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蓉 李湘蘭
摘要: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歷史悠久,作為表達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受人們喜愛。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會直接影響民族聲樂的表演效果。演唱者在表演前要了解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蘊含的文化底蘊,并依托扎實的演唱技巧和真實的情感表達對作品進行豐富化處理,從而激發觀眾的共鳴,在打動觀眾的基礎上感染觀眾。本文首先陳述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的內涵和相互關系,然后在分析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重要性的基礎上歸納對策,目的是使技巧與情感完美結合,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 演唱技巧? 情感表達? 內涵? 重要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091-04
民族聲樂是中國音樂最具特色的音樂形式,其情感表達強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民族聲樂對演唱者有非常高的素質要求,要求其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表達真實情感,進而增強觀眾的體驗,完成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為了實現民族聲樂藝術的長遠發展,需要整合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依托聲情并茂,幫助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在精準把握表演的基礎上,傳承和傳播民族聲樂藝術。
一、民族聲樂的演唱技法與情感表達內涵
(一)民族聲樂演唱技法
研究者非常關注對民族聲樂演唱技法的研究,目的是依托咬字、氣息、發聲等實現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與風格的統一。民族聲樂演唱技法主要是氣息的運用,通過氣息的訓練掌握正確發聲,并傳達作品的情感。氣息的訓練是通過合理運用發聲器官口腔、胸腔等,良好控制演唱時的長短音、不同音調、高低音以及快慢音等。我國的民族聲樂具備豐厚的文化內涵,獨具中國特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熏陶下,民族聲樂演唱以質樸且親切的形式呈現,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演唱技法以及獨有的音樂風格。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科學且個性,在傳統戲曲、傳統聲樂藝術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同時借鑒西方聲樂優勢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完整的聲樂理論,實踐性強。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追求質樸和親切,是帶有厚重民族特色的技法,與作品的藝術風格合二為一,使作品的主題、思想詮釋得更加準確和全面。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與作品主題結合能實現聲音與情感的統一,進而表達出獨特的藝術特色。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依托字正、腔圓能突出作品的藝術風格,最終突出聲樂藝術價值。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要與藝術風格結合,才能避免表演的空洞,突出作品的感染力。
(二)民族聲樂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是民族聲樂表達的基礎,是舞臺良好效果呈現的關鍵。聲樂演唱能依托情感表達突出作品的靈魂,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民族聲樂的情感表達具備民族性、真實性和創造性等特點。
首先,真實性。演唱者在演唱民族聲樂時都是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以真實性打動觀眾,進而展示作品的魅力。來源于民族民眾實際生活的民歌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基礎,如《烏蘇里船歌》《洞庭魚米鄉》等都是民眾真實生活的反映。演唱者在演唱此類作品時,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將自身情感與歌曲演唱合二為一,并依托節奏、動作以及旋律等完美地展示出作品,進而提升演唱效果。
其次,民族性。民族聲樂在表演過程中極具民族特色,并依托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創新性發展。基于不同民族風俗的民族聲樂傳達出來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新疆的民族聲樂以歡快愉悅為主,山東的民族聲樂以幽默風趣為主。民族聲樂是以民族風俗和文化為依托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符合大眾的審美,并能自然流露出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辨識度。
再次,創造性。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經了不同社會時期,因此情感表達有一定的差異性。不同演唱者對民族聲樂的繼承是通過二次創作的方式進行情感升華的,這反映了民族聲樂的創造性。對同一聲樂作品,不同演唱者的情感表達、傳遞方式以及呈現效果都不同。性格開朗的演唱者一般以洪亮高亢的聲音表達作品,性格沉穩的演唱者一般以綿長細微的聲音表達作品,民族聲樂作品的表達根據演唱者、社會背景等會發生變化。
(三)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聯系
首先,演唱技巧是情感表達的核心。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的魅力是情感的傳遞,好的表演能感染每個觀眾。演唱者要為觀眾呈現視聽盛宴,就要學會以聲傳情,依托演唱技巧表達作品和自身的情感,進而激發觀眾的共鳴。演唱者要熟練掌握演唱技巧,進而依托吐字和發音傳遞作品的思想,最終完美呈現表演。
其次,情感表達是演唱技巧的目的。演唱技巧的應用最終是服務于情感,突出情感,進而完整地表達作品。不同的演唱技巧能在結合聲音節奏的基礎上刻畫演唱者的內心情感,進而有效突出作品的情感,最終感染在場的每一位,將觀眾的心與演唱者創造出來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
二、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一)提升演唱者的表演水平
民族聲樂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其感染力強,極具民族特點。民族聲樂的演唱內容、演唱形式、演唱風格等與普通歌曲不同,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傳達和真實情感的表達,在引導觀眾思考的基礎上促進觀眾產生共鳴。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能有效提升演唱者的表演水平,使演唱者在提高自身綜合修養的基礎上滿足多元化的觀眾需求。民族聲樂演唱者依托表演技巧的提升以及真實情感的傳達,能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進而為觀眾塑造不一樣的藝術形象。
(二)喚醒受眾群體的情感體驗
民族聲樂既來源于民族的實際生活又高于生活,并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隨著國家的富強,其表演內容和形式也發生著巨大變化。演唱者提升演唱技巧、傳達真實情感利于激發受眾群體的情感體驗,利于幫助受眾群體了解民族聲樂的內涵,并感受民族聲樂的魅力,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受眾群體情感體驗的喚醒利于民族聲樂的傳承與傳播,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強化演唱者的個人能力
民族聲樂從古代傳承至今,傳唱度高,且文化價值豐富。在演唱現代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依托情感的表達以及技巧的提升,能在深刻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將技巧與情感進行融合,進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表演技巧和情感表達是評判演唱者演唱能力的關鍵因素,演唱者只有熟練掌握了技巧,并將情感融入到技巧中,才能強化個人的表演能力。
(四)傳播民族聲樂的價值
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的突出和情感表達能傳播其審美價值、認知價值和教育價值。首先,審美價值。民族聲樂本身具備一定的審美功能,在表演時注重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表達,能在提升觀眾審美情趣的基礎上發展其審美價值。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依托演唱技巧的提升和作品情感的表達,能涵養演唱者的思想世界,能使其在得到凈化的基礎上提升聲樂本身的價值。其次,認知價值。并不是所有社會民眾都認可民族聲樂,為了提升民眾的認知,擴大民族聲樂的社會影響力,需要依托演唱技巧的提升和情感表達等呈現作品的民族風格、主題內容,進而使更多受眾在理解的基礎上認可它。演唱者依托一定的演唱技巧傳達民族聲樂作品的情感,能強化觀眾的認知,幫助觀眾理解作品的魅力。最后,教育價值。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與其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不同民族的聲樂作品反映的是民族勞動現狀。通過演唱技巧和感情的傳達能幫助觀眾理解作品蘊含的思想,進而在感悟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教育的力量。
三、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對策
(一)注重咬字發音和氣息提升演唱技巧
咬字、發音、氣息的運用是民族聲樂最基本的演唱技巧,字清、腔純、氣息控制非常重要。字清就是發音準確、清晰且沒有錯誤。咬字是一種更重要的演唱技巧,是在發音準確基礎上的升華。演唱者在演唱前必須了解歌詞中每個字的意思,目的是實現演唱時的正確咬字和發音。發音是在字頭、字尾時通過出字、收單等處理,實現聲音的純凈,目的是使表演更穩定。氣息是演唱者要訓練的重要項目,也是演唱過程中難以完美呈現的演唱的關鍵技巧。氣息的正確要求演唱者找對聲音的正確位置,不漂浮、不微弱、不濁、不散。演唱者在演唱時要發揮好身體不同器官的作用,通過腰部肌肉群支撐、腹部發力,肺部集氣等將氣息運送至口腔,再由口腔發出聲音。只有通過身體不同器官的協調配合,才能使演唱過程中的氣息達到最佳狀態。在氣息穩定的基礎上,找到聲音的面罩共鳴點,通過胸腔共鳴、頭腔共鳴等各共鳴腔的協調配合將氣息傳遞到頭的上方,有效穩定演唱時的氣息,并將聲音傳送出去,進而完美呈現表演。
(二)以字腔傳情提升情感的感染力
良好的嗓音條件、鮮明的演唱風格以及規范的專業演唱技巧是民族聲樂演唱的基礎。民族聲樂表演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依托曲調的呈現和情感的表達感染觀眾。語言是民族聲樂表演的基礎,演唱者需要依托科學準確的吐字去演繹作品,目的是為觀眾塑造作品的藝術形象。通過咬字和字韻的表達,在突出作品內涵的基礎上表達作品情感和個人情感。對字的處理,能突出發音的韻味,能結合發音與曲目的語調,提升舞臺表演效果,準確傳遞作品的情感。以腔傳情也是民族聲樂作品情感表達的方式。演唱者在表演時依托滑、疊以及擻等處理聲音,在延長音上實現強弱的變化處理,在拖音收尾時進行歸韻,能表現更為深遠的藝術情感。如在《思兒》演唱時,可以依托“拖腔”表達情感,演唱者對句尾歌詞進行拖腔,能使演唱更委婉,進而抒發母親的思兒之情,使表演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關注民族唱法中的技巧和情感表達
成功的民族聲樂演唱以技巧和情感呈現作品。如《一首桃花》的歌詞寫得非常唯美和含蓄,極具藝術性。歌詞中的一個“看”表現的是女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從歌詞就可以感受曲目要表現的情感美。從歌的情感上看,歌詞是林徽因在養病時因再見到故人的觸景生情之作,情感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演唱者在表演時要依托深厚的演唱功底,掌握好歌曲高音部分的力度,進而在表達語言的基礎上突出歌曲的內涵。從人的情感上看,歌曲是以桃花比擬林徽因的高雅和傳統。整個曲目依托二十個小節展現朦朧美,而情感是該曲目表達的關鍵,所以演唱者要先理解和把握好歌曲的情感,之后以生活體驗進行演繹,進而實現表演的自由穩定發揮。
(四)把握歌詞要義的基礎上迎合情感需求
任何聲樂作品都由歌詞和旋律組成,其中歌詞的含義比較具體化。為了強化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要把握歌詞要義,通過吐字清晰等清楚表達歌詞的內涵。演唱者要明確歌詞與旋律的主次關系,以歌詞準確表達為主,再配合旋律,目的是保證演繹的效果。因不同民族聲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所以演唱者要在掌握歌詞詞義的基礎上結合作品的情感表達需求進行再創作。演唱時,要將自己代入到作品創作的年代,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在加強對整部作品了解的基礎上,以演唱技巧帶動情感。演唱要結合自身特色,因為不同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演唱風格不同,所以在增強表演信心的基礎上,在二次創作的前提下,提升演唱技巧,突出情感表達。獨特的表演風格能強化作品美感,演唱時還要結合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增強作品的飽滿度,以帶給觀眾視聽享受。
(五)加強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分析
了解民族聲樂作品,分析民族聲樂作品是民族聲樂作品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的關鍵。演唱者在實際演唱作品前,需要提前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進而選擇適當的演唱技巧,并呈現出作品的精神。在實際表演前,除了要掌握作品的演唱內容和形式等內容外,還要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創作背景、文化內涵等,目的是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元素,再在理解的基礎上將自身的情感與作品進行融合,以實現表演的靈活性。如民族歌劇《白毛女》在創作時,不同選段包含著不同的思想內涵,表達的情感元素也不盡相同。為了使不同選段的表演都能契合作品本身的內涵,演唱者需要分析不同選段的創作背景,進而選擇演唱技巧,并融入個人情感,突出表演風格,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六)著重吸取他人的表演經驗
對于同一部民族聲樂作品,不同的演唱者呈現的效果不同,為了突出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演唱者要多聽,在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借鑒他人的優秀表演經驗,進而獲取感悟,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表演技巧。對他人經驗的借鑒不是單純的模仿,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方式,進而全面提升情感表達的能力。如《瀏陽河》自創作以來深受人們喜歡,得到了諸多演唱者的廣泛傳唱。國家級藝術家李谷一、蔣大為等也從不同風格入手進行了演繹,且都獨具特色。不同藝術家對該作品的演繹為廣大演唱者的借鑒提供了資源,后輩可以依托視頻資料觀看和聽取老藝術家的演唱,進而學習演唱經驗,并逐漸融入到自己的演唱過程中,最終全面提升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能力。眾多完美的民族聲樂的表演都是在吸取經驗的基礎上實現的。借鑒其他唱腔,能深刻理解曲目的人物心理變化和人物性格特征,并在積極暗示的基礎上提升演唱表演力。如《小二黑結婚》中的《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突出的是主角小芹簡樸的性格、對戀人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演唱者在演唱時可以利用慢板處理旋律,突出北方少女的質樸形象,進而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在作品引子到結尾,演唱者可以從快板進行表演,再在散板上結束表演,增強曲目的訴說感,有效突出小芹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之情。
(七)注重音色的掌握和把控
在詮釋一首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要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和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實現完美呈現。對作品音色的掌握是演唱者詮釋一首民族聲樂作品的基礎,利于演唱者控制情感,提升表演的感染力。演唱者以作品內涵的理解為基礎進行的表演,能有效掌控不同選段的音色的變化,能控制好不同選段的演唱,進而在全面抒發情感的基礎上完美呈現作品。歌曲《祝酒歌》節奏歡快,且以蒙古族的豪放文化為基礎,展示的是蒙古人的好客和團結,彰顯的是蒙古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唱者在演唱前要理解該曲目的內涵,明確蒙古人的豪放性格,目的是掌握不同選段的音色變化,在調整自身唱法的基礎上更好地抒發感情,以完美展示該曲目的藝術內涵。不同民族聲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風格和表演形式不同,演唱者在表演時要注重音色的把握,目的是在掌握地方語言情感的基礎上以腔傳情,通過音色緩急的變化以及曲目抑揚頓挫的運用,幫助觀眾領略少數民族聲樂的藝術美。在掌握音色后,要注意曲目速度的控制,部分民族聲樂作品在不同選段風格會有變換,雖然不常見,但要注意掌控。如《船工號子》就通過重復、加速等方式突出大氣磅礴、振奮人心的情感,演唱者在表演時要注意曲目速度、節奏、音色的對比和準確表達,為觀眾展現搬船、拉纖、迎急流、闖險灘、喊號子,感受勇敢果斷地與天斗、與地斗、與船斗、與水斗的拼搏精神,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八)關注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
民族聲樂是我國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展示的是民族風俗。在民族聲樂作品演唱時要表達情感,需要結合肢體語言,目的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配合,實現表演與歌曲元素的整合。肢體語言是民族聲樂歌曲表演時不可缺少的部分,能提高觀眾的體驗,帶動觀眾的情緒,配合演唱技巧突出情感的表達。如《阿妹出嫁》《雪白的鴿子》等民族聲樂作品曲調優美、節奏歡快且感染力強,演唱者在表演時可在不同選段配合面部情感,再加上肢體語言,進而營造良好的氛圍,目的是帶動演唱情感的表達,促進觀眾的共鳴。以《孟姜女》的演唱為例,演唱者在表演到“哭倒長城八百里”時,這是全曲目的高潮部分,曲目的悲慘狀態可以通過肢體動作進行展示,將動作與情緒進行整合,通過收放自如的狀態突出歌曲的靈魂。
總之,民族聲樂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通過傳承和發揚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民族聲樂作品的演繹中,技巧是工具,情感是目的。掌握不同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內涵,了解不同民族聲樂作品的文化背景,并通過咬字發音和氣息提升演唱技巧,通過字腔傳情傳遞感情,關注民族唱法中的技巧和情感表達,加強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分析,著重吸取他人的表演經驗,注重音色的掌握和把控,關注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就能將表演與作品本身融為一體,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民族聲樂的風格之美和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王敏.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研究[J].北方音樂,2018(04):69.
[2]劉瀛瑩.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吐字咬字對情感表達影響的研究[J].戲劇之家,2021(10):70-71.
[3]孫治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研究[J].黃河之聲,2021(04):99-101.
[4]范桂霞.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個性體現分析[J].黃河之聲,2020(01):82-83.
[5]朱海芳.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和個性體現[J].藝術評鑒,2020(08):62-63.
[6]姜忠玉.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藝術技巧與情感表現的融合探討[J].藝術評鑒,2021(11):93-96.
[7]戴勇.論情感及個性表達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體現[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03):103-106.
[8]王愛蘋.民族聲樂與戲曲中咬字吐字對作品的情感表現[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132-134.
[9]安潔茹.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和個性體現[J].大眾文藝,2020(06):128-129.
[10]趙雅琴.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及教學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05):186-187,189.
[11]于君.基于演唱多樣性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及實踐策略[J].韶關學院學報,2020(05):95-98.
[12]雷鵬偉.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藝術風格探討[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9(08):98.
[13]李貝.淺談民族聲樂演唱技巧方法及其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性[J].北方音樂,2020(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