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強,陳方軍,劉其禮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40)
201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在學前教育、護理、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擴大對初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模”[1]。護理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是當前實現中高職銜接的重要職業教育模式之一[2],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是對護理職業的看法和情感及決定其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3]。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作為護理隊伍的后備軍之一,其職業認同感對護理職業的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4-5],也一定程度反映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的實施成效。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階段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的特點和現狀,發現其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為促進護理專業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發展以及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感、促進職業成功提供參考依據。
于2021年7月便利選取廣東省某職業院校中高職貫通“3+2”護理專業實習生共240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2019級中等職業階段120人,2020級高等職業階段120人。納入標準:(1)均為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護理專業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設施和“雙師型”師資隊伍組織教學,嚴格按照該校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課程標準進行授課;(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3)知情同意。排除標準:“3+證書”高職護理專業學生。
采用橫斷面調查研究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水平的特點及現狀。通過“騰訊微校”平臺發放問卷,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和問卷填寫注意事項,在統一規定時間內由其自行填寫,填寫后自動回收,問卷不記名。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1 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表調查內容涉及學生的人口學特征、生源地、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和畢業后意向等。
1.3.2 護理學生職業認同問卷 該問卷由郝玉芳于2010年編制,多用于評價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問卷包含5個維度17個條目,其中1個條目是反向計分題,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選項從“很不符合”(代表1分)到“很符合”(代表5分),總分范圍17~85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認同感越高。本研究中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953。

表1 一般人口學資料[n(%)]
表2 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各維度得分(±s,分)

表2 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各維度得分(±s,分)
項目 得分 得分范圍 實際得分 換算成百分制(分)總分職業自我概念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選擇的自主性社會說服64.62±12.65 23.19±5.24 15.00±3.55 11.78±2.38 6.59±1.33 8.05±1.71 17~85 6~30 4~20 3~15 2~10 2~10 28~85 9~30 6~20 6~15 2~10 4~10 76.02 77.30 75.00 78.53 65.90 80.50
表3 不同階段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得分比較(±s,分)

表3 不同階段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得分比較(±s,分)
項目 中職階段 高職階段 t P總分職業自我概念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選擇的自主性社會說服64.08±13.05 23.07±5.49 14.92±3.85 17.71±2.57 6.42±0.96 7.98±1.78 65.15±12.26 23.31±5.00 15.09±3.36 11.86±2.19 6.76±1.60 8.13±1.64 0.653 0.357 0.381 0.487 2.004 0.716 0.515 0.722 0.704 0.627 0.046 0.475
以職業認同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階段、生源地、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和畢業后意向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選擇逐步回歸法,納入和排除標準分別為0.05和0.10,對非連續性變量專業類別設置啞變量,各變量賦值見表4。最終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有:學好本專業的信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生源地為城市,見表5。

表4 各變量賦值

表5 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
職業認同感影響學生對護理工作的選擇[6],低職業認同感的護理學生更傾向于畢業后調離護理崗位,容易發生職業倦怠,導致護理人才的流失和降低護理服務質量[7],對整個護理隊伍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感得分為(64.62±12.65)分,其中中職階段實習生得分為(64.08±13.05)分,高職階段實習生得分為(65.15±12.26)分,均處于中等水平,與國內報道的護理專業職業認同感水平相近[8-9]。中職和高職階段實習生職業認同總分沒有差異(P=0.515)。可能的原因是在實施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過程中,中職和高職醫學職業院校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教育未予以重視,缺乏相關教育。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影響著子女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會影響其職業探索,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擇業和就業[10]。高職階段實習生職業選擇的自主性維度得分高于中職階段實習生(P=0.046),一定程度反映了部分中職階段學生可能因非自身意愿而被動選擇護理專業,對其職業認同水平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調查結果顯示,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與學好本專業的信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生源地為城市有關(P<0.05),其中生源地為城市與職業認同呈負相關。可能的原因是家庭經濟情況一般是農村和縣鎮的學生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和動力,與國內研究相似[11-12]。當前,按照國家《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要求,各大醫學職業院校都已開設了護理學導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不只學習職業技能,更要學會了解護理專業以及未來的職業。但心理健康教育和護理心理學等課程并未對護生的職業認同起到實質的引導[13],因而職業院校應開設職業認同教育課程,以提高學生對護理專業的了解程度,發現護理職業的益處,進一步增強其學習信心,鼓勵學生多參與班級活動,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水平的目的。
職業院校中高職貫通護理專業中職和高職階段實習生職業認同感均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和鞏固。隨著我國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社會化的護理需求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培養高層次的基層護理人才成為護理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為減少護理技能人才的流失,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教育必不可少。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只研究了廣東地區單一職業學院的實習生,未來還需要對中高職貫通培養的中職學生進行后續跟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