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山
摘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是“立德樹人”的夯基工程,正如畫家在一張白紙上塑造一個完美的高品位的藝術形象關鍵在于起筆。“少年強則中國強”,當下世界是充滿競爭的世界,中國夢的實現,就看這一代能否撐得起中國這片天,中國的脊梁硬不硬就看他們的素質高不高,這是其一,其二,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階段,正處在思想意識迅速變動的可塑性階段,如果我們很好地抓住了這一時機對他們進行品德素質的培養,這為奠定他們一生良好的品質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小學;品德;素質;培養
品德素質就其內涵而言,它是由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實踐能力等要素構筑而成。思想道德反映了社會內容和社會要求,它在個體中內化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政治品質、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等;心理品質作為在遺傳素質基礎上社會化了的產物,是個體思想道德品質的物質載體及表現形式;而實踐能力則是社會要求在個體中內化為品質后得以外化并發揮其社會作用的物質力量,是品德素質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上三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人的品德素質并發揮其整體效應。
一、思想道德培養宗旨
思想道德培養的教育宗旨主要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為目標。愛國,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又是個體行動力的思想基礎。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對強勁對手,首先就要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核心就是培養這種感情。熱愛祖國要與熱愛人民聯系起來,“人民為先,祖國至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是一個人發展和發揮他的才干的內在動力、也是養成良好品質素質的立足點。
二、小學生品德素質培養途徑
心理品質素質的培養應以團體教育為途徑,以道德與法治課為切口,其他學科協同輔之,以社會、家庭、學校教育幾管齊下以求達到目的。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與否關系到他們未來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怎樣求生存求發展的大事。現在東西方國家在開展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法上花樣多種,諸如“苦難教育”“挫折教育”“冒險教育”等,我們可以慎重選擇,恰當運用,切忌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的心理素質。要增強綜合國力,在全球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拋棄傳統的重義輕利、重農輕商觀念、懂得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一道理,要讓小學逐步養成商戰意識,走上社會成為市場經濟建設的弄潮兒。二是培養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心理素質,經濟的振興必須依托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從小學生起就要養成科技意識,摒棄早已過時的滯后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小生產者陳腐觀念,要讓小學生從小學會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教育。三是培養適應改革開放的心理素質。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大潮蕩滌著千余年來故步自封,閉關自守的陳規陋習,今天的小學生正在上了這大好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克服傳統的樂于持現狀,不求新變革的思想影響,樹立起勇于開拓、敢于創新、胸納百川、放眼世界的觀念,處于世紀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的少年一代應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去迎接時代暴風雨,我們要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責任感、正義感、危機感;自主意識,創業意識、競爭意識;紀律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
三、品德踐行能力的培養意義
品德踐行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使小學生能夠選擇適當的品德行為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品德以達到最佳品德效果。我們要讓社會思想道德內化為每個小學生的個體思想品德,又要讓這種個體思想品德外化為對社會有利的精神動力,這種踐行能力在由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杠桿作用。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為適應這一社會環境,我們應從小學生起就要訓練他們的自律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善于交際能力。“萬類霜天競自由”適者生存,這是人類進化的正常現象,特別是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生存發展的保證;所謂交際能力是指在社會和人際交往中善于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與人為善,以誠待人,提倡給予和奉獻精神。小學生品德素質教育有許多問題必須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對我們學校教育工作者是一項既緊迫而又是長期的任務,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端正教育思想,要把德育當作“硬任務”來抓,從戰略的高度來從長計議,在整體上做出部署。二是學會一套科學的教育方法,應既有啟發式疏導又有必要的灌輸,既道德與法治課為主導,又要在其他學科進行德育“滲透”,三是小學生品德素質培養要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強化德育工作網絡化,在以學校為主陣地同時要調動社會家庭教育這一功能,要形成德育合力,在這一切積極因素作用下,小學生品德素質培養工程就會穩步發展,成功在望。
參考文獻:
[1]宋亞娟.學生良好品德和習慣的養成探析[J].成才之路,2020(0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