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摘要】班主任既是知識的“傳教者”,又是思想的“領航者”,他在小學生的學習、成長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學困生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小學班主任在進行教育、管理時,也應針對性的選擇教育方法,如,創設情境閱讀活動、設計趣味游戲項目以及合理融入生活元素等,讓小學班級中的“學困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可以逐步養成濃郁的學習興趣、逐步提升學習知識時的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學困生;小學班主任;方法
新近年來,國家教育領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開始關注小學班級的“學困生”轉化,對小學班主任、教師群體提出更高標準教育要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班級“學困生”教育方法的現代化發展。下面,將從小學班主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發,簡要探究轉化小學學困生的有效途徑,以供相關教務工作人員參考借鑒。
一、“學困生”的概念
什么是“學困生?”簡單來說,就是智力水平正常、沒有感官障礙,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效率低下、興趣薄弱,且課堂注意力渙散無法集中的學生群體。該類學生往往會表現出喜愛自由、貪玩任性、性格孤僻等特征。而“學困生”出現的原因,則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為班主任(教師)層面,部分班主任在落實教育工作時,過于注重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過分重視課堂教學進度的把控,因而忽略了小學生個人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學習心態等要素,久而久之,不僅拉大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距,甚至還可能會為少數小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其二則為學生層面,部分小學生由于學習態度尚未端正、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學習時便會表現出“無所謂”“不要緊”的態度;其次,部分小學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較弱,在學習難度加大的知識點時,難以將之輕松的參透,加以性格內向,不敢開口發問,長此以往,同樣會產生“學困”的情況。
二、轉化“學困生”的有效教學方法
小學班主任欲從根本上轉化班級中的“學困生”,僅使用傳統“板書文字”的方法時難以實現的,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還需對授課的方法進行精心設計與選擇。
(一)創設情境閱讀活動,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閱讀是小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小學語文科目的班主任重要的教學方法構成。但傳統化的閱讀教學方法難以引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則可以通過創設閱讀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導,讓小學生置身于不同的情景氛圍當中展開閱讀,并在這一環節里,逐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這一文章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來構建閱讀情境。該文主要描繪了一幅浩瀚的海洋全景圖,抒發了作者對海洋生態的贊美。課前導入階段,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與“海洋資源”相關的視頻,以此來點燃小學生們對文章的閱讀、學習熱情。授課時,教師則可以結合文章分析的進度,實時展示相關的圖片或短片,以此來幫助小學生理解課文。待“教導”環節結束后,教師則需要應用多媒體設備,以場景塑造、音頻播放等形式,創設“大海”的情境氣氛,讓小學生沉浸其中,進行閱讀。教師聯動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既有利于優化小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還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進而加速了“學困生”的轉化速度。
(二)設計趣味游戲項目,提高學困生學習參與
“學困生”出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學生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因而產生了較強的“厭學”心理。為了有效改善這一情況,班主任則可以采取設計趣味游戲項目的方法進行授課,通過知識整合的方式,將現階段的語文內容融入到風趣、歡樂的游戲活動當中,讓小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真切的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實現學生課堂學習參與積極性的增長。
例如,班主任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文章時,可以選用“情景游戲”作為授課的載體。該文主要講述了赤壁之戰前夕,孫劉聯盟為了對抗曹軍而“借箭”的故事。授課時,班主任可以將教學環節拆分為兩個階段,其一為“教材剖析”,該環節,班主任需要對課文涉及的知識進行全方面的講解,讓所有小學生都可以清晰知曉課程重點;其二則為“情景演繹”,該環節,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們自行挑選想要扮演的角色,而后,結合對文章故事的理解,進行情景表演。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還可以將班級小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讓他們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競演。班主任選取游戲化的方式進行授課,既有利于強化學困生對學習樂趣的感受,還有利于提升學困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加速了“學困生”的轉化速度。
(三)合理融合生活元素,增長學困生學習效果
部分語文知識存在較大的學習難度,班主任想要提升學困生對該部分內容的理解效率,則可以立足生活角度,通過融合生活元素的方法進行授課,讓小學生們在分析生活事物、解析生活現象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其中包含的語文知識點,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增長。
例如,班主任在教學《楓橋夜泊》這一詩文時,便可將具體的生活元素帶入其中。該詩主要記述了詩人于深秋寒夜留宿江畔客船的所見與所思,抒發了詩人濃濃的羈旅之思與家國之憂。在賞析詩文字詞時,班主任便可以將詩文知識與生活元素進行融合。如,“月落烏啼霜滿天”當中的“霜”字,這一事物在生活中,通常是指靠近地面的位置,由于氣溫降低而出現的白色結晶體,詩人這樣使用,意在突出“天氣的嚴寒”。班主任通過關聯生活的方式進行授課,既降低了語文知識的學習難度,又凸顯了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掘語文知識這一技能的同時,又進一步加速了“學困生”的轉化速度。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出現并非不可逆的,小學班主任只要找準問題的源頭所在,再針對性的選擇教學方法便可輕松解決。班主任運用情景閱讀、演繹游戲以及生活分析等方式落實教育工作,既實現了教學活動的提質增效,又加速了小學學困生的轉化速度,進而推動了小學語文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進程。
【參考文獻】
[1]包婷. 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研究[J]. 情感讀本,2021(8):125.
[2]劉元霞. 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J]. 魅力中國,2021(28):152-153.
[3]羅佩專. 用愛心澆灌“遲開的花朵”——如何轉化小學班級學困生[J]. 中外交流,2021,28(2):1160.