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紅色文化資源歷經百年,其基本樣態在傳承發展中不斷得到創新,物質形態從實體化走向數字化、精神形態從典型性走向圓融性、制度形態從問題趨向型走向頂層設計型,對推動紅色文化的時代化發展作用明顯。但在紅色文化“熱現象”下還是要“冷思考”,既要看到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功能得到重視、內容譜系不斷豐富和保護機制臻于完善;又要看到歷史虛無主義、技術霸權主義和物質消費主義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滲透和侵蝕。由此有必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充實內容、“四全”媒體提升傳播效果和開展“大中小”一體化教育,以更好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精神養料。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樣態;保護;時代化
[作者簡介]張 珊,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理論研究。(陜西西安 710127)
[基金項目]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陜甘寧邊區紅色文化圖像傳播及其當代啟示研究”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等資源總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主張、獨特的文化取向和先進的價值追求。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進入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歷經百年發展,其“內核”的根本性質、主要特質得到了有效傳承,但其具體樣態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明顯的時代性特征。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后,黨中央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高度重視,以及網絡技術、文化產業化等社會條件,都推動了紅色文化資源樣態的全新發展。由此有必要在準確把握紅色文化資源的全新樣態基礎上,全面審視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的全新發展境遇,并對其發展保護提出具體對策建議,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全新樣態
英國文化學家雷蒙·威廉斯曾指出,“文化作為一種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這種描述不僅是一種靜止狀態的呈現,而且也是一種動態過程的描述,以表現制度、日常行為、藝術和學問中的某些價值和意義”[1]。紅色文化亦是如此,也是一種歷時性文化、發展性文化,其樣態呈現方式也在不同歷史階段有明顯區別。目前學界普遍采用梁簌溟先生的“三分法”[2],即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來研究紅色文化資源在當代的樣態發展。
(一)物質樣態從實體化走向數字化
物質樣態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指構成紅色文化的客觀載體及其具體形態,主要包括紅色文化中的“人”“事”“物”等要素的有機整合。其中“人”指的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作出過杰出貢獻,或是為革命事業犧牲的英雄人物,如方志敏、趙一曼、雷鋒;“事”則涉及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影響重大的革命戰爭、革命事件及活動等,如遼沈戰役、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等;“物”則包括生產戰斗物件和革命歷史遺存,前者包括朱德的扁擔、周恩來的毛巾等,后者則囊括中共一大會址、紅四軍軍旗、“兩彈一星”實驗基地等。紅色文化資源從實體化走向數字化,主要是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將紅色文化的客觀實在物以“比特”的形式虛擬化[3],以圖像、聲音、視頻等方式具體呈現。由于紅色文化資源更多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等特性,因此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并不意味著是對實體化的否定,相反是一種拓展和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實體化是根本、是基礎,而數字化是形式、是拓展,因此這兩種狀態有明顯的主次、先后關系。由此可從兩個維度來把握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的趨勢:一是紅色文化資源存在形式的虛實交互,既有實體物件的單獨陳列,更有通過網上博物館、革命文物數據庫等方式進行數字化呈現;二是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數字化,不再需要傳統的物件搬移安置展覽,而是通過遠程觀看、VR交互、5G實時感觸等手段,讓參訪者擺脫時間、距離的物理限制進行觀看甚至于接觸。
(二)精神樣態從典型性走向圓融性
紅色文化資源精神樣態集中體現為紅色精神,即以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精神品質為主要內容的精神資源,在不同歷史階段又區分為革命精神、建設精神和改革精神。革命精神指在建黨初期到新中國成立前后而形成的精神樣態,主要包括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建設精神指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精神樣態,包括抗美援朝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精神則主要指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通過對這三個歷史時期的紅色精神進行回溯整理,發現其精神樣態具有從典型性走向圓融性的特征,其所承載的內核逐漸從革命戰爭領域走向生產實踐領域,對個像或群像的描繪也逐漸從“高大上”走向“可親近”,其社會化、生活化、豐富化的趨勢更為明顯,明顯有利于紅色精神本身的時代化發展。紅色精神走向圓融性,表明其“更為深刻地體現了人的文化超越自然和本能的創造性和自由的本性”[4],通過某種實踐方式不斷超越給定的或外部的社會條件,進而實現對自身的超越,以更好滿足個體的多樣化、海量化、個性化需求,和社會生活的大眾化要求。
(三)制度樣態從問題驅動型走向頂層設計型
制度樣態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以綱領、法律法規、道德準則、風俗習慣為主要內容的制度總和,如革命綱領、黨紀黨規、革命道德規范等。根據美國學者諾斯的制度理論,分為包括社會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的正式制度,以及包括道德準則、風俗習慣和行為規范的非正式制度[5]。對于紅色文化資源而言,其正式制度包括以成文形式實施的行為規范,體現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針對主要中心工作所指定的政治綱領、政策路線、工作計劃等;而非正式制度則主要指不成文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包括以共產主義道德為典型的道德規范、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革命信念、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立場、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傳統等。制度作為社會上層建筑是服務于物質基礎發展的,同時也會隨著生產能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遷而發展,需將其置于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情境下予以考察。當代中國紅色文化資源的制度樣態,從問題導向型走向頂層設計型,也就是說制度生成與運作的動力由實際需求推動,轉向了制度自覺,不僅具有在需求普遍出現之前制定制度規范的意識與能力,更有從整體、系統視閾下對某一部門、某一領域制定具體規范的大局觀和提前謀劃能力,確保各方面制度能夠避免交叉矛盾,從而服務于社會的整體治理。這從根本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能夠運用法治思維推動社會各方面事務的程序化、規范化、公開化,確保社會各方面事務都有據可依,進而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提高社會運作效率。2277D0F5-BB38-431E-904E-6380061D29AC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當代發展境遇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物質基礎與思想觀念的集合體,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們認識能力發展而不斷變遷的。紅色文化資源樣態得以實現突破性發展,不僅是由于作為一種文化的內在慣性使然,更是因為人們能夠具有自覺意識和改造能力,使其在形態上和功能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也是紅色文化資源得以發展的根本驅動力。要深刻理解紅色文化資源樣態在新時代實現突破性發展的根源,還需將其置于新時代這一特定社會背景之下考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握其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主要挑戰。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功能得到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革命老區、部隊、中小學視察工作時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注重用紅色資源中所蘊含的紅色傳統、紅色基因來滋養青年、培育時代新人,這也反映了紅色文化資源在當前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即資政育人,也就是通過紅色文化資源來加強重點人群的政治認同,進而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第一,在黨內對黨員干部開展主題教育時,將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重要教育內容。例如,在黨的十八大后首先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即通過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來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強調著力解決理想信念動搖、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識淡薄等問題,黨員干部們分批次赴革命紀念地,主動學習老一輩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為民情懷;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活動中,以孔繁森等先進榜樣作為廣大黨員干部們學習對象;在“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主題教育中廣大黨員干部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特別是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明確強調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將延安精神用于領導干部教育,這對于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主題教育的實踐活動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第二,將紅色文化資源滲透到校內外各種活動之中,對青年學生開展重點教育。在2017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隨后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勵高校思政課教師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鼓勵學生參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創業大賽、動員學生參加革命老區的建設工作等。特別是在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更是強調,一定要把光榮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好,守好黨的重要陣地。紅色文化資源本身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產物[6],其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價值準則、生活方式等已內化為中國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選擇,將其作為對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也就具有相當合理性。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譜系不斷充實
紅色文化資源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重煥活力,不僅在于其內核與本質得到了徹底堅守,更在于將紅色文化資源視為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在不同歷史時期注入新的時代內容,使其資源體系不斷推陳出新,在回應時代問題中進入社會視野,在解決時代問題中創造時代價值。
進入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體系從兩方面實現了突破性發展:第一,原有內容得到補充和調整,如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以井岡山精神為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井岡山考察調研時就強調井岡山精神的理想信念品質和踐行群眾路線,這也是與當時黨的中心工作任務遙相呼應的,這也符合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用黨的歷史資源開展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對原有紅色文化資源根據時代需要進一步補充與調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自覺創造與主動發展,這種高度的政治自信與理論自覺,是紅色文化資源在不同歷史時期能夠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第二,對已有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凝練和明確,如紅船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西柏坡精神為例,西柏坡精神主要承載體是“兩個務必”,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調研時將西柏坡精神具體概括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也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充分認識到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的重大價值后,自覺對其物質形態進行保護、制度形態進行挖掘、精神形態進行凝練。通過對已有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凝練,不僅使其在形式上更加完滿,而且在呈現上更加精確簡練,更加符合當代民眾的審美需求和欣賞方式。第三,進入新時代后根據社會實踐發展而凝練出全新內容,如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絲路精神等,是對當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精神狀態的準確概括和及時描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新時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同理,新時代是需要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也是創造大量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根本原因在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偉大夢想,實施了諸多偉大工程,不僅僅是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改善,也包括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倡導等,都為當代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提供了重大契機。由此觀之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譜系不斷得到發展,對于其百年發展史的整體圖景和宏觀輪廓已有較為深入的探索和勾勒,不管是內在的精神演變機理,還是資源的更新迭代規律,抑或是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保護、差異化管理或者區域性開發,都有較為成熟的發展經驗。當然精神譜系的發展同時也體現了相關資源內容的同步發展,如先進人物、典型事跡、重要物件等都得到了很好塑造、傳播和保存,兩者并行不悖。
(三)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機制臻于完善
紅色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復制性決定了保護是實現其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無論是物質樣態的還是精神樣態的,只有予以充分保護才能具備傳承與發展的基礎。進入新時代,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范圍更加廣泛、保護舉措更加得力、保護效果更加明顯。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通過中央和地方紛紛修訂相關法律制度規范,推進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制度化、常態化,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提供了制度支撐。2277D0F5-BB38-431E-904E-6380061D29AC
目前來看主要從三個方面推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制度化:第一,從完善法律法規層面推動,2018年首個針對革命文物保護的中央政策文件《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公布,2019年開始山西、寧夏、福建、江蘇、江西、陜西、四川等省級層面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特別是2019年11月底陜西、重慶、四川聯合簽署《川陜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作協議》,并聯合編制《川陜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這是目前公布的第一個跨區域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案。由此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跨地區的突破,可以說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通過以上意見、規劃、協議等來看,均為政策性文件,雖具有一定的約束性與規范性,但距離成為強制性的法律文本仍存在一定距離。第二,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戰略,2019年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該方案以長征文化為主題,牽涉15個省份,是一個集文物保護、文化建設、教育傳承、紅色旅游于一體的高階位規劃方案,相關省份以此為藍本也相繼出臺本省建設方案。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實施,從宏觀層面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系統保護、跨地域保護,體現了新時代對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重大轉型,即通過國家戰略實施跨區域的保護戰略,其資源投入程度、實施推進效果都與以往的單打獨斗不同。第三,利用市場化機制進行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經驗相對豐富,目前由國資委注資的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文旅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開發主力軍,主要負責各地革命歷史博物館、文化廣場、商業街、生活小鎮的設計和實施工程,由民營資本與革命文物單位聯合開發的紅色主題影視劇、紀錄片、動漫作品、網絡游戲、新媒體產品、文化衍生品等在市場上有相當競爭力,但在市場化開發利用過程中,也要避免碎片化開發、庸俗化利用等傾向,防止其內核被“空殼化”[7],還是要堅持保護中開發、傳承中利用等原則。將社會資本和市場主體引入紅色文化資源領域,對于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創新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方式等積極作用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識別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之“機”時,也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網絡技術霸權、物質消費主義等予以高度警惕。如歷史虛無主義采用抽象的人道主義和相對道德主義片面理解歷史事件、曲解歷史人物,具有相當的迷惑性和煽動性;網絡空間中通過議題設置方式,放大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將民生問題一次次推向熱搜轉為政治問題,進而降低政府公信力和社會團結度;物質消費主義則往往將紅色文化資源等同于一般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用純粹市場化的方法來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紅色文化資源本身的公共屬性,未能充分發揮其在公共生活中的精神滋養作用。
三、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展實踐
紅色文化資源是近現代中國獨特而全新的文化資源,歷經百年風雨已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基因”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密碼”。在紅色文化資源百年發展之際,探討紅色文化資源的全新樣態及發展境遇,把握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的內在機理及前沿趨勢,對于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發展、提升紅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結合當前發展境遇,提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實踐進路。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錨定紅色文化資源的建設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8]。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紅色文化資源建設方向,不僅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維度明確了紅色文化的服務對象,也明確了紅色文化的“社會主義”屬性,即為維護鞏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這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往紅色文化內核不突出、方向不明確的問題。因此新時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紅色文化發展,從主體論層面講,紅色文化不是抽象的集體或泛化的個體,而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各政黨各民族各階層組成的社會生活和處于特定社會實踐中的個體;從價值論層面講更加明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紅色文化的獨特使命,也就是發揮主流文化在國家治理、社會團結和個人精神發展方面的支撐作用,從實踐論層面講規定了紅色文化發展的根本路徑,還是要在充分廣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擴大共識、減少分歧,實現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良性互動。
(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明確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邊界
目前學界普遍將紅色文化確定為1921年建黨以來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建設文化和改革文化,而如何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的內容范疇,還需要從本國、本民族的實際出發。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延展了紅色文化的歷史邊界和時代寬度,為推動紅色文化內容的時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紅色文化內容可從如下方面拓展充實:進一步挖掘歷史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紅色文化的豐富經驗,了解新民主主義文化吸收傳統文化積極因素的工作機理,為新時代的紅色文化發展提供借鑒[9];在革命戰爭時期諸多史料不斷完善豐富的基礎上,豐富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細節、完善重要歷史人物的多面表征,推動革命文化研究的專業化、精細化;及時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歸納總結凝練,對凸顯改革特色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歸納整理,將其納入紅色文化體系之列。
(三)以“四全”媒體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效果
當前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形態風頭正盛,全新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深刻改變著傳統傳播方式,這也為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帶來了發展契機??芍貜囊韵路矫姘l力:傳播主體的交互性發展,發揮傳統媒體在深度挖掘、系統整理方面的權威優勢,對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進行專刊專欄報道,同時發揮新媒體及時、多維、豐富的特點,加快媒介間的融合,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傳播;在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內容上,注重將嚴肅、宏大的理論轉化為生動故事,轉化為受眾可理解、可想象的具體形象,加強對新時代紅色文化現象的詮釋與推廣;在紅色文化資源傳播的途徑上,在校園內開展黨史、國史教育是主陣地、主渠道,而在社會生活中充分利用政治儀式(國慶典禮、憲法宣誓、授勛頒獎活動、升旗儀式等),加強對社會民眾的政治認同教育和歷史認同教育?!八娜泵襟w克服了以往傳播過程中的“單打獨斗”現象,發揮了我國在傳統媒體中的主導優勢和在新媒體領域的影響力,能夠保證紅色文化在現實社會和數字空間中同頻傳播,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范圍。
(四)以“大中小”一體化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傳承
紅色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的關鍵,就是要通過組織化、系統化的教育手段,讓青年學生認知紅色文化、認同紅色文化、踐行紅色文化[10]。為此可嘗試性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的紅色文化教育傳承體系,推動紅色文化資源進入課程、進入教材、進入頭腦。包括遵循思政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根據學生思政教育總體目標和各學段分目標要求,構建完善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教育內容;牢牢把握思政課程核心地位,通過思政課程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講好講透,把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聯系群眾等優良傳統講新講深,把豐富的紅色故事通過圖文、視頻、VR等手段讓歷史變得鮮活生動;統籌課內課外兩個課堂,注重實踐教育,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大舞臺,用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已有平臺,鼓勵學生運用專業技能參與革命老區建設工作,在解決革命老區百姓的現實問題中提升專業認知。
[參考文獻]
[1]羅剛,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梁簌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蔡曙山.論數字化[J].中國社會科學,2001,(4).
[4]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5][美]諾斯著,劉守英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6]劉潤為.紅色文化論[J].文藝理論與爭鳴,2013,(4).
[7]周志強.紅色文化空殼化憂思[J].人民論壇,2011,(15).
[8]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楊超.紅色話語的世紀變遷與時代發展——基于中國共產黨歷次黨代會報告的分析[J].湖湘論壇,2019,(6).
[10]張珊.論紅色文化學的建構可能與現實途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
[責任編輯:李佳佳]2277D0F5-BB38-431E-904E-6380061D29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