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弋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是未來祖國文化建設的傳承者和生力軍。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但初中學生也是最易受各類文化沖擊和影響的群體,他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和認同感的高低在文化傳承和創造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青少年接受正確思想引導,為祖國的未來作出貢獻,初中政治學科教學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初中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困境成因及對策;深閱讀;范式
國人的自信,大抵源于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作為一名初中政治學科教師,結合近兩年來在課堂上筆者多次講授“中華文化”“文化自信”等體驗看來,當代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的確陷入了一定的困境。
一、當下初中生面臨的文化困境
2018年,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第五課重點講述的內容就是中華文化與文化自信,其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認識國情,愛我中華”。具體對應的課程內容標準是“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增進與世界文明交流、對話的意識”。為此,在講述相關內容時,筆者以“延續文化血脈”為題進行一次全校公開課的嘗試,并得到區教研員的高度評價。但正是這一節成功的課堂讓筆者發現了學生文化自信的“困窘”。
其實,在準備公開課之初,結合本學科“深閱讀下提高學生文化自信的課堂范式研究”課題的開展及相關資料的搜集工作,政治學科就“文化自信”專題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問卷摸查,目的是了解當代初中學生,尤其是像我們這種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州的初中生在文化自信方面的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課題研究。經過問卷回收了解及后面一系列公開課的試講、實操,筆者發現,在校學生在“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實際情況確實令人“動容瞠目”。
初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一般,不容樂觀。關于中華文化的各類節目,大部分學生“偶爾會看”,只有少部分學生“經常會看”,而利用節假日去參觀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博物館等場所,大部分學生表示“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關注不足。關于中華文化的宣傳,有相當部分學生表示“不愿意主動宣傳”甚至“無話可說”。究其原因是自身對中華文化了解不足,覺得“無話可說”,或是根本沒有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文化責任使命,這個問題值得重視。
而再對照學生課堂上的參與互動表現出來的“文化困窘”更是明顯,在其他班的公開課試講上,有學生把“大眼睛尖下巴頭部比例不對稱”的經典日式少女漫畫當成了中國繪畫作品展示;有學生把“老子、孔子、孟子和莊子”作為同一先秦時代的“文學家”作比較;有學生欲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卻不清楚何為“驚蟄”“處暑”……在講述到“體現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時竟還有學生分不出到底“戚繼光”還是“黃繼光”是抗日英雄?……
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部分中學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出現了“小迷失”現象并非偶然,只有深究其背后復雜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進行深入探究。
二、文化自信“小迷失”的成因
成因一: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忽視文化自信是造成學生文化自信困境的重要原因。
長久以來,學科教學不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在中學教學領域,特別是初中階段,文化自信的內容一般落到語文、政治和歷史學科上,其它學科特別是理科甚少涉及。語文學科重在閱讀感悟,以欣賞回味為主;歷史學科重在歷史片段回放,以記憶為主;政治學科雖然有專題專章講述文化自信,但新教材設置處理“高大上”,很多政治教師面對新內容尚無法在短期內吃透摸熟,更別說在簡單的40分鐘課堂內深入講述,課堂教學重理論而輕體驗,很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就造成許多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流于表面,出現上述課堂“囧例”和問卷反映的實況。
成因二:社會因素
網絡和新媒體的負面效應對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極大。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的蓬勃發展,有人認為當今社會已進入“后網絡”“新媒體”時代。海量的爆炸信息給當代學生的思想帶來急遽而大量的多元價值觀沖擊。一方面,大量未經證實的、低俗的信息和文化作品通過手機、網絡廣泛而快速地傳播,其傳播內容的失真與負面效應對身心發育不成熟的初中學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
某些媒體平臺更是為了娛樂效果和經濟效益,不負責任地肆意傳播各種未經篩選、過濾的制作簡陋、內容乏善可陳的庸俗、低俗、媚俗的節目,讓青年學生不自覺地沉迷淪陷其中。網絡平臺“鬼畜二次元”文化、瞠目結舌的“抗日神劇”、大開腦洞的“穿越大劇”及顛覆歷史文化傳統認知的游戲,不少成年人都無法抗拒,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中學生。
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力度不足,導致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感情淡化,從而造成傳統文化情感的消極,網絡傳媒責無旁貸。
成因三:家庭及其它因素
當代中學生的父母常常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只要對升學考試、提高成績有幫助的,家長肯花大量金錢物力支持到底。然而,像傳統文化教育,除了部分有優秀傳統家風傳承的家庭外,每每為家長所忽視。我們甚至看到很多家長閑暇時間寧愿埋頭沉迷于手機資訊和追捧偶像劇而不愿意多花時間與孩子一起閱讀體驗分享,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不重視,學生自然也不會重視。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當然,中學生自身的特點,如個性愛好、青春期身心發育等因素也是造成今天文化自信困境的成因。作為政治教師,喚醒當代中學生文化自省,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從而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能做的,就是基于當今學生的身心特點,基于當前《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對學生核心發展素養的要求,再結合我校的教學教育實踐,試試能否摸索出一條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和范式。
三、基于深度閱讀下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范式初探
傳統的文科教學中,學生在閱讀中慣于“淺閱讀”,而新教材及新中考改革對學生政治學科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提高“深閱讀”能力。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對于教材及課內外閱讀資料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學生需要通過認真思考,深層閱讀,抽絲剝繭,才能做到“由表及里,存真去偽”,才能更深入地領會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認知,從而逐步提高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
基于本校學生實際,我校政治學科對深閱讀下政治課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課堂范式進行了嘗試和探索,教學范式大體如下:時事分享點評——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設置主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延伸文化血脈》課堂教學范式簡例:
1.課前三分鐘熱點時事信息搜集和分享點評
深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逐步嘗試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近期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時政新聞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并提取精煉為簡短的時事分享,一方面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和文字提取、歸納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時事觸覺和政治敏感度。實踐證明,學生對時政關心多了,接觸的文化相關內容也更多了,文化關注度也相應得到提高。
2.情境創設為導入,激發學生關注度
在公開課試教和正式授課中,筆者分別嘗試了兩種的文化情境創設,一是以歌曲《中國看見》VCR視頻為導入,要求學生在觀看中認真觀察,歸納視頻中出現了哪些中華文化的元素;二是短視頻《文化之旅》及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感受中華書法文化導入。無論是哪種導入方式,其根本都在于通過直觀感受讓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引出文化課題。
3.布置主題,學生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完成,展示分享
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中華文化的某一方面制作手工藝品,小組上臺展示并介紹其作品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手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必須基于對學習主題的深入了解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深層次地挖掘文化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既能提高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及動手能力,又符合新課程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提升的要求。
更為難得的是,這個探究學習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甄選中華文化的一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究。為了使手工制品更加出類拔萃,學生對文化要廣挖、深挖,要學以致用。在整個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文化自信心不斷增強,在與他人的相互交流中又傳遞了文化信息,使文化自信不斷升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希望通過深閱讀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以驅散部分學生心中對中華傳統文化那一小塊“陰霾”。在學生心中播下一顆善良的種子,一顆文化自信的種子,精心細致地施肥灌溉,期待它們長成文化自信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佚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J].云南教育:視界, 2014(10):6.
[2]魏本亮.青少年文化自信困境及其對策[J].戲劇之家,2018(8):184.
[3]樓宇烈.中小學生要建立文化自信[J].中國教師報,2018.
[4]首九斤.思想政治課堂深閱讀[J].踐行紀,2017(19).
[5]藍亭.淺閱讀與深閱讀:讀還是不讀?[J].圖書館建設,2008(4):83-86.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