了,王位被一個叫阿羅那順的人篡奪了。他一面收下送來的大量珍貴禮品,一面計劃殺害全部使團人員。使團的領隊得知后立刻設法帶一名隨從逃到尼泊爾,招募起一支隊伍,打回卡瑙季,捉拿了阿羅那順,并將他押到唐都長安。唐太宗對阿羅那順采取了寬大政策,讓他客居長安。唐太宗死后的陵墓兩旁,立有160多個功臣貴戚的石像作為陪葬,其中就有阿羅那順的石像。”
毛澤東講得引人入勝,楊成武等人聽得津津有味,完全從緊張的邊界沖突中飄然而出,好像回到了唐朝。
“有的史書把這段歷史稱作中印戰爭。”毛澤東的一句話又把大家帶回到現實中。他接著說:“那也算戰爭嗎?后來真正打過印度的,是成吉思汗‘來如天墜,去如電逝的軍隊’。他們西征時,為追擊一個大國的王子打到了印度,兵臨德里城下。要算這筆老賬,我們也只攤上一半,因為蒙古分成了內蒙古、外蒙古。”
楊成武感慨地說:“毛主席寥寥數語,就把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的恩恩怨怨講清楚了。”
入侵與自衛反擊
從1951年起,印度軍隊利用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契機,越過中印傳統的習慣邊界線,擴大侵占范圍,建立侵略據點,不斷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4月25日,印度軍隊侵入“麥克馬洪線”以北的朗久地區,28日對我國駐塔馬墩的邊防部隊開火,我軍未予理睬。印軍隨后退往“麥克馬洪線”以南。
1962年10至11月,印軍越過中印邊境東段、西段雙方實際控制線,悍然向我國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驅除入侵的印軍,維護了我國領土和主權。印度政府在軍事進逼的同時,掀起了反華高潮。帝國主義也借機煽風點火,竭力挑撥中印關系。
在難以克制和忍讓的嚴峻形勢下,我國邊防部隊紛紛上書總參和軍委,強烈要求進行自衛反擊。在楊成武向毛澤東匯報邊防部隊開進的情況時,毛澤東指示:“打第一槍要有最高統帥部的命令。”他還說:“打響第一槍后,仗怎么打,那就主要由你們負責了。”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總參擬定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方案。
10月20日,印度軍隊越過克節朗河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大規模武裝進攻。三五分鐘后,消息傳到總參,楊成武立即報告毛澤東和周恩來。毛澤東一聲令下,中國邊防部隊在東、西兩段同時展開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
楊成武回憶說:“在自衛反擊作戰初戰勝利的情況下,根據毛主席的戰略意圖,中國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的三項和平建議。與此同時,中央軍委指示,中國邊防部隊暫時停止自衛反擊作戰,甚至停止邊防部隊的正常巡邏。繼而,周總理致函尼赫魯,希望他對‘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響。然而,尼赫魯置若罔聞,頑固堅持走軍事冒險之路。”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又一次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全線進攻。
隨即,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作戰命令,中印邊界前線指揮部下令開始進行第二階段自衛反擊作戰。戰至11月21日,中國邊防部隊逼近中印傳統習慣邊界線,拔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實際控制線一側的據點,粉碎了印軍的再次侵犯。
勝利者的善意
楊成武說:“正當戰役勝利之際,毛主席從戰略全局出發,下達了新的命令——剎車!之后,毛主席又決定自衛反擊部隊主動后撤,把繳獲的武器裝備擦拭干凈交還給印度政府。這是我軍乃至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舉措。”
同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將全線主動停火,于12月1日開始全線撤軍。
我國邊防部隊對印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至1963年5月下旬,中國政府將印軍被俘人員全部釋放回國。中國政府的誠意和友好行動,博得了世界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贊譽。
楊成武說:“毛主席指示要釋放俘虜、交還武器裝備。周總理特別交代在移交被俘人員和裝備時,可讓印方人員打著綠旗來領。”為什么不打白旗而打綠旗呢?楊成武解釋說:“這是周總理從戰略全局和長遠利益考慮的。通常打白旗意味著投降,打綠旗意味著和平。印度入侵中國,被我們打敗了,輸了理。我們還是希望中印兩國人民友好相處,讓印軍打綠旗,體現了我們化干戈為玉帛的善美心意。”
毛澤東、周恩來的所有良苦用心雖然未能感化尼赫魯,但他終于還是做出了明智的選擇,沒有再向中國發動新的武裝進攻。因此,中印邊境地區在較長時間內趨于平靜。
(梁衍軍薦自《黨史博覽》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