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是擺在教育部門面前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在區域內進行校長、優秀教師的交流只能是權宜之計;建立一支師德高尚、專業能力強的校長和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均衡的根本所在,這就為縣級教師培訓體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區縣教師培訓就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教師培訓;優質均衡;高素質;重構體系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35年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最難做到的是教育質量的均衡和社會認可。而這兩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隊伍,因而黨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育部頒發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開啟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新征程。各省區也都出臺了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在教師待遇、編制、職稱等問題加大改革力度,教師補充機制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逐步轉向關注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上。
一、教師培訓任務任重道遠
1、新任教師素質不能很好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需求。
以河南某縣為例,2019-2021年招聘教師約1500名,其中師范類畢業生不足30%,而擔任學科與所學師范專業吻合的更是鳳毛麟角。雖然他們取得了教師資格證書,但距真正合格教師還有巨大差異。而這些新聘教師一般分配到教師嚴重缺編的邊遠地區,更造成了基礎教育的不公平。
近年來國家也推行了“免費師范生”、“師范教育提質工程”,但對于中西部多數縣區來說是很難滿足其大量需求的,也很難迅速見效。所以如何持續、快速提升此部分教師素質就為縣區教師培訓提出一個巨大命題。
2、在崗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理念和能力與時代要求相差較遠。
雖然教育部從2008年開始先后進行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到現在已發展到2.0階段,但多數還是變“人灌”為“機灌”,更談不上“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智慧學習”;使一線教師由“刀耕火種”到教育現代化是新時期教師培訓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以河南省某縣為例,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以前,學校大部分不具備多媒體環境;近年來縣財政為每個教室配備了智慧大屏,建起了“三通兩平臺”,但多數教師還是習慣于走老路,習慣了“一支粉筆走天下”;新任教師可能在使用技術上有優勢,但在課堂中的融合使用、高效使用,也是短板。
3、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困難重重
以河南某縣為例,鄉村教師人數超過8000人,有5000人以上分布在鄉村小范圍學校和教學點上。這部分老師平時教學缺乏指導,連聽課、討論都沒有同課頭老師,他們完全在自我摸索和野性成長,時間長了就放棄了專業發展,成了混日子的工具人,可怕的是這部分老師占據了鄉村教師的主流。
二、縣域教師培訓體系亟需重構
河南省是教育大省,教師數量大、發展底子薄,加上歷史原因,大部分縣域教師培訓體系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更不能適應教育優質均衡對縣域教師培訓的需求。
1、縣域教師專業培訓機構建設相對落后
和先進省區相比,由于歷史原因,河南省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滯后較多。普遍存在“硬件建設落后、職責不明晰、功能弱化、缺乏監管考評”等問題,經教育廳大力扶持,現狀有所改變,但與縣域教師培訓需求滿足之間仍有較大差距。
2、縣級教育行政對教師培訓重視不夠。
河南省在教育廳領導下“國培計劃”開展效果顯著,為河南教育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但縣本級培訓由于“任務重、經費少、不重視”出現了普遍的走形式、湊學時的現象,老師不愿參與,很多培訓效果約等于無。
目前,河南省多數縣區還沒有實現縣域教師培訓的整合,普遍存在教師培訓經費的拖欠,這些原因都是縣域不重視造成的。
3、縣域教師培訓機會不均等、培訓效果差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縣域教師培訓能力建設不足,多數縣級教師培訓還停留在領導拍腦門決定、請幾個專家講座、找幾個人點名維持秩序的狀態。
“國培”、“省培”中還是、存在有“培訓專業戶”、“關系戶”、和“培訓貧困戶”的現象,在送教下鄉調研時候發現很多老師表示很少參加這種很實用、接地氣的培訓。
為了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為社會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必須重構縣域教師培訓生態。
三、縣域教師培訓生態重構的思路
1、加大宣傳力度,引起領導重視。
對于教師隊伍建設,多數縣區領導對教師培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了解不夠,認為只要解決了教師待遇問題教師隊伍建設就完成任務了。以某縣為例,每年縣財政拿出3000萬元用于鄉村教師補助,但每年真正投入的教師培訓經費不足100萬元,這就是典型的證明。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級教育部門加大宣傳和協調力度,形成要實現教育優質發展,就要優先培育優秀的教師隊伍的輿論氛圍,只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教師培訓的一切問題都很容易解決。
2、重構縣域教師培訓體系
河南省縣域教師專業培訓機構目前仍存在著建設標準偏低偏粗、機構沒整合、職責不明晰、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不協同、沒有任務分配與監督考核機制等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集中縣域資源,做好縣域教師培訓。
一是整合。這個意義不用闡述,省廳也反復要求過,但基層存在教研、電教各自有自上而下的系統,很難做到縣域教師培訓一盤棋;只有從省級層面開始整合,一條線貫穿才容易執行。
二是明晰職責。縣域教師培訓任務職責在教育局還是進修校,目前沒有官方正式規定,就造成了推諉扯皮現象。應該在制度建設上規范起來。由省廳統一明晰教育局和進修校在縣域教師培訓中的職責,并且明確教師培訓經費的撥付辦法和分配比例,這一點一些先進地區做的就比較好。比如福建省就明確了進修校的功能定位、經費撥付、領導和監管機構等等,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減少推諉現象,也方便縣域教師培訓的規劃和發展。
三是建立培訓項目審核與考核機制。為提高培訓質量除了加強培訓能力建設外還應建立相應的監督與考核機制。教育廳可以適時出臺縣級教師培訓的規范化要求,從項目論證、前期調研、課程設置、培訓形式、績效評估都有規范可循,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中統一管理,不符合標準不予記錄學時,同時通報地方行政部門予以問責,這樣就能克服培訓的任意性,提升培訓績效。
總之,教師培訓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的壓艙石,必須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身當其中的每一個教師培訓者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陳光春2007年9月《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面臨的發展困境及其對策建議》苗培洲胡秀麗2011年11月第27卷第6期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作者簡介:秦臻臻,出生年月:1978.03,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焦作,職稱:講師,學歷:本科,工作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教師進修學校,研究方向: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