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杏林

顏淵曾贊孔子之教誨,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浙江師范大學附屬杭州筧橋實驗中學(以下簡稱“筧實”)以此為鑒,以“博約”二字為校訓,將其貫穿于博約校本課程研發與實踐的全過程,同時以“內生力”為著力點,推動課堂轉型,提高學生內生動力,構建持久健康的教育新樣態,讓教育有溫度地落地。
讓學習由內而生
“我再次感受到來自光年之外的光。”
“兩個人瘋了,一個人死了,這個世界怎么了?”九年級學生林江看完《第六病室》之后發出這樣的感慨。簡陋的舞臺上,用紙板制作的監獄一般的病房立在中央,“病人”們或怒不可遏,或行尸走肉,或沉默絕望,呈現著監獄式的病房景象,演繹著專制的罪惡根源。戲劇課程是筧實“內生”體系的一個具化,讓學生們以文學人物為抓手,觸摸世界,感知人性,用稚嫩的表演傳遞精神。
“城市的燈光讓很多星星都隱沒了,不過,好在借著這次天文知識大賽,我又將頭頂上的星星重新拾了起來。”九年級學生趙越參加杭州市科技節中小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后寫道:“我想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再次感受到來自光年之外的光。”
為了讓星光照亮筧實學子的未來之路,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筧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內生課堂”發展路徑,注重學生內在動機的激發和心理需求的滿足,讓學生們增強對內在價值的追求和體認,激發學習的內生動力。“只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愿意學習,認同學習的重要性,接下來的教育行為才更為有效,教育才更具有持續性。”校長高瓊說。
筧實要求教師為每節課制作“內生單”,內容可以是本節課的學習提綱,也可以是思考問題,可作為課堂導入,也可作為課后練習。教師要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了解、討論與實踐,全程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向,并進行點撥,力圖讓課程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行,讓學習在探索問題的路途中發生。
高瓊還提到,“內生課堂”的核心要義是“動情、走心、生力”,筧實將博約課程分為博研、博學、博文、博采,從多方面讓學生動情、走心,生發向上的力量。學校從歷史出發,讓每一位入學的新生講述文化名人吳穎芳的故事,熟悉學校每一座樓、每一條路名稱的由來。此外,筧實長年堅持評選校園感動人物,推出“博約故事匯”“博約萬里行”等活動,讓孩子走萬里路,見多樣人。漸漸地,認真專注的同學、創意滿滿的校職工、無私奉獻的教師走入筧實人的視野,學生們慢慢地學會感激、常懷感恩。
從點贊出發
“每個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是五光十色的。”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要跟誰一起享用?七年級“月冠軍小組”成員們正在“一起遇筧吧”里其樂融融地享受著午后的靜謐時光。憑借著充足的“點贊數”,他們可以品嘗多樣的甜點、自由閱覽電子書……“希望我們組員繼續加油,還能來到這個溫暖的小屋。”冠軍小組成員申楚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為把內生力的種子植入每個學生內心,筧實讓學生們或四人、或六人為一組,組成一個個穩定的感情、行為、價值共同體,為讓教育有溫度地落地提供抓手。九年之間,小組成員基本不變,每個小組都形成各自的契約,擁有共同的發展愿景和共同遵守的獎懲機制,小組內部還自行結對,將成員的優勢最大化。在小組“兄弟姊妹”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靦腆的孩子變開朗了,自卑的孩子變自信了,小組的凝聚力也更強了。
筧實的評價方式也充滿著溫度。筧實所設置的評價內容全面多樣,學生的課堂表現、組內行為、人際關系處理等都是評價的重要內容,學生可以自我評價,小組內部也可以互評,讓孩子們在了解自我的同時,學會如何遵循規則。表現不錯的孩子們可以獲得相應的“點贊數”,當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就可以到學校開設的“點贊行”兌換心儀的物品。
“‘點贊行’就是我們學校的特供超市,”高瓊介紹,“這個超市不僅有物質獎勵,還有精神獎品。”余奧是個自卑的孩子,平時很少表現自己,他默默積累著點贊卡,鼓起勇氣兌換了一次擔任午間紅領巾主持人的機會,并憑借出色的嗓音成為廣播站的常駐播音員,還兼任班級朗誦小助手、節目編導,從默默無聞走向了自信陽光。
在“點贊行”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拿著“精神獎券”到午間廣播站點播喜歡的歌曲,申請課間免跑操。“每個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是五光十色的,每個孩子的閃光點都應該被發現。”高瓊說。
小群體涵養大生態
“聚焦每一個小生態,打造富于內生力的大生態。”
對筧實而言,每一次課堂內生性的延展、每一次學生小組成員的成長都是一個個小的教育生態的健康運轉。“我們著力從一個個小群體切入,培育、涵養有溫度的學校文化,再輻射到學校整體的制度建設與文化建構。”高瓊介紹。
與學生契約相似,筧實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基礎,形成了聯系緊密的教師小組。成員們聚焦內生課堂建設,以老帶新,共同進步,力圖打造教學有實績、教研有深度、教師有團結的優秀學習型教研組。
七年級備課組中年輕教師最多,小組內部促成師徒結對,并形成備課機制,鼓勵先備后聽,先聽后上。以語文備課組為例,組內年輕教師都為自己量身制定了聽課表,不僅每周聽“師父”的課,還經常同伴互聽,聽時做筆記,聽后有反饋。“每一位教師都會把自己的理解毫無保留地講出來,成員們往往就一個細節提出七八種意見。”高瓊介紹,“教師們就是這樣從每一次備課開始,努力把每節課都做成精品課。”
青年教師奮發圖強,老教師也絲毫不放松。在常規備課任務之外,老教師把關教學重難點、把控教學方案的制定,與年輕教師一同討論修改課程規劃、整理教學反饋,提升小組整體教學水平。
經過共同努力,教師們在各大教學比賽中脫穎而出,還成功立項多個課題,發表論文幾十篇,力求繼續與團隊成員一起,把每一個課題成果轉化為教學實效。
每個筧實人都是學校的主人
“大手拉小手,快樂一起走。”
“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同學們隨意丟下的垃圾,下個學期我們自管會有必要加大一些力度,例如張貼海報,參與巡查管理,周一晨會呼吁重視環境衛生,這樣才能真正改善學校的環境衛生。”七年級自管會會員孫瑤在工作反思中這樣寫道。
為了讓學生更積極地融入學校的建設,筧實在每個學部設置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由學生自行管理校園衛生、學生紀律等事務,做好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會員們還活躍在各個活動現場,積極組織各類項目,提高學生參與校園建設的積極性。
筧實一直視家長為學校教育創新、改進管理的重要力量,將其納入教學的全過程。學校定期為家長召開教育理念與課程指導相關的主題講座,引導家長應對“雙減”之下的教育變革;組織親子主題沙龍,讓家長們分享教育難題,交流解決方法;開設親子課堂,發揮家長的多方優勢,為孩子帶來豐富多彩的課程。
“我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沒耐心,批評過多,導致孩子到外面玩都是畏畏縮縮的。”“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應該找出問題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改變和成長。”……在“1+1空中親子課堂”上,家長們紛紛反省自己的做法,分享教育經驗。為幫助家長改善教育方法,筧實開設“協同成長”公眾號,專門分享家長在參與課堂、沙龍、講座之后的感想,促進家校溝通。
筧實的內生蛻變打造了一條以文化實現內生、讓學校有溫度的可行途徑,成為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樣態學校的典型代表。下一步,筧實會繼續激發筧實人的內生動力,打造“雙減”之下的課程建設新樣態。
“有一個班的標語是‘大手拉小手,快樂一起走’,”高瓊說,“我們也希望和孩子們一起,愈發堅定地向前走。”
(注:文中學生名字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