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瑢菲
摘要:欣賞是一種美德,學會欣賞能提升人的藝術修養。小學新課程理念提出,在開展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能夠擁有感受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欣賞音樂中的美好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小學音樂課程主要以欣賞課的形式開展,教師可從多個方面備課,為學生提供完善而系統的教學規劃,滿足學生的精神、情操、思想多方面要求,為學生打好音樂學習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小學? 高年級? 音樂欣賞? ?教學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當下小學教育的主流,也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環節。音樂教學涉及學生欣賞能力、藝術修養、發展潛力、創新性等多個方面,教師通過小學音樂教學,能達到美育工作的要求,為學生展現不一樣的藝術世界,幫助學生領略音樂的魅力。
一、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現狀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學生關乎著國家的未來。過去,人們認為成績就是未來,學得好就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這樣觀點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教師運用的教學模式也過于單一,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不被重視,使得學生的發展趨于一致。此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學科一度被認為是一門“沒有意義”的副科,教師的教學浮于表面,照搬教材,學生也不配合教學工作,導致學生音樂素養缺失,成長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礙。
當下,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已經逐步深入小學教育,各個地區都開展了一定的教學實踐工作。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并將以生為本作為核心內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以新的姿態和科學的方法教授音樂欣賞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目前,傳統教學觀念與當下教學觀念的沖突是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主要問題,部分教師沒有完全適應新的教學思想,需要一定的時間優化教學策略,將學生的體驗與學習需求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部分。教師只有重視音樂欣賞教學,重視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才能為學生帶來趣味十足、教育價值較高的音樂欣賞課堂,讓學生感知到音樂的魅力。
二、開展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音樂是流動的,雖然不具有文字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但與人類生活和各種文化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為學生體驗感受、創造表現音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小學高年級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開發和鍛煉,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獲得綜合性發展,成為德才兼備、核心素養較高的青少年。
小學音樂教學以欣賞課程為主,教師會為學生尋找許多優秀的作品,以及一些具有積極向上意義的音樂曲目,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科目,提升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小學高年級學生也能從音樂作品中感知到一定的情感內涵,了解音樂的基礎知識,并在欣賞中提升音樂修養。
此外,教師依據小學音樂欣賞課,還能將德育工作與美育工作相結合,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讓學生獲得較好的音樂體驗。同時,教師要善于把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環節,從視聽角度為學生帶來精神上的盛宴,讓學生能在聲樂、器樂等多種音樂形式中,提高審美能力,增長音樂技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意識,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三、小學音樂高年級欣賞課程的教學模式
(一)拉近師生之間關系,活躍課堂氛圍
氛圍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處于健康和諧的班級之中,他們的學習興致會更加高昂,與教師的互動也會更多,能更加放松自然地享受音樂、感悟音樂。因此,在開展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首先,教師要明確音樂課程的重要性,以精心的準備和友好的態度開展教學;其次,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語言的藝術,以風趣幽默的話語和親切自然的語氣,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沉浸在音樂曲目之中,并且大膽自然地進行互動溝通,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帶來的感動。
要想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從多個環節著手。如五年級上冊音樂課本第一單元的內容與東北地區有一定的關聯,教師可以《新東北風》為引,進行簡單的教學演唱,并開展相關的音樂欣賞教學,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與東北相關的音樂藝術。期間,教師可以先從趣味性的東北方言說起,以一些耳熟能詳的小品段落或者常見的東北話作為示范,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受課本中歌曲的韻味,讓學生從聽開始感受,體驗歌曲的節奏和旋律。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欣賞的空間
新課程理念提出,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促進學生多方面成長,構建高效課堂。因此,教師需要以有效的手段結合科學的規劃,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個性化發展。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明確自己面對的教學對象是高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想象力和創新力正處于高度發展階段,應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心智水平,運用引導性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思考,有一定的空間和平臺進行音樂感悟,得出屬于自己的想法。同時,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和自我思考性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得到正確引導,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程環節劃分為不同階段,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自學和創新,發散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的音樂印象,讓學生更好地提升音樂欣賞能力。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曲目都是活潑有趣、生機盎然的音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所有的曲目,并以重復聆聽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記憶。之后,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和討論,表達自己從音樂中感受到的內容,嘗試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欣賞所得。在收集學生的感悟之后,教師可以深入講解,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的韻味,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三)構建音樂教學情境,借助生活片段豐富學生體驗
音樂是一門抽象藝術,很多音樂作品中蘊藏著的豐富情感,簡單的文字和話語無法表達清楚,聽者需要自己去體會,并形成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的備課階段,教師要將教材中一些較難理解或者情感內涵過于豐富的作品作為重點和難點,從一些生活化的片段或者學生熟悉的事物切入,達到深入淺出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換位思考,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獲得不一樣的音樂欣賞體驗。在構建教學情境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現代網絡技術,以動態的教學形式代替傳統的靜態教學,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內涵,實施“生活即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
另外,在構建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尋找一些足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資源,從而強化情境教學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音樂欣賞課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編花籃》《湖北小調》《溜溜山歌》時,教師可以根據民歌的內容和背景準備教學課件,以動態化的影像帶領學生了解民歌相關的內容,再拓展到本地的一些民歌和習俗,讓學生能在熟悉的場景中先接受民歌的形式,再感知不同地區的文化,了解中華大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感知民族音樂的情感和韻味。
(四)轉變音樂教學角度,鼓勵學生自主創新表達
世界具有普遍聯系性,很多東西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尤其是不同學科之間會有一定的關聯,當教師把握了關聯的內容,并能適當地融入教學,就能在有限的教學實踐中得到無限的教學成果,從而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新課程理念提出,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還要結合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讓學生獲得全面成長。
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可以適當地融入體能性的活動,創造不一樣的游戲環節,讓學生能夠將自己聽到的內容和當時的心情,通過身體的律動表達出來,做一個即興舞者,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和創新性,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五)組織音樂實踐,引導學生體會音樂
音樂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藝術,不同的音樂作品會有不一樣的情感和藝術表現,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音樂體驗。一個音符、一段旋律、一個節奏,在不同人的演繹中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尤其是歌曲類的作品,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演唱習慣帶給人的情感觸動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時,針對同一個作品,教師可展示不同的表演者,讓學生體會細微的差別,從而幫助學生欣賞與理解。之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對器樂表演或者歌曲演唱的形式做出創新性的改動,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音樂篇章。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要求學生了解葫蘆絲這種樂器,并聆聽葫蘆絲的一些演奏曲目。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拓展與葫蘆絲相關的音樂作品作為欣賞內容,再以一些簡單的變奏和指法指導學生實踐,并鼓勵學生進行葫蘆絲演奏的“再創作”,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更好地理解與葫蘆絲這種樂器相關的音樂作品。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課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藝術的窗戶,音樂作品就是其中靚麗的風景,教師就是打開窗戶的人。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音樂欣賞內容,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音樂魅力的眼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鐘荔燕.思維導圖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21(16).
[2]舒愛英.視聽聯覺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學周刊,2021(22).
※本文系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課程理念下小學高年段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0]GH526。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金城實驗小學<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