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浩宇 趙丹
摘要:鄉村小規模學校作為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載體,對脫貧留守兒童公平接受優質教育、助力教育精準扶貧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甘肅省臨夏州的實地調查發現,小規模學校在脫貧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發揮的功能仍然不足,具體表現在:小規模學校布局過于分散,脫貧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問題仍然存在;辦學條件不達標,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有待改善;課程教學過程未能滿足脫貧留守兒童學習需求;家校合作亟待加強;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落后。這對脫貧留守兒童學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加劇了其脆弱性問題。因此,建議繼續優化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提升辦學條件、促進課程教學改革和家校合作,并引入增值性評價,切實改進其學業質量,確?!叭齾^三州”脫貧地區的留守兒童獲得優質教育,助力教育脫貧與鄉村教育振興有效銜接。
關鍵詞:脫貧留守兒童? 兒童教育? 鄉村小規模學校? 增值性評價? 鄉村教育
引用格式:尹浩宇,趙丹.鄉村小規模學校應對脫貧留守兒童教育的挑戰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2(18):17-2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指出:“我們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消除,我國教育扶貧也進入提升脫貧地區教育質量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教育振興有效銜接,重點關注脫貧地區弱勢兒童的教育獲得問題,是教育扶貧面臨的新任務,也是建設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的重中之重。特別是“三區三州”地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口數量龐大,大量脫貧留守兒童就讀于偏遠山區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據統計,2018年,作為小規模學校主體的鄉村教學點數量為88805個、占鄉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9.50%[1]??梢哉f,小規模學校是確保脫貧留守兒童公平接受優質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更是阻隔貧困代際傳遞、助力教育脫貧的重要載體。然而,三區三州地區小規模學校由于地理布局、辦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對于脫貧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那么,在后教育扶貧與優質均衡發展背景下,小規模學校對脫貧留守兒童具有哪些價值?目前還存在哪些挑戰?反映了哪些亟需關注的問題?應從哪些方面提出對策應對上述挑戰?
本研究選取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6個縣(課題組調研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六縣包括:臨夏縣、東鄉縣、康樂縣、廣河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文中相關數據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課題組調研一手資料。上述縣相繼在2019年和2020年脫貧,調研數據能夠總體反映脫貧后的真實情況)、24個鄉鎮、90個村、82所學校(含62所小規模學校)為典型調研地,共發放問卷2103份,回收有效問卷2041份,問卷有效率為97.05%;同時,對65位教師、98位家長、126名兒童、43位村民進行深度訪談,充分挖掘小規模學校對脫貧留守兒童的重要價值及其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一、鄉村小規模學校對脫貧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價值
1.有助于脫貧留守兒童就近入學,克服自然地理環境局限
截至2018年,臨夏州共有留守兒童24676人,約占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10.10%[2]。在此背景下,鄉村小規模學校在這部分兒童就近入學、公平享有教育機會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就近入學方面,小規模學校布局鄰近留守兒童家庭居住地,可以保證他們步行上學,上學的物理距離和時間距離均顯著低于縣鎮學校。其二,上學安全方面,大量留守兒童居住在偏遠山區,地理環境相對惡劣,就讀于小規模學校可減少每日交通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其三,控輟保學方面,留守兒童在小規模學校就讀,既可以節約時間、減少交通和食宿成本,也有利于學校、學生、家庭三方聯動,避免留守兒童因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而失學。
2.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脫貧留守兒童學習質量
小規模學校作為保障農村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底線,是振興鄉村教育的重要主體,其主要原因在于小規模學校絕大多數都有著扎根農村的特點和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是鄉村文化的高地。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通過開展“底部攻堅”活動,對小規模學校進行優化和升級,建設“小而美”“小而優”的農小校,有助于促進農村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而促進留守兒童公平地享有優質特色教育。另一方面,小規模學校作為一種靈活的辦學模式,在保證充足辦學經費和合理資源配置的情況下,創新性地開展復式教學和混齡教學,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學習質量提升和發展的個性化。
3.幫扶脫貧留守兒童,鞏固教育扶貧成果
在后脫貧時代,扶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成為教育扶貧的更高追求。因此,教育扶貧行動的核心旨在培育留守兒童正確的教育價值觀,適切發展不同兒童群體的自我價值。鄉村小規模學校作為農村教育的核心載體,是脫貧地區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中心和紐帶。其一,從長遠來看,小規模學校將成為鄉村地區常態化的辦學形式,不僅為農村教育邊緣化群體提供教育服務,更是提升脫貧地區人力資本水平、促進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二,促進留守兒童綜合素質提高。小規模學校通過形塑留守兒童的健康人格、良好品性、人文素養、進取精神等綜合提升其持續發展能力,鞏固拓展教育扶貧成果和內容。其三,提升教育精準扶貧效能。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小規模學校對輟學風險較大的留守兒童進行點對點幫扶,為其提供必要的物質資助和精神關愛,協調解決這類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不僅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因貧失學、因學返貧的問題,而且對教育扶貧工作起到保障和積極推動作用。
二、鄉村小規模學校脫貧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挑戰
1.學校布局過于分散,上學遠、上學難問題仍然存在
其一,2018年該省100人以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就減少了262所,呈現出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征,其中受之影響最大的就是留守兒童。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兩類學校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原則上小學1~3年級學生就近走讀上學,且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钡珕柧碚{查顯示,上學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學生比例為31.2%。其二,由于山高坡陡,留守兒童每天只能靠步行上下學,且無人接送,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在訪談中也了解到,臨夏州H縣M小學只有85名學生,90%以上是留守兒童。一名學生表示:“平時上學來回需要步行一小時以上,去年山體滑坡沖斷了平時上學的路,現在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十里山路,十分耗費時間?!边@表明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的問題依然突出。
2.辦學條件不達標,學習、生活環境有待改善
當前部分小規模學校還沒有達到“標準化學校建設”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指標要求。其一,硬件配備方面,樣本學校中,擁有圖書館的比例為84.7%;配有電腦、投影儀等設備比例為86.3%;配有音體美學習器材的比例為54.1%,遠低于全國義務教育學校85%達標率的平均水平[3]。臨夏州L縣J小學校長談到:“當前學校最大的困難還是硬件問題。學?,F在沒有專門的音樂、美術、微機教室,沒有圖書室,操場沒有任何體育器材,之前打算引進一批健身器材和體育設備,但最終因為經費短缺而沒有落實。”其二,設施使用方面,小規模學校圖書館每天開放的比例僅占30.5%,電腦、投影儀等設備和音體美等學習輔助器材“有時、很少和從不”使用的比例總和分別占到了38.8%和52.5%。其三,校舍不足且陳舊簡陋,有的甚至是危房。個案調查發現,臨夏州L縣W小學因校舍全部為土木結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與健康安全。而計劃重建的學??偨ㄖ娣e509平方米,與《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中規定的完全小學建筑面積基本指標2120平方米相差甚遠。
3.課程教學未能滿足脫貧留守兒童學習需求
第一,小規模學校課程普遍開設不齊,不能滿足留守兒童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問卷調查顯示,小規模學校在信息與技術、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課程的開設比例均不到七成。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學校課程分別僅占14.5%和0.6%。第二,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忽略對兒童綜合素質的培養。調查樣本中,教師采用講授法、啟發討論、分組教學、微課或翻轉課堂和其他方法的比例分別是69.1%、63.5%、47.4%、14.7%和5.9%。在訪談中了解到,臨夏州G縣Q小學各種資源尚不齊全,教學方式還是使用寫黑板字授課,沒有多媒體教學。第三,師生互動方面,留守兒童不善交際,現實中孤獨感強烈,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響。問卷調查顯示,對于“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有很多互動”這一問題,選擇完全贊同和基本贊同的學生分別占49.6%和30.7%,但仍有將近20%的學生認為自己被老師冷落??梢钥闯觯∫幠W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4.家校合作亟待加強
在新發展階段,學校中的教育要素在提升教育質量上的顯示度將逐漸減弱,家庭教育投入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4]。現實中,鄉村教師和家長作為家校合作的主體,卻沒有在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方面形成合力。首先,教師與家長聯系頻次較低。樣本群體中反饋,“經常或有時與學生父母聯系”的比例分別僅占25.1%和43.4%。訪談中,臨夏州K縣Y小學教師談到:“學校老師一般要教3~5門課,如語文老師還教英語、音樂、計算機、品德與社會,很少有時間和學生家長聯系?!逼浯?,父母與教師主動溝通不夠。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多數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他們對子女呈現有責任心但沒能力和既沒能力又沒責任心的狀態。樣本群體中仍有9.8%的家長“不愿意主動和老師聯系”。
5.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落后
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落后于其他兒童,更落后于縣鎮學校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成績在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的比例為6.4%、13.2%、37.3%、20.5%、22.6%,而非留守兒童在各等級的比例為15.9%、25.9%、48.6%、5.5%、4.1%。其中,處在中下等與下等的比例,留守兒童較非留守兒童高了15%和18.5%。其次,留守兒童對自我學業期望值偏低,進而導致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影響學習成績。最后,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和思想行為受到留守貧困的影響,輟學參加工作后帶來的經濟收益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
三、鄉村小規模學校留守脫貧兒童教育幫扶的對策
1.優化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確保脫貧留守兒童就近入學
《兩類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準確把握布局要求,科學制訂布局規劃,妥善處理撤并問題”。具體來說,其一,由于城鎮化進程導致鄉村適齡兒童急劇減少,地廣人稀、交通不發達的臨夏州適度集中辦學是必要的,但應視情況新建、擴建寄宿制學校,有條件的小規模學校要實行寄宿制并配備專門的生活指導老師,盡最大努力促進留守兒童學業發展。其二,因地制宜修訂就近入學政策,不搞“一刀切”,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特別關照留守兒童弱勢群體的就近入學需求。其三,將學校供給作為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和分布密度,因地制宜恢復或增設小規模學校,減小學?!胺瞻霃健?,保障留守兒童教育機會公平。其四,鞏固控輟保學成果,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要繼續保留必要的低年級教學點,并加大經費投入和資源支持。如有可能,可將村小和教學點的經費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專款專用[5]。
2.提升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脫貧留守兒童生存狀態和學習環境
全面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基本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應切實做到:第一,國家和省級單位要加大對連片特困地區財政的投入力度,保障小規模學校有充足的辦學經費,來完成校舍安全和維修改造工程等辦學條件的改善。第二,突出政府的主導作用,設立小規模學校“標準化建設”專項資金,專門劃撥出針對留守兒童幫扶的特殊款項,實施動態監測管理機制,確保留守兒童不因貧失學。同時,扎實落實實質性、普惠性政策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如提高“兩免一補”政策保障標準,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教育救助。第三,地方政府應積極發動社會力量集資共建小規模學校,小規模學校要優先聚焦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
3.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脫貧留守兒童學習過程質量
其一,在校本課程、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以及教育教學中貫穿“扶貧、扶志相結合”的理念,破除以基礎知識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提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運用能力。其二,善于將數字化資源和智能技術與學校教育教學深入融合。引進或開發慕課、微課以及同步課堂等方式,保障學校開足開齊開好各類課程。如美國聯邦為豐富課程資源,大力開通信息化通道,通過計算機搭建網絡平臺方便師生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將現代文明成果應用于偏遠農村[6]。其三,采用教學沙龍、研討、課堂觀摩等方式促進復式教學、混齡教學、課堂管理、師生關系優化[7]。借助雙師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通過視頻接受線上老師的教學,線下老師主要負責輔導答疑、作業講評等工作,不僅有利于營造善教樂學的課堂和學習氛圍,還能有效化解教師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其四,在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的同時,教師培訓機會繼續向農村小規模學校傾斜。建立城鄉教師雙向流動機制,通過縣城學校名師支教、專業教師走教、全科教師培養,穩固、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素質。
4.促進家校合作,構建脫貧留守兒童精準幫扶體系
《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首先,政府要從社會文化層面入手宣傳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雙管齊下的作用,引導監護人對孩子進行恰當的家庭教育;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媒介補償手段,為留守兒童聯系父母搭建親情電話、網絡視頻等溝通平臺。其次,學校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與其成長最親近人群的溝通,扭轉他們的思想觀念并提升認知能力,強化家庭主體責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如學??梢酝ㄟ^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卡、微信群等途徑經常、主動地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解答學習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再次,社區應與小規模學校建立良好互動,全方位立體化將學校教育理念呈現給家長,結對幫扶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積極配合學校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拉近學校與家庭的距離,打造家、校、社聯動機制。
5.引入增值性評價,切實提高脫貧留守兒童學業質量
增值性評價是以學校教育活動對學生預期增加的價值為評價標準,對學校效能、教師教育教學和學生個體發展進行價值判斷的一種發展性評價模式[8]。對于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增值評價更能客觀反映學習效果,促進其學業進步。首先,找準增值要素,由關注學習結果向關注學習全過程轉變,從思想品德、文化素養、身心健康、藝術修養、勞動實踐、個性發展等維度對留守兒童進行縱向的發展性測量。其次,評價方式方面,弱化與縣鎮學校兒童考試成績橫向比較,以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的進步情況作為評價依據,精準識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果。再次,評價結果方面,應重視不同兒童由于情感態度變化和知識能力差異導致的差異化發展,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對兒童學習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以促進學校組織管理和課堂教學改進,激發留守兒童主動學習的動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358.
[2] 崔建民,李瑛.甘肅不同區域農村留守兒童數據分析[J].發展,2020(04):62-65.
[3]新華網.底部攻堅:我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取得新進展[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16/c_1123281922.htm.
[4] 劉善槐.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重挑戰與改革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20(12):9.
[5] 范先佐,郭清揚.我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成效、問題及對策——基于中西部地區6省區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研究,2009(01):31-38.
[6] Howley,Craig Barker,Bruce.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Keeping Rural Values and Purposes in Mind ERIC Digest[J].Appropriate Technology,1997:4.
[7] 趙丹,陳遇春.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研究——基于美國的經驗和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9(07):91-96.
[8] Archbald D . Value-Added Assessment[J].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2012,57(01):37-50.
[作者:尹浩宇(1998-),男,內蒙古赤峰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生;趙丹(1982-),女,河北唐山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該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集群發展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研究”(71874140)、陜西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人才支持項目的研究成果
T: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